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规章制度 > 《民族团结》说课稿文档
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说课设计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官厂乡中学校的郭丽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1课《民族团结》。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来说课。首先,是我对教材、学情、课标三个方面的理解和分析:一、教材、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民族团结》是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它不仅是本课的重点,同时也为本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后两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海峡两岸的交往”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初中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活泼好动的成长阶段,好奇心强,但缺乏自主学习的习惯,尤其对文字性、理论性的东西不感兴趣。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精心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集声、色、图、像于一体,尤其是一些视频、歌曲,学生一定会非常感兴趣,从而会主动的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理解,我确立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民族分布的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了新气象。过程与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倡导积极思考、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比较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我们要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处理方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补充大量的图文信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情况。2.难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处理方法:让学生讨论历史上各民族友好交往、共同反抗外敌、争取独立解放斗争的资料,对我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感性认识,最后通过教师讲解达成共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了以下的教法、学法:三、教法、学法【教法】1、多媒体展示法2、问题导学法3、讲授法、归纳法等。【学法】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2、问题讨论法3、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为了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播放《爱我中华》歌曲,学生听歌曲。之后,教师播放56个民族录像,学生看录像,了解我国的56个民族。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的生活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二)分组合作,探索新知第一目——民族区域自治环节设计1、教师出示《中国民族分布图》,学生看图,小组归纳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2、小组讨论“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样的民族建议,其内容是什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什么意义或优越性?”3、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4、运用多媒体出示大量的图片、史料讲解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学生参与讨论。设计意图: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看图,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掌握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这一分布特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归纳能力;通过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可以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对“民族区域自治问题”的系统理解和掌握。;多媒体的讲解既解决了难点,又有助于培养学生史由证来,论有史来的观念。第二目——各民族共同发展环节设计:让学生动起来,收集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国家为发展少数民族地区都做了哪些事情。2、每组选派代表汇报收集的结果3、教师展示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一批国家重点项目图片资料,在学生对少数民族发展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以组为单位,总结促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五个方面,比比哪一组的同学总结的最快,最准确。4、引导学生观看本课插图,回答:这些插图表现的主题是什么?5、根据“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从孔繁森的先进事迹中,说说他有哪些高贵品质值得提倡?设计意图:上面的问题锻炼了学生收集、归纳、整理资料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图史结合的能力。引导学生借鉴历史,关注现实,注意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拓展延伸,激发责任感思考;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能为民族团结做些什么?设计意图:通过回答交流,明白民族团结是公民的义务,鼓励学生为民族大团结尽自己的一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四)整合归纳,反馈练习设计四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目的是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识记和辨析能力。五、板书设计本课的板书主要体现出了党为了促进民族团结而作出的相关政策,简单明了,方便学生理清本课的线索。民族团结政治各民族共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济
本文标题:《民族团结》说课稿文档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5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