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7高三历史课件
你身边的高考专家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命题趋向】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一直是高考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从命题思路看,非常值得注意的特点有四:一是出现了许多引人注意的新的命题角度。如对政治制度进行经济、文化和文明观念的考查;对政治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国家统一,促成盛世景象或者相反结果的考查;对政治制度创新程度的考查等等。二是命题呈现明显的文明价值取向,即试题突出文明的进步,答案要求用文明史话语。。三是强调大综合,往往是古、今、中、外的综合。四是对政治文明建设中的特色内容特别关注。如中央政府在边疆民族地区推行的政策和制度,地方性少数民族政权实行的双轨制等都是。第五,这部分内容考查的难度不是很大,但是需要灵活的运用。复习目标1、理清基本线索及其阶段性特征;、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和演变的过程,掌握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3、熟悉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发展线索,理解其历史作用及其影响。4、掌握中国选官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理解其作用和社会影响。5、掌握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理解其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作用。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清)基本框架知识连线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夏、商、周)一、夏商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1、夏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公天下”→“家天下”(禅让制→世袭制)2、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实行宗法制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1、目的:巩固西周统治2、对象:姬姓贵族、功臣、先代贵族受封者权利和义务:世袭统治权;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3、评价:利于稳定统治秩序,扩大统治区域诸侯权力过大,受封国家过多(众星捧月),使周天子权威削弱二、西周的政治制度——大分封▲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国家政治结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神权和王权密切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早期的政治制度有继承性和发展性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演变(一)基本概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基本制度,特征:皇权专制、中央集权、地方行政。(二)萌芽春秋战国:历史发展观“以法为本”、“法不阿贵”按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什么说韩非子的主张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萌芽的条件。法家思想:第二部分: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制度(秦~清)(三)建立与演变1、秦朝正式建立(实践韩非子理论)皇帝制中央官制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颁布秦律采取一系列经济和文化措施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作用: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是一个大的进步,巩固了国家统一,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2、西汉巩固(1)汉承秦制汉武帝的“大一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郡县制与封国制的并存:王国问题解决: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东汉扩大尚书台权力。(2)开创新制刺史制度、察举制度、编户制度。3、隋唐完善隋文帝、唐高祖、唐太宗具有政治阅历,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敢于拔乱反正,大胆进行改革。(1)建立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六部)特点:有分工,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宰相权力一分为三,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科举制、府兵制、募兵制4、北宋加强背景:安史之乱以来至五代十国时期的分裂割据状态。措施集中军权集中行政权集中财权和司法权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分析。科举制的发展。5、元朝发展中央: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宣政院。地方:设行中书省。6、明清皇权进一步强化发展到顶峰。(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权分六部、地方三司分权。军事机构改革。制定《大明律》和实行特务统治。八股取士。(2)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从议政王大臣会议到军机处(标志着发展到顶峰);严酷的文字狱。(四)历代加强这一制度的措施在哪些方面表现出共同性?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思想控制日益加强。(五)评价1、积极作用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社会经济的发展;思考:清朝后期,这一制度何去何从?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交流、发展的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影响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韩非子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制度持完全相反的观点。应如何认识这两种观点?二、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一)基本内容1、西周的分封制目的、内容、分封国、作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关系。2、秦朝的郡县制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郡县制)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3、汉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王国问题出现王国问题解决4、金朝的猛安谋克制特点:兵农合一。作用:推动女真族社会的发展,加深了女真族的封建化。5、辽朝的“蕃汉分治”制度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对先进封建文明的肯定和保护,加速封建化。6、元朝的行省制度辽阳、岭北、云南等省的区域;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的设置。7、明朝地方的三司分权和僧官制度概况;奴儿干都司和乌思藏都司;僧官制度。8、后金和清政权的八旗制度特点:兵民合一;作用: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9、明清的土司制度和“改土归流”土司制度;改土归流;平定“三藩之乱”。台湾府的设置。10、清朝前期的地方行政制度18个省、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和蒙古盟旗等。在分封制和郡县制下,国家君主与地方官吏之间关系有何不同?(二)认识1、组织系统庞大,结构严密,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和巩固边疆等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既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3、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制度,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也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三、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基本内容1、汉朝的察举制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东汉:乡举里选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形成2、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度基本概念;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3、隋唐至清末的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隋唐)发展(北宋)八股取士(明朝)废除(清末)(二)认识1、科举制度的积极意义剥夺了士族地主的政治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使封建官吏的选拔和任用权收归中央,有利于消除地方和中央在选官方面的腐败,改变了自秦汉以来以荐举为主的官吏选拔制度,是历史的一大进步。通过科举考试,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有利于笼络人才,缓和了矛盾,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的发展。2、科举制度的消极影响明清时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禁锢了士人的思想,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是中国近代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其种种弊端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产物。四、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制度1、辽的蕃汉分治制度背景、内容、特点、影响。2、金的猛安谋克制度背景、内容、特点、影响。3、建州女真的八旗制度背景、内容、特点、影响。四、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线索及其阶段特征回顾西周:重视国家制度建设,包括世袭制、分封制、井田制在内的“周礼”体系得以确立。战国:造就了新的制度,包括君主集权制、官僚制、郡县制度等。秦朝: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政体;郡县制的推广。西汉:汉承秦制,地方实施郡国并行制,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力度加强,至刺史的设立,标志着监察制度更加严密。三国两晋南北朝:承前启后的过渡性:选官用人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中央中枢机构: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军事制度:北魏的府兵制到隋唐的府兵制度;赋税制度:租调制,租庸调制;土地制度:曹魏屯田,西晋占田,北魏均田。隋唐:又一次大发展,基本框架确立: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宣政院。明清:明初对专制政权进行了全面强化,皇权具有绝对权威;军机处的设置;理藩院的设置;管辖西藏的制度。1、(2004年全国文综二,16)废除分封制度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2、(2002年广东,3)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A.汉高祖B.汉文帝C.汉景帝D.汉武帝3、(2003年全国春季,12)关于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下列提法中不正确的是A.打破了门第限制B.削弱了皇权C.有利于选拔人才D.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ADB第三部分:高考回放5、(2006年天津试题)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性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D.颁布“附益之法”6.(2007年广州高考)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①西周实行分封制②西汉设置刺史③唐朝实行三省制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AD7.(2007年全国卷二)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8、(2007年四川高考试题)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①御史大夫②通判③御史台④军机处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DA9.(2008年北京试卷)下列职官或机构,直接管理地方财政的是A.西汉刺史B.唐朝户部C.北宋三司使D.明朝承宣布政司10.(2008年广东试卷)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A.实行了内阁制B.设立了军机处C.实行了分封制D.郡县制受到挑战第四部分:高考训练场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据此回答1-3题。(1)隋唐实行科举制度的进步意义主要是A、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B、对皇帝的专制权力有一定抑制作用C、促进了科技文化的发展D、削弱了显贵的特权(2)科举制在1905年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A、新式学堂毕业生逐渐成为官员的主要来源B、学子罢考抵制科举制C、四书五经等儒学经典已失去文化教育价值D、该制度已不能满足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3、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所发展,表现为A、废诗赋,改策论,设经济特科B、开始施行殿试与武举制度C、以八股取士D、“乡、省、殿”三级考试成为定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它形成于秦朝;汉、唐、宋、元、明、清都采取不断加强这一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4-7题:4、战国时期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在实践中予以实施的诸子百家是A、墨家B、法家C、道家D、儒家5、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A、皇权至高无上B、最高统治者称皇帝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中央政府设“三公”“九卿”6、宋太祖与明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最为相似的是A、废除丞相,皇帝直接管理六部B、废除原来的行政区划C、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D、设置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7、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大兴“文字狱”,其本质目的是A、防止人民反抗B、巩固专制统治C、压制知识分子D、加强思想控制8、从明朝废丞相到清初增设军机处的变化,实质上反映了(1)
本文标题:09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课件7高三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3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