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二语文试卷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一、学习要点(一)积累词语1.去①离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岳阳楼记》)。亦去之(《烛之武退秦师》)②过去的我从去年辞帝京(《琵琶行》)③除去兼百花之从而各去其短(《芙蕖》)④距离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为学》)⑤前往休去倚危栏(辛弃疾词)⑥表示动作趋势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京口北固亭怀古》)2.是①代词,这个。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②形容词,对的,正确的。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③判断动词,是。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辞》)3.国①诸侯国夫大国,难测也,惧其有伏焉。(《曹刿论战》)②国家北邀当国者相见《(指南录)后序》)。国危矣(《烛之武退秦师》)③形容词,国家的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答司马谏议书》)④国都、京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岳阳楼记》)⑤地区、地域逝将去女,适被乐国。(《硕鼠》)⑥国事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现在逃跑也是死,起义也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4.辞①口供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凡杀人狱辞无谋故者,经秋审人矜疑,即免死(《狱中杂记》)(凡杀人者的口供说自己不是预谋或故意杀人的,经秋审情有可怜或罪行有所怀疑的,就可以免去死刑。)②言辞、言语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信陵君窃符救赵》)③文词、文学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④说话(引申为借口)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今日拒之,事更不顺(《赤壁之战》)⑤推辞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⑥告别旦辞爷娘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诗》)⑦命令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⑧一种文艺体裁《归去来兮辞》⑨同“词”,言语。至北营,抗辞慷慨(《(指南录)后序》)⑩计较、讲究大礼不辞小让(《鸿门宴》)⑾责备、审问单于使卫律召苏武受辞⑿退却、不接受于是辞相印不拜(《<指南录>后序》)(二)结构和思路全文一共四个自然段,简洁而明晰。第一自然段主要讲烛之武出使的背景及原因,背景是秦、晋两大强国将小小的郑国团团围住,郑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出使的原因是国内无人,烛之武担当国难,不计前嫌,毅然出使。第二自然段具体讲出使的情况,烛之武对秦伯不卑不亢,晓以利害。第三自然段讲出使后的结果,秦军撤退。第四自然段写出使后的进一步结果,晋军撤退,郑国国难彻底得到缓解。(三)重点难点讲解1.归纳本课重要的语言现象(1)通假字①共其乏困〖共〗,通“供”。②秦伯说〖说〗通“悦”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2)古今异义行李之往来〖行李〗,现代汉语中通常的意思是出行时携带的箱子、包裹等物。在课文中的意思是外交使节。“行”的本义是大道口,而“李”与“吏”又音近,所以不妨将“行李”记作“走在大道上的官吏”,这自然是外交使节了,这样记忆就不会遗忘了。(3)词类活用A.意动用法①越国以鄙远〖鄙〗以远为鄙。秦在东,郑在西,晋在这二国之间,所以秦是越过一个国家,以边远的郑国为边邑。②既东封郑〖封〗以郑为封,以郑国作为东边的边境。B.使动用法①阙秦以利晋〖阙〗使秦阙(亏损,损伤)②因人之力而敝之〖敝〗使之敝(损害)(4)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何厌之有〗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有何厌”,“之”是提宾的标志。2.《左传》在描写战争及刻画人物上的特色。《左传》非常善于描写战争,如齐鲁长勺之战、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觳之战等都抓住了战争的性质进行了具体的描写。《左传》描写战争不重在简单的叙述战争发展的全过程,而重在描绘战争的起因,各方对战争之态度以及战争双方是如何进行战争准备的,直至战争发生之后产生的后果与影响;即便具体描绘战争的场景,也不忘在激烈的战斗中刻画人物,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本课《烛之武退秦师》为我们主要刻画了烛之武这一形象,这一形象包括其他三个次要人物——郑公、秦伯和晋侯的刻画又全都是主要通过对话来完成的。第一自然段写烛之武与郑公的简短对话,在这些简短的话语中,可以看出烛之武在国内长期不受重用,并且他对此很有怨气,但在国难当头的危急时刻,他以大局为重,放弃前嫌,挺身而出,毅然出使;同时一个在国家危难关头知错能改,恳于向属下赔礼道歉的国君郑公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在出使的过程中,烛之武的形象的刻画依然是通过他的对话来完成的,他对秦伯不卑不亢,从容劝说,每一句话都是从秦国的切身利益出发为其考虑和打算的,而且在劝说的过程中,表达极有层次。他第一个层次先说秦灭郑,对秦无益,这无益又包括两点,一是难为,人为为自己增加困难;一是厚邻。在这个基础上,他又将谈话推进到第二个层次,即留郑有利,可为东道。紧接着,他再接再厉,进一步扩大胜利的成果,指出第三点——灭郑有害,将阙秦利晋。这三点一经铺排开来,使秦伯灭郑的决心发生了严重的动摇,秦伯不得不再次权衡利弊,进行通盘的考虑,最后决定撤军。在第二自然段的这些语言中,一个经验丰富、娴于辞令、老道持重的杰出外交家——烛之武的形象愈发鲜明突出起来。第四自然段是进一步写战争的结果,全段几十言,主要是由晋侯回答子犯的话组成,就是在这看似闲笔的短短几十言答话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中,晋侯善于克制自己、处事不惊、遇事不乱、老谋深算的性格特点也已透过文字,立于纸间。整篇文章没有描写秦、晋联军浩大雄壮的声势,没有描写秦、晋联军兵临城下、稳操胜券、不可一世的气焰,而是把全篇的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描写上,以简洁、准确、浮雕、生动的对话描写刻画人物复杂幽微的心理活动及突出人物形象是《左传》写人方面最重要的特色之一。3.课文开篇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个“贰”是什么意思,该如何理解;“二、贰、两、再”在古代汉语中用法有何区别?答:“贰”在这里的意思是“协助”,因为在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前夕,郑国曾准备派兵帮助楚国对晋作战,后虽未参战,当因此得罪了晋国,“贰”在这里指的就是这件事。再举一例:“老农卖一刀以易我(“我”这里指小牛),使我贰群牛,事南亩”,这句选自《中山狼传》,句意是“老农卖了一把刀将我买来,让我协助群牛(指成牛)耕种”。此外,“贰”还有其他的义项:①副手、副职:“夫太子,君之贰也(太子是国君的副手)”。②再,重复:“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颜回很好学,不迁怒于别人,一个错误不重复犯两次)”。③有二心、不专一,离心、背叛:“修德而不贰,则天不能祸(修习品德,专心致志,那么就是上天也不能降祸给他)”。“贰”与“二”的区别在于“二”只是一个普通的数目字,上文“贰”的这些用法都不适用“二”。“二”与“两”在上古有很大的分别,“两”是指自然成双的的事物,如“两手”,“两端”,“两翼”等;“二”表示一般数目,不能取代“两”的这些用法。“两”和“再”的用法也有很大的区别,如“两度”和“再度”表示的意义就有很大的不同,“两度”表示两次,“再度”表示第二次;我们平常的“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法就是从古代汉语中保留下来的,这里的“再(第二次)”就不能被“两”所代替,我们不说“一而两,两而三”。4.这一课“焉”出现了好几处,如“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郑以陪邻?”,“朝济而夕设版焉”,“将焉取之?”这些“焉”的用法相同吗?试归纳“焉”的用法。答:“焉”最早用作兼词,当兼词用时有两个义项。一个是“于此”,如《冯婉贞》中有这样一句话“去村四里,有森林,阴翳蔽日,伏焉”,所谓“伏焉”即是伏于此;又如《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兴焉”就是兴于此。当兼词用的第二个义项是“于何”就是“在哪里”之意,如古诗里有这样的句子“焉得并州快剪力,剪取吴松半江水”,所谓“焉得”就是“在哪里得到”。后来“焉”的兼词用法逐渐向代词发展。“于此”变成了一般代词“此”,如《捕蛇者说》中“谨食之,时而献焉”,这个“焉”用在及物动词“献”之后就是“此”之意;再如《石钟山记》有“微波入焉”之句,“入焉”就是“进入那里”,“焉”在此句中即是代词“那里”之意。“于何”代词化后变成特殊疑问代词“何”即是“哪里、怎么”之意,如孔子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这生尚且不知道,哪里知道死呢?“割鸡焉用牛刀”,杀一只鸡,哪里用得着牛力呢?这两句中的“焉”都是代词“何”之意。由于代词常常用于句尾,所以“焉”又由代词向语气词转化,如《愚公移山》中的“寒暑易节,始一返焉”,《石钟山记》中的“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这两个“焉”俱是做语气词解。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分析本课出现的几个带“焉”的句子。“子亦有不利焉”、“朝济而夕设版焉”,这两个句中的“焉”都是句末语气词。“焉用亡郑以陪邻”中的“焉”是特殊疑问代词“何”,即“哪里”之意;而“将焉取之”中的“焉”是兼词“于何”,即“在哪里”之意。二、能力训练检测1.下列关于《左传》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它记载的历史十分完备。B.《左传》的作者据说是鲁国的左丘明,传说他是位盲人。C.《左传》非常善于通过简洁的语言,特别是对话来刻画人物。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它主要记载了鲁国发生的大事。2.下列“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敢以烦执事C.何以战D.余船以次(次序)俱进下列各题是对课文句子的翻译,选出译文准确的一项。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A.既然在东边已经分封了郑国,怎么又想扩大西边的封地呢。B.已经在东边以郑国为边界,接着便又想扩大西边的疆界。C.既然在东边已经分封了郑国,又想在西边的封地上放肆吗?D.已经在东边以郑国为边界,又想在西边的疆界上肆虐吗?4.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A.在秦国的土地上建筑宫阙以有利于晋,希望您好好考虑一下。B.使秦国亏损而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C.在秦国的土地上建筑宫阙以有利于晋,只有您能想出办法。D.使秦国亏损而有利于晋国,只有您能想出办法。5.下面各句括号中补充出的都是课文原句省略的内容,其中补充出的内容正确的一句是()A.(晋侯)亦去之。B.(郑公)许之。C.(烛之武)辞曰D.(佚之狐)夜缒而出附参考答案1.C2.A3.B4.B5.C作文推荐园日涉自以成趣高二(2)蔡彧海量资源尽在星星文库: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的确,陶渊明的心灵与生活,已与世俗隔绝,而向自然开放。日日在园中散步,其乐无穷。拄杖或游或息,时时昂首远望,也只有高天阔地的大自然,才容得下他的傲岸啊!陶渊明从为州祭酒,到作彭泽令,十三年中,几次出仕,几次归隐。他有过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的黑暗,官场风气的腐败与天性酷爱自由的陶渊明简直是完全对立,沦落尘网,陷身官场,与世沉浮,受人羁绊的不自由不自在,这份扭曲心灵,压抑性情,失去自由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是深刻的,也是沉重的。这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田园才是他真正的家。既然与世俗既格格不入,还出游探求什么呢?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田园就是他人类生命的根,就是自由生活的象征啊!只有在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才能有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的自由与舒展。“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焦急迫切;冲破“尘网”的欢欣鼓舞;久别重逢,安享天伦的欢畅喜悦;闲庭信步,触目成趣的宁静安逸;饮酒寄傲,与世隔绝的孤高自许;策杖流憩,矫首遐观的自然情趣。这些宁静淡泊的日常生活清新素雅的自然景观正是陶渊明的理想生活。他既不想迷恋世俗以获取功名富贵,又不屑逃脱人世去飞临仙境,为了保持纯真质朴的天性,他只好到自然山水中去寻求心灵的解脱和情感的寄托了。天天在园子里行走,放眼眺望,四处弥漫着春意。天空中,喜鹊们欢快地演奏着“春之声”圆舞曲;燕子的可爱与蓝天白云相称,更加显现出天空的清新。大地上,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绿绿的,青草绵绵,
本文标题:高二语文试卷烛之武退秦师学习要点及能力训练检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62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