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5月30日迎来端午佳节。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天文年历显示,2010年至2027年间,属今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最早。直到2028年这一“纪录”才被打破,当年端午节对应的阳历日期为5月28日。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樽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宋代欧阳修的《渔家傲》描述的就是端午时节了,在这个“鸟鸣惊破好梦”的时节,天气暖和而不酷热,万物生长欣欣向荣。端午由来,众说纷纭。端午节的由来,各本其源,有“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但“屈原说”最受认同。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驱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寻找他的真身。如今,端午前后几天,大江南北都要“赛龙舟”。赛龙舟又称龙舟竞渡,在中国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屈原投江后,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又害怕江鱼吃掉屈原,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中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由此风习相传,人们为缅怀屈原,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便以粽子投江。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虎为兽中之王)以镇邪。中国古代视虎为神兽,俗以为可以镇祟辟邪、保佑安宁。故民间多取虎为辟邪之用,其中尤以端午节的艾虎最具特色。艾虎或以艾编剪而成,或剪彩为虎,粘以艾叶,佩戴于发际身畔。戴香包颇有讲究。老年人为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桃子、苹果、娃娃抱公鸡等形状的,象征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青年人,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又被称为“三种武器”,古人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有地方端午节在门口挂艾草、菖蒲(蒲剑)或石榴、胡蒜。通常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荆楚岁时记》载:“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此俗流传较广。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用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用艾、蒲、白玉兰等花草。汨罗江上的灵魂汨罗江上的灵魂(作者:竺子)为什么你一身兰花浪迹在荒山水畔失去故土也就永无归宿为什么你的眼里总是含着泪水你的泪水从来不是为了自己胸中磊块只有汨罗江才能浇平走在汨罗江边薄雾中看见一个老渔夫划着小船泊在岸边身佩香草的你披着长发,容颜憔悴内心,哽咽像这滚滚江水恍惚听见老渔夫对岸上的你说学学我吧隐居在这山水间看看云卷云舒划船捕鱼不也逍遥自在?你说,一想到民生,如此多艰哪里有心情欣赏风景老渔夫摆摆手把船划向了江心一只孤雁划过黑云压城的天空你抱起石头往汨罗江纵身一跳也许,人们不懂你的《离骚》但2300余年每到这一天人们用竹筒装米放入江中喂饱鱼虾以求这些生灵不触碰你的身体《离骚》屈原巩义二中20170530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常识和重点字句,并归类整理。2、背诵课文并能准确默写。3、探究屈原人物形象,挖掘课本素材运用于写作。只因你纵身一跳,那条江在历史的五月里,哇的一声哭了,石破天惊。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汨罗江睁开了你的眼睛,哭出了你的声音。人们还是没有找到你的身躯,江水一下深了两千年,却刚好容下你那道凛凛傲骨的诗魂。青衫与发须都作了漂流,原来除了披肝沥胆的《离骚》,你可以什么都不要。有人在你的眼中撒网,却捕来了在水中的叹息,落了那一秋的叶;又有人见你在深夜,借月色从江心踏水而来,在菖蒲之颠抱头痛哭。一个答案,你在江底摸索了千年,世人在你眼里,也摸索了千年。于是我听见,无数唤你的声音:三闾大夫,你沉入水中的思想,何时才能骤然站起,挺立如荷。汨罗江畔,举起酒,不为风光也不为历史,只为与你同饮,同饮满怀的忧国情愁。三闾大夫,请,我先干为敬!端午节爱国离骚秭zǐ归屈原一、关于屈原前340-前278,战国末楚国政治家,中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古代诗歌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标志性诗人,1953年入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遭遇:政治蜜月——群小诬陷——怀王疏远——放逐洞庭——楚国灭亡——殉国自沉代表作:《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二、关于《离骚》“离”通“罹”,遭受;“骚”者,忧也;“离骚”者,遭受忧愁也。史迁(司马迁)云:“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骚》是诗人遭遇忧愁后的心灵倾诉,是其政治失意后用血和泪写就的一首忧国之思、爱国之情的诗歌。《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中国古代最长的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也是屈原的一首自传体长诗。共373句,2477字。(最长的是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被誉为“长诗之圣”,古今第一长诗。)《离骚》的主题:立志明行,忠君爱国,忧国忧民;揭露黑暗,抨击腐朽,决不同流合污;执着理想,倡导美政,九死不悔。三、关于楚辞和《楚辞》楚辞一种诗体名称,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因其以屈原之《离骚》为代表,故又称“骚体诗”。楚辞特点:形式自由,句子、篇幅可长可短,打破了《诗经》四言的格式,多用“兮”字,便于抒情。《楚辞》一本诗集名称,是继《诗经》之后,我国古代的第二部诗歌专著。西汉刘向编定,收录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诗人的作品,主要是屈原的作品,但不是他的个人专集,主要采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诗经》则是现实主义)。1)(今)妇女言行举止轻浮、不庄重。如:她就会卖弄~。2)(古)姿容俏丽。如:身量苗条,体格~。3)(古)“风”,《诗经》中的“国风”(民歌),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骚”,指屈原的《离骚》,开创了中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风骚”并称,指中国诗歌的两大传统,后泛指文学才能,如:各领~数百年;唐宗宋祖,稍逊~。四、关于“风骚”五、屈原如何表达自己的理想?(屈原的美政:圣君贤相)运用比喻句,即“移情法”,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如:用美人喻指楚怀王。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一、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通“措”,措施)2.忳郁邑余侘傺兮(通“悒”,忧愁苦闷)3.何方圜之能周兮(通“圆”)4.进不入以离尤兮(通“罹”,遭受)5.芳菲菲其弥章(通“彰”,明显,显著)6.延伫乎吾将反(通“返”,返回)二、古今异义1.怨灵修之浩荡(古义:荒唐;今义:形容水势广阔而壮大)2.固时俗之工巧兮(古义:善于投机取巧今义:技艺巧妙)3.偭规矩而改错(古义:改变措施今义:改正错误)4.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古义:处境困窘今义:经济困难)5.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随流水而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6.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古义:上衣为衣,下衣为裳)7、自前世而固然(古义:本来就是这样)8、余佩之陆离(古义:修长的样子今义:形容色彩繁杂绚丽)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副词,长久)②长余佩之陆离(使……加长)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以为是好的)②谣诼谓余以善淫(擅长)3.以为:①制芰荷以为衣兮(用……做)②余独好修以为常(认为)4.修: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美好)②退将复修吾初服(整理)③余独好修以为常(美,美好)5.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惟,只是)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即使,纵然)6以:①又申之以揽茝(介词,因为)②谣诼谓余以善淫(介词,用)③背绳墨以追曲兮(连词,来)四、词类活用1.回朕车以复路兮(动词使动,使……转回)2.谣诼谓余以善淫(动作名,淫荡的事)3.鸷鸟之不群兮(名作动,合群)4.伏清白以死直兮(为动用法,为……而死)5.屈心而抑志兮(使动,使……受委屈、使……受压抑)6.步余马于兰皋兮(使动,使……步行)7.高余冠之岌岌兮(使动,使……加高)8.长余佩之陆离(使动,使……加长)五、特殊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宾语前置)2、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定语后置)3、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被动句)4、虽体解吾犹未变兮(被动句)六、重点词语1.长太息以掩涕兮(掩面拭泪)2.謇朝谇而夕替(谏诤)3.替謇朝谇而夕替(废弃,贬斥)4.虽九死而未悔(纵然,即使)5.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许多小人)6.众女嫉余之蛾眉兮(喻指高尚德行)7.谣诼谓余以善淫(造谣,诽谤)8.偭规矩而改错(背向,引申为违背)9.竞周容以为度(法度,准则)10.宁溘死以流亡兮(突然,忽然)11.夫熟异道而相安(不同道)12.忍尤而攘诟(侮辱)13.伏清白以死直兮(守,保持)14.悔相道之不察兮(观察,选择道路)15.及行迷之未远(趁着)16.驰椒丘且焉止息(停下来休息)17.退将复修吾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18.高余冠之岌岌兮(高耸的样子)19.忽反顾以游目兮(放眼观看)20.佩缤纷其繁饰兮(繁多)21.虽体解吾犹未变兮(不会改变)22.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修洁而美好)23.又申之以揽茝(申:加上揽:采集)24.固时俗之工巧兮(副词,本来)25.苟余情其信芳(苟:只要信;确实芳:美好)26.芳菲菲其弥章弥章:更加明显(这)也是我内心崇尚的美德啊,即使死上千万次我也不会后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长长地叹息,掩面哭泣啊,哀叹百姓的生活多么艰苦。■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宁可突然死去随水流而长逝啊,我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的那种丑态。■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被肢解我还是不会改变啊,难道我的志向是可以因受挫而改变的吗?汨罗江畔,冷风凄凄。一个峨冠博带、腰配长剑的人,缓缓地走着。他面色憔悴,形容枯槁,但是,他的心在激荡,激荡如这眼前不息的波涛。他有着贵族的血统,还有出众的才华、挺立的傲骨,更有拯救天下苍生的雄心壮志和不畏强暴、为民做主的高尚情操,你满怀雄心壮志,要救楚国于水火,为了表明自己的忠心,竟以死来证明。他始终铭记着自己的责任,正是因为这份铭记,这种看似愚拙不化的铭记,他在滔滔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永放光芒,才使得那条本来很普通的汨罗江散发着品格的幽香。一位“芰荷为衣,芙蓉为裳”的诗人披发行吟于江畔,我见他形容枯槁,却不为己哀,大声吟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当我问他何不自伤身世时,他答道:“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正道直行的忠臣,这是志洁行廉的诗人,这是至死不悔的屈原!他为明天留下了什么?是一颗关怀天下的赤子之心,是一颗挚爱祖国的拳拳之心!留给明天(天津卷)披发抚剑,你独立在斜阳残照里;仰天长啸,你苦吟于凄风苦雨的湘江边。声声啼血,你哀叹的是危难的祖国;字字流泪,你想吟的是受难的苍生!汩罗江水,能够夺走你的生命;滚滚浊流,熄灭不了你生命的火焰。捧读《离骚》,透过遥远
本文标题:《离骚》一轮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2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