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明治维新高二历史课件
明治维新1、内因①广大人民贫困化,纷纷反抗。(主要力量)②封建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新兴地主、高利贷商人。(社会基础)③统治阶级内部分化,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领导核心)2、外因:西方入侵,面临沦为半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幕府危机。3、政治前提:倒幕运动成功倒幕运动1、背景:内忧外患2、领导: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3、基地:长州等西南四强藩4、结果:摧毁幕府统治,迁都江户(东京)项目内容目的政治废藩置县废特权、实现形式平等经济(1)允许土地买卖(2)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近代工业军事实行征兵制文化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加强中央集权发展资本主义扩张、镇压发展近代教育培养建设人才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对比表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具体措施和国际环境几个方面进行比较项目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社会背景(1)人民的反抗(2)新兴地主、商人不满(3)统治阶级内部(大名、中下武士)分化,幕府成为众矢之的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2)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较强大。领导力量倒幕派掌握实权,得到人民拥护,部分大名支持,建立倒幕基地,武装倒幕资产阶级力量较弱,仅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顽固派力量强大。具体措施推翻幕府后明治政府,发布的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大力推行。光绪帝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无实权和顽固派强大,无法推行。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中期自由资本主义时期。(2)西方对中国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客观上为日本提供了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1)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成为列强瓜分对象(2)帝国主义决不愿意中国成为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不利。如何认识评价明治维新?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积极(1)明治维新使日本改变了封建落后状况,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3)为亚洲国家爱国志士改造社会提供经验。消极(1)日本仍然存在较强的封建残余势力。(天皇制、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2)日本竭力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2)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本节我们学习了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通过学习我们认识到,在工业革命的推动和法国大革命精神的鼓舞下,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改革浪潮兴起,并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尽管这些国家面临的问题、解决的方式、产生的结果因国情不同而有差异,但都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导致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得以确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了!课堂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日本出现明治维新的根本原因是A、人民的反抗B、西方的入侵C、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及影响D、幕府的腐朽统治(C)2、1853年,首先入侵日本的西方国家是A、英国B、法国C、俄国D、美国(D)3、在倒幕运动中,倒幕派的主力是A、新兴地主B、资本家C、大名D、中下级武士(D)4、日本明治维新中实行“废藩置县”,其中的“藩”指A、幕府的领地B、大名的领地C、武士的领地D、天皇的领地(B)5、明治维新中对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采取的中心措施是A、土地国家化统一征收地税B、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拍卖土地C、国家租土地给私人建立农场D、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拍卖(D)6、与戊戌变法比较,明治维新能够成功的显著背景是A、受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B、自上而下实行经济改革C、封建专制统治比较薄弱D、农民阶级支持全面改革(C)日本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方式:内容:性质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要求;背景内容结果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a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b都有大量封建残余势力都面临着统治危机而被迫进行改革。都由统治者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都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c都在改革后对外侵略扩张日本在武装倒幕,推翻幕府统治后由明治政府实行改革;领导内容俄国完全自上而下,由沙皇签署废奴法令而进行。日本以各种法令,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废除禁止买卖土地法令等方式进行;俄国则以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方式进行1、比较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时期,中国向近代化转变出现哪些变化?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主要有哪三种?分别举例说明。4,19世纪中期资产阶级斗争和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相比有哪些不同?天皇将军大名武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幕府掌握政权,组成幕府只是傀儡,毫无实权新兴地主、商人农民、城市平民有些从事工商业经济状况恶化不满情绪增强经济实力增强政治权利较少生活日益贫困进行反抗斗争幕府已成为众矢之的,国内阶级矛盾激化江户
本文标题:明治维新高二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16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