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内容摘要: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整体发展有很大影响。我认为,学校应该采取一些有效措施,通过改变少数民族地区的家庭教育方式来触动学生的学习态度,从而达到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目的。关键词:少数民族家庭教育学生素质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对于家庭教育向来是十分关注的。历史上也早已形成了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出现了不少的名人、典故及家规、家训等。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其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孩子的生活习惯、语言、行为等首先是从家庭中形成的,孩子的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从这里萌芽和滋长。接受家庭教育成为孩子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这复杂、开放的教育系统中,虽然家庭教育仅是非学校教育机构的一个分支,但它对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作用是不可代替。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有五十六个民族。因此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区,各个民族的文化素质,道德行为品质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孩子的道德行为品质来源的核心是学校教育的话,那么家庭与学生素质关系是密切相关的,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山区更为重要。我国的少数民族由于祖先的关系,多集居在比较偏僻的山区,经济、文化、卫生等方面比较落后,家庭“硬件”设施落后,从而导致整个家庭环境较差。使得当下的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丧失了应有的教育作用。一、家庭环境对学生素质提高的影响(一)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三十多年的教龄,我发现孩子行为问题较少的家庭比孩子行为问题较多的家庭氛围更为和谐,从而说明家庭环境与孩子的心理健康有密切的联系。而我们少数民族家庭多在偏远山区,以体力劳动为生,家庭成员整天早出晚归,天黑了就睡觉。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之间的亲切和和睦,整天过着传统、单一的生活,整个家庭氛围“活”不起来。不像城市、汉族聚居的孩子,可以看到父母间的嬉戏、打闹,一家人手挽手的散步、逛公园,一家人坐着打扑克、喝茶、极乐融融。而我们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与城里的孩子相比,就显得老实、厚道,并且性格都比较孤僻、怕羞,不爱与别人交往,因此孩子也失去了天性——活泼。(二)没有良好的语言环境和阅读环境我们都知道,对于我们少数民族的家庭,父母的文化层次还比较低,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不讲汉语,大部分是本民族语言,并且也不看报、看书,也不会给孩子买各种书刊读物,从而使孩子接触汉语晚,几乎要到上学,才开始学习汉语。这样使孩子失去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导致少数民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相对低,阅读能力比较低下。(三)家庭住宅环境的影响我国少数民族家庭住宅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分两种情况:一是少数民族家庭住宅都比较拥挤。不过现在,由于生活条件也相对变好,大部分的家庭都建起了两三层的小洋房。二是家庭住宅比较分散。住宅过于拥挤,孩子即无活动空间也无读书场所,缺乏同龄孩子,易导致苦闷、烦躁、焦虑等情绪问题。家庭住宅分散,不利于孩子集聚,组成的“孩子社会”就小,缺乏同龄孩子在一起学习、交流、游戏的环境,易导致学生孤僻、人际关系不好、思想单一等弊病。二、家庭代间传承性对学生素质的影响代间传承性是指父代所保留的原有的行为品质,不自觉的被子代继承,延续下来。父子代间传承性是在潜移默化中必然进行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计划生育的照顾性与不彻底性,导致一个家庭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结构。把这种家庭结构与独生子或双生子家庭结构比较不难发现,独生子家庭结构一个家庭只负责一个孩子的教育,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投入是精力充沛的,投入情感是丰富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照顾到,关心到。但对于一个家庭多个孩子的结构来说,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少之又少,微不足道。因此,两种家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正方向的素质上是不同的。三、家庭教育者的文化水平对学生素质的影响家庭教育是由特定的教育者(家长)对有特定关系(血缘关系)的受教育者,通过特定的教育途径和方法实施的一种教育。家庭中的成人承担着传播道德行为、传授一定的文化生活知识的任务,家长必须履行对子女教育的义务,用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行为以及所掌握的社会规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受到父母文化素质影响所形成的家庭微环境、个性心理环境将影响孩子的成长。父母文化素质的高低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文化水平低,教育观念滞后是造成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同学校教育脱节的根本原因。在家庭教育中,没有意识到教育具有隐性,想不到自己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父母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注意言行,行动鲁莽,语言粗俗,在孩子面前没有表现出家长的风范。受父母影响,孩子慢慢也滋长了一些不良的想法并体现于言行举止上。在家庭中,家长没有起到榜样作用,没有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表现在,认为教育则是学校的责任,因而家里不提供学习的机会,带着孩子忙于干家务农活类,使学校教育得不到延续,学生家庭作业完不成,这对长期生活在身边的孩子影响甚大。从教育实践中发现,凡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与家长高尚的品德、文化基础有关。如今的家庭教育中,还表现出家长嗜好赌博迷信活动,对孩子的学习过问太少,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四、家长外出务工对学生素质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化,当前农村的经济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有较大的转变,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及其沿海一带。特别是在我州落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很多人选择了“打工”这条路。在学生中有绝大多数的家长终年在外务工,子女有的被寄托给亲戚,有的委托给家中年迈的老人,有的甚至是孤身一人。家长为了生计而长年奔波在外,他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缓解了一时的经济困难,基本上满足子女上学所需的花费,可他们忽视也忘记了更重要的事情——对子女的教育。大部分的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满足了子女对金钱的需要,孩子就会好好学习,自己也尽到了责任。可他们不知失去的家庭教育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孩子被扭曲的心灵和形成的孤僻、任性、倔强的心理已很难矫正,“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观念在孩子的大脑中萌芽,要靠金钱、溺爱来补偿给子女只会适得其反。这些孩子大都学习成绩差、纪律观念淡薄、经常与社会上的不良人员来往,沾染了社会上的恶习。有的由于打工能挣到比在家种地要多的钱,甚至鼓动孩子和他们一起外出打工。五、我的建议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由于教育、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一个村,一个乡只要出一个大学生,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大事;如果那年出现几个大学生,那就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各个行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导致人才市场竞争非常激烈。近几年来,在职工下岗,大中专毕业生无从分配的情况下。在着股人才潮流的冲击下,家长的教育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无论如何要供孩子上学转变为只要孩子认识几个字,拿一个初中毕业证,能出去打工的教育观。家长的教育观影响了孩子的学习观,使学生的学习观由原来的刻苦、勤奋、爱学转变为现在的拖沓、懒散、厌学。从而阻碍了教育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行为品质。要解决以上问题,建议如下。(1)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家庭教育学校这是必然的,近几年,我国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加深,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应配合起来建立密切的联系,互相协调,才能使下一代得到健康的成长,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新人。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学生素质出现歪曲的发展,要改变学生这些歪曲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就得学校与家庭联合起来,教育、监督学生,让学生慢慢的转变过来。可见,少数民族地区,无论是家庭结构环境,还是父母所施的教育,家长教育观的转变对学生素质提高都有极大的联系。所以,在少数民族地区,要加强家庭结构环境的改善,父母素质的提高,教育观念的更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配合,才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素质,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从而达到缩进和社会的差距。
本文标题:浅谈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27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