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高三历史课件
一部共和国的历史就是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并最终走上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也是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中心目标,所以理解和把握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创有中国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模式是中心问题。现代化是共和国史的中心和主题四个阶段:过渡时期(1949—1956年)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年)十年文革(1966—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至今)分期第八单元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把握两层:一是新中国的成立二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这是主线)1、成立的条件2、成立的过程3、成立的意义一、关于新中国的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建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开国大典二、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总体上抓住:一个时期:七年过渡时期(这一阶段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过渡”)两个小阶段: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底)一般叫建国初期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1953~1956底)三大任务:巩固人民政权(一节:中心讲政权的建立和巩固问题)恢复发展国民经济(二节:中心是经济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三节:建立社会主义制度问题)1949——————1956年七年二、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这三年的特点是:(1)各种阶级成分并存(无产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地主阶级等)(2)各种经济成分并存(先有自然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后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属新民主主义经济(一)1949———1952年(为过渡做准备)所以,新中国政权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专政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三年的特点(一)1949————1952年2、主要任务:巩固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3、主要措施及结果:政治上巩固政权:(1)剿匪作战(2)抗美援朝(3)土地改革(土地革命任务完成)(4)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5)三反五反运动(是七届二中全会的体现)经济上恢复经济及结果:(1)没收官僚资本(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合理调整工商业(三大经济措施)关于合理调整工商业问题1、内涵:在承认私营工商业存在的条件下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逐步改变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盲目性和无政府状态,逐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上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2、为什么要合理调整3、主要内容: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并没有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关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历程1、产生:19世纪60、70年代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3、短暂春天:一战期间4、急剧萎缩:抗日战争时期关于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特征的表现1、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是轻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2、同外国资本相比,力量薄弱3、与封建经济相比,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关于新中国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1、在私营企业中开展“五反运动”,开始建立了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2、对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其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采用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使其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一部分,资本主义工商业获得了新生。(二)1953一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1、过渡时期总路线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内容?特点?意义?1、52年国家财政根本好转2、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3、抗美援朝即将胜利为建设提供和平的外部环境4、把我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必须改变经济落后状况一化三改(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结合,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结合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始,是有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相同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施2、一五计划:3、三大改造变革生产关系的一场社会主义革命(二)1953一1956年(向社会主义过渡)1、过渡时期总路线2、一五计划(1)对农业:(2)对手工业:同(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方针、原则、办法、道路(合作化)通过赎买,和平方式革命(是创举)(4)结果意义:(5)存在问题:4、取得的成就(1)经济建设成就总括: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具体成就:一个重工业基地、一个大桥、两条铁路、三条公路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2)一届人大和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总结:(一)1949——1956年过渡时期完成后的变化1、生产力:落后农业国→(一五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初步建立起来2、经济基础:由新民主主义经济→(三大改造)社会主义经济3、政权性质:新民主主义政权(新政协)→社会主义的人民民主专政(人大);4、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5、主要矛盾: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二)全面认识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1)关于转变的条件:第一思想理论基础: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提供了方针和理论依据。第二政治条件: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建立了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三物质条件: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第四国际条件:苏联的示范、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过渡时期是建国以后到80年代发展最好的时期(2)实现转变的基本特点:第一,具有明显的和平性质。通过自愿互利和典型示范方式,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的改造;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并且与民族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第二,转变是运用国家政权力量,自觉利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理,有计划、有步骤的变革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第三,中国的转变,没有像西方经过资本主义充分而自由发展的阶段,没有横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第四,在经济制度改造的同时,与人的改造结合进行。(3)结论:第一,必须始终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使生产关系的变革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必须根据本国实际,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道路和形式,不能照搬外国的现成经验。第三,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保证转变的进行。(三)相互联系的知识1、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实施。(1)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三反五反运动;(2)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过渡时期总路线等。2、土地问题:(1)土地革命路线:1931年制定。(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4)建国后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启示:中共土地政策调整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过程中产生的发展起来的,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束缚,同时又对它们存在-定的依赖性,这在政治上直接表现为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软弱性。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革命和进步的经济成分,既瓦解着自然经济,又对外国经济侵略起抵制作用。(1)产生:鸦片战争前,中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战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在外国主义和洋务运动刺激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兴起。(2)初步发展:甲午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输出资本,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初步发展。(3)进一步发展: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被迫放松了对华经济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一度迅速发展。(4)陷入困境:民国初期,有显著发展。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逐渐垄断社会经济,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抗战结束后,美国加紧对华经济侵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陷入困境。(5)归宿:建国后,中共中央合理地调整了工商业,使利于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发展;1953――1956年,国家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利用“赎买”的政策,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使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是一种革命的和进步的经济因素,其产生发展有利于近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瓦解着封建自然经济、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侵略也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条件;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还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社会基础,最终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本文标题:新中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高三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1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