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历史课件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高三历史课件
(1)单一的公有制;(2)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3)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1)片面发展重工业;(2)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积极性;(3)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主要特征弊端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征及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第21课为什么要改革?怎么改的?结果怎样?如何评价?看书总结: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时期的集体农庄农业情况非常严重。若按人口平均计算,谷物产量1913年全俄为540.2公斤,1940年才达429.7公斤,1955年也才为524公斤;肉类统计1913年为31.4公斤,1940年为24.2公斤,1955年为31.8公斤。国民经济比例失调,莫斯科市民排队购买日用品(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尤其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地位日益稳固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1、政治改革。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平反冤假错案,为受迫害者恢复名誉。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大规模垦荒,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玉米农业开展种植玉米运动赫鲁晓夫在农场视察赫鲁晓夫参观肉联厂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2.措施:重点放在农业方面3.结果:收效甚微4.评价:•对斯大林的批判和政治改革-----在客观上看有利于破除对斯大林的迷信,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但同样对斯大林缺乏科学的认识,把斯大林的一些错误,归结为斯大林的个人品质,没有认识到错误的产生固然有个人因素,这种对斯大林的一味否定,又引起思想的混乱。•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破除这一模式。•“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政治方面,强调加强党的集体领导,同时提出扩大党内外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原则。在经济方面:把改革的重点转移到工业方面。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前期:推行“新经济体制”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军事和综合国力增强,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重点放在工业方面项目年份美国苏联洲际导弹19681054858197810541400潜射导弹196865612119786561015战略轰炸机19685451551978432135核弹头1968430013001978110004500现役武装部队19683503401978210440坦克196885003240019781050050000战术飞机196851004000197845004600水面战舰19683603201978172240苏联为在军事上赶上美国,扭转在军事上不利的地位,加大军费开支。70年代军费开支都保持在每年超过美国20%。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几乎每两为科学家中就有一位在研究坦克、火炮和导弹,军工生产差不多占国民生产的40%——《世界现代史》二、勃列日涅夫改革改革后期经济逐渐停滞:70年代为维持超级大国地位,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但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改革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进入僵化状态,苏联社会陷入因境。改革的结果及其原因•结果:前期取得一些成果,但最终失败。•。(1)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框。只是修补性的改革,不能根除原有体制的弊病;(2)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3)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一、赫鲁晓夫改革二、勃列日涅夫改革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时间:改革背景:指导思想:内容:结果:影响:1985年1“步履蹒跚,内外交困,危机四伏”加速战略经济流域政治领域失败苏联解体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三、戈尔巴乔夫改革改革重点在经济领域: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原因:缺乏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仍未放弃苏联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材料:首先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以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在实践中主张“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多元化”——这些造成了人们思想的混乱。民族主义势力泛滥,民族矛盾激化。苏共内部产生严重分歧,各派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和公开化,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迅速恶化。1990年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从宪法中删去关于共产党领导作用的条文。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苏共在生死存亡的关头,未能得到人民包括1000多万苏共党员的积极响应,军队也拒绝执行命令,甚至发生倒戈。八·一九事件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国旗升起1991年月12月25日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有何异同点?同: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政治、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改革过程脱离了苏联实际;结果都失败了。异:赫’改革侧重农业,勃’改革侧重重工业,戈’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者都取得一定的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向政治改革;前两次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但后者肃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由于措施不符合国情而失败。苏联经济改革的启示1.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2.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3.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4.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十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同其他社会制度一样,社会主义制度也需要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苏联经济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主义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其中必然充满着艰巨、复杂和曲折,但只要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社会主义改革就一定会成功!课堂小结练习:1、二战后,苏联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弊端日益显露B对斯大林的崇拜有增无减C民主法制遭到破坏D农业全盘集体化,农业单位面积产量没有提高练习:2、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把重点放在农业B把重点放在工业C没有改变经济体制D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练习:3、下列对赫鲁晓夫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其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一定的成效B大种玉米运动符合苏联的社会实际C在维持原有的经济体制基础上局部改革D农业是其改革的重点练习:4、下列符合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是A将部分企业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B在工业方面推行新经济体制C推行与美国争霸的外交政策D提出“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练习:5、从十月革命至20年代,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中可以得出结论A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B要使生产关系适应于生产力的发展C要为工农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D要把市场和计划结合起来练习6.下列关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A.改革提出“加速战略”;B.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只局限在农业领域;D.没有取得任何成就B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课件二战后苏联经济改革高三历史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01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