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秦时明月汉时关——边塞战争诗鉴赏学习目标:1、了解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及解题思路。2、学习王昌龄诗《从军行》。边塞诗简介从先秦起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歌,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频仍,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形式标志1、题目中多出“塞”“征”“军”等字眼;有用乐府旧题的,如《凉州词》、《少年行》、《关山月》、《从军行》等。2、内容里出现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等等。基本主题1、建立功业的渴望“当年万里觅封侯”2、保家卫国的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3、山河沦丧的痛苦“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4、久居边关的乡愁“将军白发征夫泪”5、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黄沙百战穿金甲”6、报国无门的怨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7、归家无望的哀痛“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8、矛盾心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理解、鉴赏时,应该注意三个方面:1、把握时代特征,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盛唐: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中晚唐:国势开始式微,虽然诗人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婉伤。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2、要抓住景色、人物、事物和事件的特点,然后展开丰富的联想,进行深入的揣摩,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感情。3、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内涵。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报效国家的激情,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有跃动于边塞诗的种种矛盾。4、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在大量边塞诗中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也很不一样,有的豪迈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体现出不同艺术风格。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王翰、李益、李颀等等关于王昌龄盛唐诗人,其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爱国立功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诗歌特点:意境开阔,感情深沉王昌龄背景介绍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先是授职秘书省校书郎,七年后应博学宏词科考试中选,授汜水(今属河南)县尉。开元二十七岁年(739),因“不护细行,屡见贬斥”(《旧唐书》本传),终于本年获罪被谪岭南。开元二十八年(740),王昌龄自岭南北归,任江宁(今江苏南京)县丞。但几年后,王昌龄又被贬至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出塞》共有两首(均从《全唐诗》)。其一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默读《从军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意思整体感知: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秋日黄昏孤城,戍卒独上思乡。诗歌内容哪些属于写景叙事,哪些属于抒情?前三句写景叙事,第四句抒发感情。《关山月》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环境?景物特征城楼戍卒黄昏海风孤零零的孤独的秋日的带有寒意的环境特征(意境)孤寂苍凉雄浑开阔在这样的景象中,人的感受如何?引发思乡之情诗歌主题:边疆戍卒思乡怀亲的深挚感情。
本文标题:《边塞诗》题材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876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