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目录1.引言2.作者简介3.内容简介4.章节解析5.评价及地位6.我的感言姓名:张爱鑫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班级:土木0802班学号:08231057引言在我们的时代里对这个世界最有影响的文化可以说是由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直接顺承下来的欧洲的西方文化,作为现代人,要了解我们的时代,必须了解西方文化。而哲学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常常带动着文化其它分支的发展,不懂得西方哲学,是不会懂得文化的。但如果读过康德,读过黑格尔,读过萨特这一系列大家的巨著之后就会发现,这些是何等的艰涩,或许我们需要的只是窥入西方文化的门径,罗素的《西方的智慧》是一个非常好的入门级读本。作者简介罗素,全名为伯特兰·阿瑟·威廉·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年5月18日-1970年2月2日,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贵族家庭,祖父约翰·罗素勋爵(LordJohnRussell)在1840年代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父亲安伯雷子爵(ViscountAmberley)在当时是一名极端开放的无神论者。罗素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数学家和逻辑学家之一,同时也是活跃的政治活动家,并致力于哲学的大众化、普及化,先后执教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等世界知名学府。无数人将罗素视为这个时代的先知,而与此同时罗素的许多政治立场却又是十分有争议性的。他出生的那个时代正值大英帝国的巅峰,其一生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并目睹了日不落帝国由辉煌走向没落。1950年,罗素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其“多样且重要的作品,持续不断的追求人道主义理想和思想自由”。罗素他还是二十世纪西方社会最著名且拥有最广泛读者的思想大师,他被称为“世纪的智者”。罗素一生著书多达七八十种,论文有几千篇,这些著作和论文涉及当时的各个领域,如哲学、数学、逻辑学、生物学、考古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等,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家”。可以这样说,罗素对于20世纪的人类思想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是一位人类精神史上的巨人。他的作品亲切平易而幽默,影响了无数乐于接受智慧的人。用爱因斯坦的话说“阅读这个人的作品使我渡过了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60年代他曾将他的巨著《西方哲学史》一书寄赠给中国伟人毛泽东,而《西方的智慧》正是从此脱胎而来。内容简介《西方的智慧》一书的主要内容,罗素在前言中指出:“试图提供由泰利斯至维特根斯坦的西方哲学史概观。”即罗素想要通过这本简单的小册子来构勒出西方哲学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历史,使读者从中可以探视出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本书一共12个部分,除序和结语之外,其余10个部分基本上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从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一直到20世纪中叶的存在主义、维也纳学派和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哲学,两千多年的西方思想史都在书中得到展现,向人们描述了西方文化的发展概况。《西方的智慧》一书主要内容简单介绍如下:“苏格拉底以前”是指从公元前6世纪的米利都学派开始,一直到公元前5世纪的原子论及智者学派;“雅典”是指公元前5世纪开始到公元前4世纪在雅典流行的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希腊化时代”是指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希腊后期及罗马时期的哲学思想;“早期基督教”和“经院哲学”指的是中世纪哲学,时间从基督教兴起到公元14世纪;“近代哲学的兴起”是指“从中世纪的衰落到17世纪的巨变”这样“一个过渡时期”,包括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运动、近代自然科学的崛起、宗教改革运动以及近代哲学的兴起。这里的“近代哲学”主要是指培根、霍布斯的经验论,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的唯理论;“不列颠经验主义”主要是指洛克、贝克莱和休谟的哲学思想,时间从17世纪到18世纪;“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主要指从18世纪到19世纪末法国和德国的哲学思想;“功利主义以来”是指从18世纪到20世纪的各种经济、伦理和社会理论,其中包括马克思主义古典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实证主义以及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当代”是指18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中叶的一些哲学思想,主要有马赫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生命哲学、弗洛伊德主义、杜威的实用主义、存在主义、逻辑实证主义以及维特根斯坦的日常语言学派。《西方的智慧》虽然主要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但并不等于说就是一部流水账式的哲学史,在强调时间顺序的同时,罗素更加重视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可以说,《西方的智慧》更着眼于阐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前因后果,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休谟、黑格尔、马克思这一系列伟人无疑是西方哲学的亮点,应当成为关注的焦点,但同样应当注意的是,这些人的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每个人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走得更高的。如果没有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很难想像亚里士多德是如何成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如果没有休谟和康德,我们同样难以想像黑格尔会成为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换言之,没有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就没有柏拉图的“辩证法”,没有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就不会有亚里士多德的本体学说。没有休谟就不会产生康德,没有康德,黑格尔的辩证法就无从说起,没有黑格尔辩证法的扬弃,马克思就不可能提出辩证唯物主义。这些思想大师们的出现,既有客观的时代必然性,还有思想史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罗素非常清楚地阐明了这种历史的继承关系,并使这种关系体现在思想大师们的聪明睿智在时间长河中流淌。章节解析第一章开篇第二章苏格拉底之前第三章雅典第四章希腊化时代第五章早期基督教第六章经院哲学第七章近代哲学的兴起第八章不列颠经验主义第九章启蒙运动与浪漫主义第十章功利主义及其以后第十一章当代一、苏格拉底以前罗素首先考察了希腊文明形成的条件,接着开始论述古希腊哲学思想。米利都学派是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学派,代表人物有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泰利斯提出“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哲学命题。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万物的始基是“无限者”(即没有规定性的东西),而阿那克西美尼则认为万物的始基(基质)是气,气通过聚和散产生万物。毕达哥拉斯学派与米利都学派不同,认为全部事物是数的观念,若要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就必须发现事物中的数,他们认为数是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中第一个提出了“和谐”的概念,主张灵魂轮回。但在科学方面,毕达哥拉斯学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赫拉克利特的理论是以伊奥尼亚学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为基础的。他把火作为万物的始基。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书第23页)他十分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书第21页)“我们存在又不存在”。(书第22页)他在哲学上另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逻各斯的学说,逻各斯就是事物运动中的规律。罗素认为,上述三个学派中有一个共同点:“即每一种学说都以单一的原则解释世界,一个学派提出的个别结论不同于另一个学派,但是其中每一个结论都提出关于事物是怎样构成的一个基本原则。”(书第25页)巴门尼德通过批判前人的观点,建立了他的存在论哲学。他认为:“不存在者甚至不可能被思维,因为我们不可能思维无。不可思维者不能存在,因此,可存在者可以被思维。”(书第26页)这段话强调了凡是存在的,都应该能够被想到,不能被想到的就不存在。这个命题就是后人概括出来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恩培多克勒为了使爱利亚学派的学说与感官的普通论据加以妥协,提出了“四元素说”,即事物是由水、气、火、土四种元素组成的,事物形成和分离的动力是“爱”和“斗争”。罗素认为,“爱”和“斗争”也是实体,当四个实体分离时,斗争占据了它们的空间,而当它们统一的时候,爱把它们黏合在一起。第一位开始生活在雅典的哲学家是阿那克萨戈拉。他认为,事物是由物质的碎屑,就是由种子所构成。同时他又提出了“奴斯”的思想,取代了恩培多克勒的爱和斗争的活动原则。正是奴斯使万物运动。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萨戈拉的理论成为原子论的先驱。为了捍卫其老师巴门尼德关于存在是唯一不动的观点,芝诺进行了论证。论证的方法是归谬法,即结论事实上是错误的,因此前提之一事实上是错误的。芝诺的论证分两部分:一是论证存在是一而不是多。如果存在是多,就会选出存在既是小的,又是大的这种荒谬结论;二是论证存在是静而非动,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四个“芝诺悖论”:“阿基里斯追不上乌龟”、“二分法”(罗素在本书中称为“跑道辨”)、“运动场”、“飞矢不动”。通过论证,得出结论:如果运动存在,就会出现矛盾。芝诺的论证为苏格拉底的“辩证法”奠定了基础。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原子论,是对一和多作出解释的学派。原子论的奠基者是留基伯,他提出了原子的概念。原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实际上正是由运动中原子构成的,因此,我们以不同的方式经验到它”(书第49页),而且,灵魂也是由原子组成的。在前苏格拉底时期,还有一些哲学家,罗素称之为“准哲学含义上的一类人”,就是智者,他们的产生与当时希腊民主制度的扩展有关。罗素认为:“由于智者们觉得人们不可能具有知识,他们因此声称知识是不能的,关键是有用的意见。”(书第51页)这一观点可从普罗泰戈拉的命题中见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罗素认为,普罗泰戈拉是实用主义的始作俑者。二、雅典罗素在雅典时期主要考察了三位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最大的兴趣是对善的研究,这是他的目的。他认为,要达到善,就必须具备知识,因此,美德即知识。苏格拉底运用的方法是“反讽”,即“辩证法”,揭露人们的无知,只有神有知。“柏拉图对哲学的影响可能比任何其他人的影响都大。”(书第66页)作为苏格拉底的学生和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柏拉图的理念论究竟应归属苏格拉底还是柏拉图本人,这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一般认为,柏拉图早期是坚持理念论,晚期却批判理念论。柏拉图的理念是什么?柏拉图认为,世界上的万物具有对立面的特征,一个美丽的事物,也会具有某些丑陋的方面,这些事物只能是意见的对象,而像美的事物后面,有一种美本身,就是理念,它不是经由感官给予我们的,它是不变的和永恒的,这种理念才是知识的对象。罗素认为,理念论既有逻辑的方面,也有形而上学的方面。就逻辑方面而言,理念就是我们称呼一类事物的语词,它的含义是独立于各种事物以及它们的偶然属性;在时间中是永恒的。就形而上学方面而言,它是具体特殊事物所摹仿的,原本是理念的,而具体事物摹仿、分有了理念。为了说明问题,柏拉图举了“洞穴比喻”。(见书第68页)晚年柏拉图看到了理念论的不足,进行了批判。首先,他认为,数学对象和善的事物、美的事物有理念(即形式),而否定它们也具有组成部分,或否定一些较卑微的事物有理念,是不妥的;其次,一个整体理念,作为形式是一,但作为具体事物却是多,于是引出了分有说,但分有说问题更严重,在批判分有说时,他提出了后来被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第三者”的批判。他认为,如果一事物要分有一个理念,那么在事物与理念之间就必须要有一个中介,才能知道它们之间是否相似,这个中介就是第三者,而要知道这个第三者是否与理念相似,还得在理念与第三者之间设定一个中介,这又是一个第三者,以此类推,永远有无限个第三者。实际上分有说根本无法说明具体事物分有理念这个理论。罗素还考察了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国家篇》是柏拉图最著名的对话,在柏拉图看来,理想国中的公民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卫国者、士兵和普通的人民,他们各司其职,就能保证这个国家的正常运行。在认识论方面,柏拉图提出了“回忆说”,其前提是毕达哥拉斯的灵魂轮回说。罗素最后考察了柏拉图的辩证法思想。通过辩证法,原来一些对立的范畴,如运动和静止、存在和非存在可以互相转化。亚里士多德是雅典时期最后一位思想家,也是第一位柏拉图的批判者。由于他在吕克昂花园创办学校,且时常边走边讲,他的学校就叫做“吕克昂学园”,而他创立的学派常被称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包括形而上学、逻辑学、政治思想和文艺理论。作为形而上学,罗素认为这是“不易讨论”的,说明讨论这个问题的难度是
本文标题:西方的智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2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