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6-2017学年第2学期《当代文学理论》考查试卷院系:文学院专业:汉语国际教育年级:14级姓名:张园园学号:140106061舒婷的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中国社会的历史转型时代,思想解放是时代的主基调,作为当代中国文学史上的诗歌新思潮,朦胧诗兴起于此时并得到快速发展,成为诗界的思想解放之声。朦胧诗在艺术维度和精神维度上全然不同于当时的主流诗歌,它大量使用现代派诗歌的手法,肯定个体存在的价值,这使它在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其中涌现出来了不少著名的代表人物,如舒婷、顾城等,他们为中国的朦胧诗创作和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在这些杰出的代表人物中,我最喜欢的还是舒婷的朦胧诗。舒婷成长于十年动乱之中,家庭的不幸,自己青少年时代的艰辛生活,中国社会的大动荡,都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她的朦胧诗中“既有沉迷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有对时代的深沉思考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既抒发淡淡的哀愁,又有炽热的倾诉。她的诗情真意切,委婉深沉,无论写痛苦和欢乐、爱情与友谊,都有着她独特的感受和个人气质。舒婷主要是通过表现自己内心世界来折射时代生活,喜欢运用象征、隐喻、暗示、通感、错觉、幻觉等手法,也常使用哲理性的议论。舒婷诗歌的风格深沉、含蓄,具有女性的柔婉与细腻,有时还流露出孤独、抑郁和感伤的情绪,她笔下的朦胧美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致橡树》和《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双桅船》是舒婷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舒婷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也成为了“朦胧诗”的经典代表作品。除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也是舒婷“朦胧诗”的典范之作。它集中了“朦胧诗”的基本的修辞手段."在你的胸前|我已变成会唱歌的鸢尾花|你呼吸的轻风吹动我|在一片丁当响的月光下",一九八一年,这些唯美的语句跃然纸上,这种并不怎么常见的花卉,出现在80年代初的革命文艺的大花圃里,多少显得一些突兀,令人惊讶。全诗十六节,表达叙述者作为一个普通人需要温情呵护的生活愿望和回应时代的呼应而主动承担“历史责任”之间的矛盾心情,以及这一矛盾如何被克服的心理过程。第1—6节是清新婉转的爱情诗,所选择的意象和呈现的意境带有童话色彩。从第7节开始语调变得雄壮。这两个段落在意象的选择、抒情主体的形象和叙述语调上的变化,以及这两种情感和意象并置于诗中所产生的“感伤”情调,都是对题记“我的忧伤因为你的照耀/升起一圈淡淡的光轮”的真实写照。诗中使用的修饰性语词和假设、让步、转折等句式,也深刻地传达出了作者的曲折情感。通过舒婷的这首诗我们首先可以从中发现的“症候”是诗中通过形成了“受难”与“爱情”这两个截然相反的世界的鲜明对照,消解了在朦胧诗中反复出现的“斗争”哲学下的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主题。纵观《会唱歌的鸢尾花》全诗可以明显地发现诗中至始至终由两种不同情感氛围、不同心理内容与情感色彩的世界构筑而成。一个是“我”与所爱的人所营造的温馨甜美的爱情世界,与之相对的是“我”被使命所驱使,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受难”的世界。全诗共有十六节关于爱情世界的描写只占六节,而对于“受难”的描写则占到了十节。“受难”这一主题在舒婷的诗歌中并非首次出现,在她写于1980年的《在诗歌的十字架上》中诗人便对这一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主题进行了引用与渲染。在这两首诗中都出现了“十字架”这一蕴含浓厚基督教氛围的核心性意象,虽然在《会唱歌的鸢尾花》中“我”是背负着十字架,而《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我”是被钉在十字架上,但是这些从耶稣基督为了人类而自愿献身赎罪中提炼出的觉醒的“一代”诗人们为了人民、正义、真理而自愿献身的“受难”主题却是一致的。与《会唱歌的鸢尾花》有所不同的,《致橡树》是一首优美、深沉的朦胧诗诗。诗歌中抒情主人公化作一株木棉,以橡树为对象,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全诗感情色彩强烈,又具有清醒的理性思考,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涵,耐人咀嚼,令人回味。全诗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否定传统的爱情观。诗歌借用一系列自然物进行象征类比,对攀附的“凌霄花”和单方面奉献的“险峰”这两种以一方的压抑、萎缩和牺牲为爱的前提的爱情观,作了深刻的否定。舒婷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利用诗中的意象,使自己争取女性尊严、独立地位、人格价值的决心跃然纸上。第二部分正面抒写理想的爱情观。强调这种爱必须有独立的、与对方同等的地位和人格;这种爱,有坚实的根基和感情的交流;这种爱允许保持自己独立的个性;这种爱能同甘共苦,终身相依。这种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观显示了诗人对新型爱情观和人生价值的向往与追求。诗歌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以橡树、木棉的整体形象对应地象征爱情双方的独立人格和真挚爱情,一方面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另一方面使作品的题旨不局限于爱情的视野,从橡树与木棉的意象构成中同样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人与人之间相互同情、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同时又以平等的地位各自独立这种道德理想。而且,大量采用整齐匀称的语言形式,它们在字、音、义上严格对应,在行上宽泛对应。既有古典诗歌的整齐划一,又有新诗的自由奔放,表现了诗人既继承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的诗风。《当你从我的窗下走过》特别之处在于诗人用宣告的方式向所有人传达自由与热情,读来耐人寻味,诗作以“窗下”所见的“灯”为主线,贯穿整个诗句,以虚拟的人物串起虚拟的语境,完成情感的抒发。“你从我的窗下走过”是“我”为了表达“我”的情思而创设的语境,由此引发出虚拟的“你”之所见:“灯还亮着”。而“灯还亮着”既是“你”所见到的语境,又是“我”历经沧桑,矢志不移的见证,是“祝福”的缘由。末段由上文“灯”的伴随引起,倒装了首段的语序,衔接自然,又增添了吟咏的韵律。全诗以“窗下”与“灯”为空间语境,贯穿始终,联系着跳越的时间空间,联系着情感交流的人物。但这一空间语境与诗中人的关系却不是单一的。“窗下”与“灯”,“我”与“你”的语境是错综交织的,“我”与“你”的层面在互相渗透着。语境的交织是由于视角潜移默化的转换。从“你”的角度而言,“我的窗下”是“你”对“我”的审视角度,是“你”观察的立足语境。始终亮着的“灯”,则是“你”所聚焦的客体,是你观察的对象语境。从“我”的角度而言,“窗下”的“你”是“我”的情感交流对象,是“我”倾吐情思的寄托。而“灯亮着”则是一种隐喻,有着深层的寓意。亮着的“灯”是“我”历尽沧桑的伴随语境。它始终伴随“我”,见证“我”从年轻到年迈,不断的奋斗、追求。它伴随着“我”,在“狂风推送”中“并没有沉沦”;在年迈龙钟之年,“衰老的不是我的心”;用“火热的恋情”,“回答四面八方的问候”;”以“轩昂的傲气”,“睥睨明里暗里的压迫”……视角的交织,语境的交替使全诗寓意深刻,韵味无穷。舒婷对于“朦胧诗”来说,有着跨时代的意义,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她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她总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她的诗不止活在纸上,更活在人们心里。
本文标题:舒婷的朦胧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7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