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2淀粉碘酒产生新物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马原复习资料一、选择题1.“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可将哲学派别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发展科学技术不属于生态文明建设;3.马克思主义诞生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1848《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理论对行动有指导作用5.马克思生命力的根源在于:与时俱进6.钉子——马——国家:事物是普遍联系的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何者为第一性;意识是否可以认识物质】8.真理的辩证法:绝对性与相对性9.诗词“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发展趋势【辩证否定观】10.马克思哲学理论体系不包括:共产主义战胜资本主义11.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12.恩格斯观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1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对意识能动性的客观解释14.相互对立的哲学观点不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15.正确指明意识的本质的是:意识是人脑的机能16.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17.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18.认识论中最重要的哲学派别是:反映论(唯物主义)与先验论(唯心主义)1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2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劳动者2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最重视: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22.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23.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使用价值24.马克思在哪一方面引起世界的关注(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25.跟着感觉走(保证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26.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2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28.主观唯心主义(心外无物,心外无理)29.蝴蝶效应(一种现象可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另外事物进行联系)30.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3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阶级性)32.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心在动(认为精神是运动的主体,主观唯心主义)33.第一次明确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哲学家(恩格斯)34.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唯物辩证)35.手推磨(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36.真理与谬误的辩证关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7.英雄史观的出发点(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38.一言可以兴邦(英雄史观)39.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4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41.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二、辨析题1.和谐使矛盾完全消除错误。其一,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这就要求我们勇于承认矛盾,正确地分析和解决矛盾。该说法认为矛盾可以完全消除,违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其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同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会相互转化,因此矛盾可以转化成和谐,但矛盾不会完全被消除;其三,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社会进步正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实现进步的。从这点看,矛盾也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其四,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该说法有将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哲学上的矛盾概念混为一谈的嫌疑。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正确。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因此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3.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错误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科技进步都引起了对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的影响。如果利用不当,可能会造成消极后果。4.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对客观世界本质的真实反映。该说法不科学。直接经验是指直接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不一定是直接经验,如果所见所闻是别人的认识,也是间接经验。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真象是对事物本质真实的反映,假象是对事特本质的歪曲的反映。我们亲眼所见、亲耳所听也可能是假象.同时,认识还有错觉,也是对事物本质歪曲的反映。三、简答题1.如何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①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②从实践的特点来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③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可以起到正确的补充作用。2.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第二,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第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物质的定义与意义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4.简述事物量变质变的辩证问题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5.否定之否定[辩证否定观]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③否定是心就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即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6.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155-157在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作用:①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②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是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进行交换的。③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7.什么是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将资本划分为可变资本不变资本的依据是?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改变自己的物质形态而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增值,所以马克思把这部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不是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的劳动再生产出来,在生产过程中,工人所创造的新价值,不仅包括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还包括一定量的剩余价值。由于这一部分资本价值不是不变的,而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马克思称之为可变资本。划分依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8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它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和整体特征,体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相对于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做的个别理论判断和具体结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普遍的、根本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基本立场: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基本观点: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9在当代应该如何深化对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认识①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做出新的界定。②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③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④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10、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必须放弃商品的价值。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若无使用价值,则为无用之物;若有使用价值,但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11.简述相对剩余价值是如何产生的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通过绝对延长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受到工作日时间长度的限制,也容易引起工人阶级的反抗。为了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提高剥削程度,资本家在调整劳动必要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上下功夫,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四、论述题1.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依据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绝对和相对的关系,相互联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只是包括个性中共同的、本质的东西,是无条件、绝对的;个性总有许多自己独有的特点,是有条件、相对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是中国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个性、特殊性;“社会主义”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共性、普遍性。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这是共性。另一方面,社会主义的一般只能在各国特色的个别中存在,因此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赋予社会主义鲜明的中国特色,坚持了个性。所以我党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针实际上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的具体运用。2.运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原理论述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内容表明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无限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具体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一是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二是两者可以相互过渡、相互转化。把握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的对立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正确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经过历史和实践检验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继续发展完善。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绝对性,所以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本文标题:2淀粉碘酒产生新物质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7935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