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春秋战国)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特征大变革: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大动荡:春秋诸侯争霸战争(春秋五霸)、战国兼并战争(战国七雄),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大发展: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繁荣一.社会变化的新气象---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1.经济(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经济发展①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②手工业技术进步:……③商业日趋活跃:……铁器牛耕井田制瓦解社会阶级关系变化私田增多封建土地私有制2.经济(生产关系的变动):封建生产关系产生①土地私有制确立②产生新的阶级力量部分贵族、商人新兴地主平民、逃跑奴隶自耕农3.政治:上层建筑的变化①目的:②变革内容:选贤任能、奖励军功世卿世禄俸禄制封邑制中央集权制君主与贵族联合执政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4.军事(战争的需要):富国强兵成为改革的内在动力5.文化(意识形态的推动):百家争鸣→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2.政治:地主阶级要求推翻旧制度,建立和强化封建专制统治春秋战国变法的时代背景:1.经济: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根本原因),生产关系的变化(新兴地主和自耕农出现)3.军事:争霸战争需要富国强兵(直接动力)4.思想:战国时期出现的法家学说成为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社会的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变革各国展开变法封建制度确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结构二.风起云涌的改革变法---为商鞅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容、作用)鲁国改革:初税亩(内容、作用)战国魏国李悝变法(内容、作用)楚国吴起变法(内容、作用)其他诸侯(内容、作用)管仲齐桓公姜小白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相地而衰征”:即是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前594年,鲁国改革:“初税亩”:含义:“履亩而税”,即是按亩收税;(公开承认土地私有)魏文侯魏斯李悝战国时期:前445年前后,李悝在魏国变法:内容:发展农业:“尽地力之教”;保障百姓生活:“平籴法”;加强法制和强化国家职能:制定《法经》作用:魏国率先强盛起来。魏文侯魏斯吴起前382年,吴起在楚国变法:内容:限制贵族权力:。裁免无能官员;削减官吏俸禄:。要求官吏秉公执法:。作用:楚国在一段时间对外兼并战争连连获胜,成为强国。国家主持者时间内容作用赵国赵列侯前408至前387年选拔贤能者做官,并“节财俭用”封建政权得以巩固韩国申不害前335年“循功劳,视次第”的因功行赏制度诸侯不来侵伐齐国邹忌前347年整顿吏治、谨修法律而督奸吏东方诸侯霸主燕国乐毅前311至前279年“与百姓同甘苦”使燕国强盛起来春秋时期的改革和战国时期的变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不同的表现:(从目的、内容、性质来思考)不同的根本原因:两种改革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春秋时期,奴隶经济基础还经较巩固。到了春秋末年和战国初年,随着井田制的瓦解,新的剥削方式产生,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和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进一步壮大,为建立封建制度,推动各国的改革提供了条件。三.处在十字路口的秦国②秦国的落后:秦穆公称霸西戎,但仍落后中原;秦献公改革,无根本改观;1.改革必要性①改革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政治、经济、军事、思想)2.改革可能性(商鞅变法的具体背景)①有利条件②历史机遇③主观因素权力集中、法家学说、尚武精神;三家分晋、“士人游说”秦孝公发愤图强;商鞅来秦“晋分三家”:韩、魏、赵。韩魏赵公元前361年秦孝公继位。商鞅初到秦国时第一二次见到秦孝公,对他讲述学尧、舜等的帝王之道,孝公直打瞌睡;第三次他就与孝公讲述了富国图强之术,孝公听得津津有味,一连几天都不厌烦。商鞅练习题:1.春秋与战国改革的不同之处主要是A.内容不同B.方式不同C.发动者不同D.性质不同2.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A.建立地主阶级专政B.发展封建经济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D.消灭奴隶制残余3.管仲改革期间,某贵族拥有封地300亩,另辟新荒地200亩,按当时的规定,他应该向国家交纳赋税的田亩数是()A.300亩B.200亩C.500亩D.100亩练习题:4.下列事件,不属于封建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的是A.管仲改革B.李悝变法C.吴起变法D.商鞅变法5.战国初年,最先崛起的国家是A.晋国B.魏国C.卫国D.秦国6.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国国君是A.秦穆公B.秦献公C.秦孝公D.秦王赢政
本文标题:第1课改革变法风潮与秦国历史机遇第二单元商鞅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09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