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23高三历史课件
你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二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专题二: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学习内容]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等基本史实。[学习要求]掌握:1.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阶段特征和基本史实。2.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探索活动。3.中国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实践活动。4.中国的统一战线及其实践活动。5.国共关系的发展过程及阶段特征。运用: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抗争的特点及特点形成的原因。2.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客观、公正地正确认识党和国家在革命和建设中的失误。3.从继承和发展的角度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4.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问题。5.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近现代中国人民的抗争及探索(一)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的三次高潮一、1840年——19世纪70年代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三、1901——1919年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二、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三、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救国的三次高潮1.1840年——19世纪70年代:旧民主革命的开端,中国人民第一次革命高潮主要阶层: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特征:主要由农民、地主阶级进行;向西方学习,但还停留于“器物”阶段。原因:未产生新的经济、阶级力量;对西方和自身认识的肤浅2.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人民第二次革命高潮主要阶层: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维新派)农民阶级(义和团)地主阶级(百日维新)资产阶级(革命派)特征:派别增多,特别是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由“器物”上升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改良成为探索的主流。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资产阶级上层登上舞台。3.1901-1919年:中国人民第三次革命高潮主要阶层:资产阶级(革命派、激进民主派、实业派)、地主阶级(新政、预备立宪)、资产阶级(保皇派)特征:阶层的广泛性,代表中下层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派成为主导;民主共和取代君主立宪成为主流;斗争手段、方式多样化,革命成为主流。原因:民族危机加剧;义和团、维新运动的失败;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西方革命思想的进一步传播近代前期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一、清朝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1.主要事迹(l)1839年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不愧为中国近代伟大的民族英雄。(2)鸦片战争中,关天培等爱国将领为国捐躯。(3)中法战争中,刘铭传在台湾击退法军,冯子才领导镇南关之战。(4)甲午中日战争中,马玉昆、左宝贵、邓世昌、林永升、聂士成等英勇杀敌或壮烈牺牲。(5)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聂士成壮烈牺牲。2.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高贵品质。二、农民阶级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1.主要事迹(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农民自发的反侵略斗争。(2)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平均分配土地,建立“圣库”制度。实践及效果:基本上没有付诸实施。评价: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但具有绝对平均主义的性质,无法实施。《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实践及效果:没有实施。评价: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3)义和团运动主张:扶清灭洋实践及效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评价: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具有爱国性质,但却有致命的弱点——盲目排外和对清政府警惕不足。2.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主要表现(1)农民阶级受阶级局限的表现①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的小生产者,目光短浅。②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可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③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宣传和组织群众。④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斗争都说明了这一点。(2)农民阶级受时代的局限主要表现在: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大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未曾遇到的新情况。②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较晚和发展不充分,当时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要失败。①相同点:二者都是太平天国的纲领,前者由于违背社会规律,后者由于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都未能真正实行。②不同点:前者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革命纲领;后者是天京变乱后,太平天国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所有制。《资政新篇》要求太平天国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进行某些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的绝对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的平均主义思想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资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它顺应了鸦片战争后中国历史的客观要求,集中反映了当时部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2.地主阶级的探索(1)鸦片战争时期的地主阶级抵抗派(2)洋务派与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3)开明地主拥护戊戌变法和“预备立宪”地主阶级的探索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实践:基本上没有付之实施效果: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效果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以求富实践:掀起洋务运动,内容涉及军事、经济、教育等领域效果: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2.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的异同(1)相同点①都是地主阶级的代表。②目的都是维护清朝统治③都主张利用外国的先进技术维护统治④最后都以失败告终,都具有一定进步作用。(2)不同点①从身份和地位来看,抵抗派主要是地主阶级中的爱国知识分子;洋务派一般是拥有实权的大官僚。②从目的看,抵抗派学习西方的目的主要是“制夷”;洋务派学习西方的主要目的是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也有抵御外侮的企图。③从实践情况看,抵抗派由于地位较低,其学习外国的主张并未真正实行;洋务派大权在握,其主张付诸实践,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四、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1.资产阶级主要活动资产阶级发展壮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土壤中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资产阶级队伍进一步壮大。(1)早期维新派:19世纪60年代以后,他们提出了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学习西方的主张,但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行动。(2)康、梁维新派领导戊戌变法: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主张: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实践:维新变法运动效果:失败,但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评价:爱国的进步的。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启示:维新派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只采取改良的办法,把希望寄托在毫无实权的皇帝身上;在顽固派的进攻面前,又寄希望于袁世凯和外国侵略者,脱离广大群众。启示: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3)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核心的三民主义实践:辛亥革命效果:结束了君主专制政体,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失败原因:辛亥革命尽管取得了一些功绩,但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失败的。其失败原因:主观上,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他们不愿意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也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彻底摧毁封建势力,实行土地制度的改革。客观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破坏。启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行不通的。(4)激进民主主义者领导的新文化运动:实践:新文化运动效果: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但未能给中国革命指明正确的方向主张:提倡民主、科学、新道德、新文学评价:对中西文化看法上有绝对化偏向影响: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人们的思想空前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推动中国自然科学发展。对五四运动爆发起了宣传动员作用。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主张:走第三条道路(即要求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实践:参加重庆政治协商会议。拒绝参加伪国大。被蒋介石强令解散后走上与国民党决裂,与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的道路效果:失败。2.中国近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良(1)革命的产生,除了革命阶级主观条件外,必须具备革命的客观形势。没有革命的条件,革命时机不成熟,任何人的“情感激流”也制造不出革命来。近代中国革命,可以说是被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反动统治者逼迫出来的。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并非一开始就主张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政府,而是经历了一个从改良到革命的转变过程。不用暴力革命,不发生杀人流血,社会不会迅速改变。要正确的看待近代史上的改良,无论是戊戌变法运动还是20世纪初的立宪运动,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曾起过不同程度的积极推进作用,但最后都以失败而告终。(2)评价近代中国革命和改良,不能抽象的论定。采用什么方式,完全是取决于历史状况、社会政治经济状况、阶级状况等现实国情。对革命、改良的得失,必须做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3.近代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的原因主要是:(l)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后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不断侵略。(2)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3)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阻碍民主制度的建立。(4)在中国缺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政治、群众基础。4.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同封建顽固派进行论战,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思想的正面交锋,使一些知识分子摆脱了封建思想束缚,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恩想解放潮流,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涨。(2)1905年~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和立宪保皇派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论战,争论的核心问题是要不要以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结果,民主革命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潮流,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高潮的到来。(3)从1915年开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第三次思想解放潮流,为中国革命新时期的到来准备了条件。所谓“思想解放”就是用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批判和反对当时在社会上仍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思想文化,打破它的压迫和禁铜,用资产阶级思想武装人们的头脑。问题: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同派别的代表人物在向西方学习的问题上,各自持有哪些不同的主张?地主阶级:鸦片战争时期,地主阶级抵抗派(或林则徐、魏源等)、曾国藩、李鸿章等)主张利用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以“自强”和“求富”。农民阶级:太平天国时期,洪仁玕提出仿效资本主义国家,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主张。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或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比较系统地介绍西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或孙中山等)主张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文化运动前期,激进民主主义者(或陈、李、鲁等)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文化,提出民主和科学的口号。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的特点:1、侵略与反侵略的特殊背景下展开2、向西方学习的演变过程:模仿西方科学技术——领悟西方政治制度3、文化被动接收——主动选择马克思主义4、——吸收前面探索有所发展——为后面探索提供借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五、中国共产党的探索(
本文标题: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23高三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3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