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8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2
专题八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阶段特征核心整合名师在线阶段特征——划分阶段总结特征阶段特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新中国在民主法制、经济建设、科教卫生、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表现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经济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层次不断加深,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文化生活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思想开放、生活时尚、竞争意识、商品意识成为改革开放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流人物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走向富裕之路、强国之路,实现了20世纪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核心整合——归纳知识整合视角一、改革开放后新中国的政治和外交见附表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确立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经济体制改革(1)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内容:是指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②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2)在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①1984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②中共十四大确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目标,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3.对外开放(1)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2)1990年中央政府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定。(3)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与世界接轨。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1992年南方谈话,邓小平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1997年中共十五大,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4)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归纳总结中国经济改革的历程三、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1)时代背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2)主要贡献①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②成为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③“文化大革命”中努力纠正“左”倾错误。④主持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⑤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⑥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⑦南方谈话,影响深远。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2.邓小平理论(1)形成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②中共十三大召开,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2)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3)地位: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提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地位: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3)意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整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成果四、改革开放后社会生活的变迁见附件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1.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1)原因:“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努力。(2)成就: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进展。2.“二为”方向:1979年邓小平在中国文艺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方向。3.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1)原因①“文化大革命”结束,拨乱反正,教育工作者获得新生。②恢复高考制度。③建立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逐渐形成尊师重教风气。④“三个面向”教育方针的提出。⑤“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⑥教育立法的推进。(2)成就①基本普及“两基”。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得到发展,普通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③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发展迅速,初步形成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学科门类基本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误区警示改革开放前后,国家发展科技的目的有很大的差异,改革开放前,由于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国将发展军事科技作为科技发展的重点;改革开放后,则重点发展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的信息、航天、生物等科学技术。视角整合1.改革开放后,中国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提示:(1)政治上,确立“依法治国”的国策,实施基层民主选举制度。(2)外交上,实施全方位的和平外交政策。(3)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4)文教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与科技。2.改革开放后,促进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1)政治上,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思想自由开放。(2)经济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3)科技上,科学技术的进步直接推动了人们物质生活和思想观念的变化。(4)对外交往上,对外开放后,西方生活方式传入我国。名师在线——明确考向点拨方法考向探究考向1历史阶段特点分析能力——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点【典例】(2013年四川文综,14)课程变化与时代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二材料三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高中历史教材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表述为三个方面: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展开疯狂的殖民掠夺,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现行高中历史教材大多表述为: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促进了相关国家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推动其进行民主化改革和法制化建设。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和科学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产生。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工业革命推进了资本主义殖民体系的形成,密切了国际交流,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据高中历史教材整理(2)如图所示教材出现在新中国哪一时期?当时教材所呈现的特色主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3)根据材料三,指出两个时期高中历史教材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体现了何种不同的历史观?说明现行高中教材对工业革命影响的表述反映了哪些方面的时代要求?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图中文字信息“毛主席”“阶级斗争”等,可判断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第二小问原因应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教育措施等方面考虑。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的关键信息“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等即可得出答案;第二小问可以结合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形势等史实回答。答案:(2)“文革”时期;主要原因:在“以阶级斗争为纲”思想指导下,教学内容与阶级斗争紧密相关;开展“教育革命”“开门办学”,教材呈现出与工厂、社队紧密联系的内容。(3)史观:前者主要是阶级斗争史观。后者主要是文明史观、整体史观、现代化史观。(任答其一即可)方面: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完善;“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贯彻;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流与国际合作进一步加强。主题深化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特点见附表考向2主干知识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典例】(2013年天津文综,9)天津著名中药企业达仁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20世纪50年代纳入国家集中统一管理后,原有分号与其全部脱钩,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发展中,该企业曾一度“拔剑四顾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A.集中统一管理使企业失去活力B.企业产品质量下滑C.企业失去分号,力量削弱D.企业尚未适应市场经济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体制变化的理解能力。关键信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90年代以前,达仁堂只管生产,不管销售(销售由国家负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完全的市场主体,必须按照市场的需求独立组织生产和销售,导致其一时无法适应,感到“茫然”,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上述分析不符,排除。答案为D。主题深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见附表史料解读【史料】下表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部分立法名称时间主要内容《税收征收管理法》1993年1月起施行规定税种、税率、税金的计算和征纳《反不正当竞争法》1993年9月颁布对经营活动中,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或可能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制裁《劳动法》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对促进就业,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工资,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争议,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价格法》1998年5月1日正式实施规定经营者自由定价的基本原则、价格主管机关的职责、价格的总水平控制等内容《合同法》1999年10月1日起施行主要规范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的履行、变更、转让、终止,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各类有名合同等问题——根据《新中国法制建设》整理汇编【问题】根据材料指出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变化。【解读】解读项目解读结论史料来源信息当代法律文件,真实可信问题限定信息根据材料,20世纪末考查主题信息中国社会变化史料有效信息(1)从《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合同法》等可以归纳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从《劳动法》归纳出“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弱势群体利益”(3)从“部分立法”归纳出“加强法制建设”结论:(1)规范市场秩序,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加强社会保障,维护弱势群体利益。(3)加强法制建设。点击进入随堂演练点击进入限时训练点击进入检测试题A点击进入检测试题B
本文标题:2014届高考历史人民版二轮专题复习专题8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84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