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学校教育学一、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二、学校教育的特点:1学校教育具有制度化和专门化的特点。2具有组织性、计划性和系统性。3以教学为主的教育活动。4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三、教育的本质: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实践活动。2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得传递社会经验的过程。3教育是艺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四、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特点: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五、终身教育:人们在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各种教育的总和,是人们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统一综合。六、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1教育者(主体地位)2受教育者3教育内容4教育途径。七、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1主要任务是教学,是学校教育智育发展任务。2对学生的智力及认识能力的培养与提高。3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培养自我提高道德和政治修养能力。4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八、近代学校教育特点:1以法治教普及义务教育。2建立完善的学校教育系统,学制。3创立了新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4教育内容结构日益丰富。4教育的阶级性依然存在。九、现代学校教育特点:1重视早期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普及义务教育延长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双轨并行,互相渗透。4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多元化。5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教育向终身化发展。6教育技术手段现代化。十、学校教育的功能:1文化功能2经济和现代化功能3政治功能4个体发展功能。十一、学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有哪些?1促进人身心发展的过程。2加速个体发展的社会化进程。3发展人的主体性、个性功能。十二、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1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最为突出,学校的产生是文化积累到一定阶段的产物。2现代文化特别是科学知识方面的文化对学校教育构成了巨大影响。3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在根本上决定着办学质量的高低。十三、我国当前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四、小学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小学生近、中、远期的培养目标:会运动、懂礼仪、善学习、能合作、惹人爱的培养目标。十五、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具有不同性质和任务的学校为整体而形成的教育体系。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十六、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权利:1接受、享用教育的权利。2获取物质保障的权利。3获得公正评价与相应证书的权利。3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4法定的其他权利,即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尊规、尊师、养德、修行、3努力完成学业。4遵守管理制度。十七、学校侵权责任的构成要素:1学校的侵权行为构成了损害事实。2学校的行为违法。3学校的行为须与损害事实有因果关系。4学校主观上的过错。十八、教育法律的救济途径:含义:指当教育行政机关或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在管理过程中侵害了相对人的权益,相对人可以通过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调节等方式获得法律上的补救。教育救济法律特征:权益受到损害时教育法律救济的前提。2教育法律救济具有弥补性,是对受损害权利的弥补。3根本目的是实现合法权益,并保证法定义务履行。教育法律救济的途径:1诉讼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刑事诉讼。)2行政方式(行政申诉、行政复议、行政赔偿。)3仲裁和调节。十九、教师职业的意义:二十、教师的权利与义务:1权利,(1)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验。(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3)、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4)、按时获得福利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二十一、教师的角色定位:1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2教师应视自己为一个诚恳的合作者和学习者。3教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二十二、教师素养的内涵:1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2全面完整的知识结构。3灵活实际的教学能力4教育机智。二十三、完善的情感智力和品质有哪些?1赋予职业的神圣意义。2心中要有爱3做自律的榜样。4有热心和幽默感。5又可信任感。二十四、教师的知识结构:1本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的专业知识。2条件性知识:主要指教育学心理学。3实践性知识,教师教学经验积累。二十五、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哪些:1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思维的准确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概括性、思维的发散性)2课堂教学的表达能力(较强的口语表达能力、较强的文理表达和板书、丰富大方的体态语言)3善于运用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信息技术媒体能力。4教师课堂教学的研究能力。二十六、教育机智的内涵: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实质是一种转化师生矛盾的艺术,是一种正确处理教育学矛与盾的技巧。其妙诀是避其锋芒、欲扬先抑、欲进先退、变换角度、以智取胜。表现在语言艺术上则是,直话曲说、急话缓说,硬话软说,严话宽说。二十七、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1帮助教师认识教师,专业自我2促进学生学业进步。二十八、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1学习,实现自我超越。2实践,改善心智模式3培训,建立共同愿景4合作,整合团体智慧。5研究,学会系统思考。二十九、教师反思的含义: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和发展的途径。三十、教育反思的意义:1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考察,立足于对自己行为表现达到对不良行为、方法策略的优化与改善,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和理解,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要求。2赋予教师新的角色定位,即教师成为研究者使教师工作获得尊严和生命,使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定位,提高到具有一定专业性质的学术层次上来,改善自己的社会形象与地位。3帮助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升自己职业的成熟度。三十一、教师成为研究者的意义:(二)分析应用: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1重视幼儿教育并加强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日趋接近4高等教育多样化大众化5重视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三、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1了解和研究学生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3热爱、尊重和公平对待学生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四:教师反思的方法:1教学日志,2教师学习审计,3教育案例,4教师叙事,5网络教研,6教学课例。五、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观察法,2调查研究法3实验研究法4行动研究法。六、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和要素:1含义:是将教学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理论和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研究的教研活动。2基本理念:(1)学校是校本研究的主阵地。(2)教师是小本研究的主体(3)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是校本研究的核心。3要素:(1)自我反思(最基本要素)通过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阶段的反思,使教师逐渐成为教学研究的主体,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2)同伴互助,通过对话、协作和帮助三种形式是每个教师都发挥各自所长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尽一份力。(3)专业引领。七、校本教研的过程:校本教研应遵循教学问题、教学设计、教学行动、教学总结的过程。教师在教学研究中要有很强的问题意识,把发生在自己教室里,真实的问题,认真思考,转化有价值的课题,并针对这些问题作为设计,且付诸于教学行动,而且对行动的过程结果做出反思,从而获得新的认识和思考,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最终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八、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1、开展校本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1集体备课○2定向研讨○3案例教学2、校本教学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1教育日志○2教育案例○3教学课例。课程与教学(记忆理解)一、课程:1、广义上的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的经验,在学校经历的所有影响的总和。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环境和氛围的影响。2狭义上的课程是指,学校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开设的学科及其目地、范围、活动进程等的总和。主要体现在课程设计课程标准和教材中。二、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课程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主要表现在1、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2、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3学生吸取知识的主要来源4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经验主义课程论: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主义课程论流派认为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论是不足取的,应代之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同时强调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四、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主要有要素主义和永恒主义两种。1要素主义: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而最有效的传授知识的方法即学科课程。2永恒主义:永恒主义者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价值,而且充分肯定了古典名著的重要性。五、社会改造主义理论: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功能以及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强调课程应该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组织,帮助学生在社会方面得到发展。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六、存在主义课程论:存在主义认为,在确定课程时,一个重要的前提是要承认学生本人为他自己的存在负责,换言之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同时,存在主义还主张,人文科学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因为人文科学比其他学科更深刻,更直接地阐述人的本性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更能洞察和发展人存在的意义,代表人物,耐勒。七、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多尔把后现代课程标准概括为4R即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八、课程设计的两种模式:1目标模式、是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标的确立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由现代课程之父博比特提出。2、过程模式,是有英国课程专家是滕豪斯确立,本质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强调过程本身的教育价值,主张教育过程给学生以足够的活动空间。他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交互作用,教师在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中不是学生行为的主宰者,而是学生行为伙伴与行为引导者。总之,过程模式把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作为广泛目标,尊重并鼓励学生的个性特点,把课程开发建立在实际的教育情境基础上,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种取向。九、课程设计概念:是指按照育人的目的要求与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之间的必然联系而制定一定学校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编制各类教材的过程。十、课程目标:是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它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后,在发展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实现的程度,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特征:1整体性,各级各类目标互相关联,不彼此孤立。2阶段性,3持续性,高年级的课程目标是低年级课程目标的延续和深化。4,层次性,可分总目标和从属目标。5递进性6时间性。十一、课程计划: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各学科科目的性质和作用,由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一种法规性文件。十二,课程标准的内容:1前言2课程目标3内容标准4实施建议5术语解释。十三、教材和教科书:教材是教学的材料,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系统的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也是课程标准具体化与课程核心组成部分。十四、课程的类型:1从管理角度可分必修课和选修课2从根本上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3分科课程和整合课程4从性质上分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十五、课程评价的内容和形式:1内容,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也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2形式,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是两个最重要的评价形式。十六、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开发设计的课程,是按照课程设计开发的主体不同而划分的与国家或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类课程,具体说校本课程就是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结合学校的培养目标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特定学
本文标题:学校教育学部分概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28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