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18名家的画美术教学资源
名家的画姓名:李君利目录李苦禅潘天寿李可染范曾吴冠中李苦禅中国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书法家、人民的美术教育家。出生于山东省高唐县李奇庄的一个贫农家庭。少年时,在民间艺人的影响下,走上了艰苦的艺术征途。齐白石对李苦禅的评价:“谨观中西画会诸君之作,皆笔情大雅,无女子见人有羞缩态度也,将来再行展览,必有可观耳。苦禅之画,比前度展览会大进,何其令吾辈真可畏!一哂记之。白石山翁。”郝左春对李苦禅的评价:“艺术界革命的前驱”。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具有笔墨厚重豪放,气势磅礴逼人,意态雄深纵横、形象洗练鲜明的独特风格,树立了大写意花鸟画的新风范,长屏巨幅更为世人所瞩目。他笔下的花鸟,既有一定写实的成分,但又不是对自然物象纯客观的描摹,而是高度凝练之后的再创造。在看似随意中蕴含着朴拙之气,在自然含蓄中蕴含着阳刚之气,他的运笔线条如行云流水,苍劲朴拙,笔法凝练简约,却意趣盎然。笔墨纵逸豪放、雄健磅礴。李苦禅先生笔下的花鸟世界,浑厚、平实而妙得天趣。他经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等作为题材作画。他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点与丰富的表现手法,创造出许多形神兼备、千姿百态的艺术形象。到了晚年,愈加返朴归真,雄健苍劲,笔墨挥洒中已经达到了“笔简意繁”的艺术境界。潘天寿(1898-1971),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颐、阿寿、雷婆头峰寿者等。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他精于写意花鸟和山水,偶作人物。尤善画鹰、八哥、蔬果及松、梅等。落笔大胆,点染细心。墨彩纵横交错,构图清新苍秀,气势磅礴,趣韵无穷。画面灵动,引人入胜。用色色易艳丽,不易古雅,墨易古雅,不易流俗,以墨配色,足以济用色之难。水墨画,能浓淡得体,黑白相用,干湿相成,而百彩骈臻,虽无色,胜于有色也,五色自在其中,胜于青黄朱紫矣。淡色惟求清逸,重彩惟求古厚,知此,即得用色之极境。中国画之用色,虽只有花青、赭石、朱砂、石青、石绿等等,种类不多,而且大多用原色,很少调合,但颜色质量却很讲究。与水彩相类色一比,就显得古雅沉着,没有飘浮俗艳之感。当然,使用技巧是主要的,但颜色本身的色泽也很有差别。用墨墨为五色之主,然须以白配之,则明。老子曰:知白守黑。画事以笔取气,以墨取韵,以焦、积、破取厚重。此意,北宋米襄阳已知之矣。用墨难于枯、焦、润、湿之变,须枯焦而能华滋,润湿而不漫漶,即得用墨之要诀。墨非水不醒,笔非运不透,醒则清而有神,运则化而无滞,二者不能偏废。疏密虚实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画事,无虚不能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是以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实,有画处也,须实而不闷,乃见空灵。虚,空白也,须虚中有物,才不空洞,即世人虚者实之之谓也。画事能知以实求虚,以虚求实,即得虚实变化之道矣。花卉中的疏密主要是线的组织,成块的东西较少。当然,有的画也能讲虚实。如一幅兰竹图,从整体上看,几块大空白叫虚,兰花和竹子为实,从局部来讲,竹子的运笔用线,有疏有密,线条交叉的处理就是疏密问题。《小龙湫一角》特别是把画面主体小龙湫压到边角的构图,含蓄地让观者先看灵岩的磅礴山势,烂漫的山花然后再去欣赏那支龙湫水,这种方法,正与那些使画面“一览无余”形成对照,不仅显示了画家出奇制胜的构图才能,也表述了画家对平凡事物的内在感情。潘天寿的指画也可谓别具一格,成就极为突出。这类作品,数量大,气魄大,如指墨花卉《晴霞》、《朱荷》、《新放》等,画的均为“映日荷花”,以泼墨指染,以掌抹作荷叶,以指尖勾线,生动之气韵,非笔力所能达。潘天寿作画时,每画一笔,都要精心推敲,一丝不苟。他在“有常必有变”的思想指导下,取诸家之长,成自家之体,他的画材为平凡题材,但经他入手的画,却能产生出不平凡的艺术感染力。李可染李可染(1907.3—1989.12),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23年入上海美专,1929年入国立西湖艺术院,1943年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并举办画展;1946年应聘任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拜齐白石、黄宾虹先生为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陆军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有《万山红遍》、《漓江山水天下无》、《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雾》、《看山图》等。将西洋近代绘画注重感性真实和对象个性的特色融入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之中,破除了传统山水画辗转相承的老程式,给作品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感受和现代特色,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突破,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1942年——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从而寄托爱国情怀。他喜欢牛的强劲、勤劳和埋头苦干,画室取名师牛堂。多年来画了大量牧牛图。李可染对写意人物画曾下过很多功夫,下笔疾速,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齐白石曾给予很高的评价。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多取材于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铸了他风格中的幽与秀。他的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又使他的风格溶入了朴茂深沉。他又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这是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正和突破,且与五·四运动以来注重写实的文艺思潮相一致。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范曾范曾,字十翼;别署抱冲斋主;中国当代著名学者、书画家、诗人,1938年生,江苏南通人,现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范曾的人物画以其迥异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模式化、政治化的人物造型形象,以古代先贤和文化名人为题材,以传统文人画的笔墨为表现手段,率先冲破了笼罩中国画三十余年的意识形态化倾向,为中国人物画的审美转换提供了契机。而他的以线赋形,强调骨法用笔和笔墨表现的创作观念和实践更是打破了写实主义对现代中国人物画创作的绝对笼罩,将现代人物画由写实向写意推进了一大步。范曾先生创作巨幅杨振宁与陈省身像范曾属于徐悲鸿、蒋兆和的写实主义体系。“素描是一切造型的基础”是写实主义体系的最高信条,这一信条作为中国现代美术的基本价值理念也被整合贯彻到中国现代美术学院教育机制中,成为学院派美术教育的核心原则。作为新一代学院派画家,范曾不可能不受到写实主义观念的深刻影响。范曾以古代人物造像名震画坛。他的人物画,对徐氏学派大胆扬弃,强调骨法用笔,以线和水墨的变化来造型,在用线和笔墨的变化上,较之蒋兆和更为恣肆、放任,这与他对任伯年的取法大有关系--这一点对当代国画人物画创作影响尤大。范曾在其人物画创作中,已显出较强烈的变形和现代意识--笔力强悍,线条劲折,试图用线的写意来打破写实对形的辖制,而范曾在很大程度上已做到了这一点。从范曾开始,国画人物画创作基本建立起以线和笔墨造型的观念,并由此进一步和西方素描拉开了距离。范曾的作品在笔墨和线的表现上,无疑是具有创造性的,但他的作品本身也存在着由时代局限所造成的不可克服的弊端。他的作品由于一味强调骨法用笔,因而线条刻板僵滞、用笔过实,人物形态无不呈强直争折状。这种笔法上的弊端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也具有同样的反映。如果他能弱化一下用笔的强度,用笔虚和萧散一些,象他的为数不多的意笔人物那样,则他的人物画创作无疑会臻于更高水平。此外,他的作品之失,还表现在人物画着色方面,其人物画着色或偏暗、或偏亮,色彩艳俗,用色未跳出彩墨人物画的窠臼,甚至带有进一步俗化的发展,这应该说也是范曾人物画的一大弊端。吴冠中吴冠中(1919—2010),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吴冠中终生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及中国画现代化之探索,坚韧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他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化品格。语录1、人生只能有一次选择,我支持向自己认定的方向摸索,遇歧途也不大哭而归,错到底,作为前车之鉴。2、画家走到艺术家的很少,大部分是画匠,可以发表作品,为了名利,忙于生存,已经不做学问了,像大家那样下苦工夫的人越来越少。3、整个社会都浮躁,刊物、报纸、书籍,打开看看,面目皆是浮躁;画廊济济,展览密集,与其说这是文化繁荣,不如说是为争饭碗而标新立异,哗众唬人,与有感而发的艺术创作之朴素心灵不可同日而语。4、艺术发自心灵与灵感,心灵与灵感无处买卖,艺术家本无职业。5、笔墨等于零:脱离了画面,单独的线条、颜色都是零。笔墨不是程式化的东西。吴冠中在50~70年代,致力于风景油画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他擅长表现江南水乡景色,如初春的新绿、薄薄的雾霭、水边村舍、黑瓦白墙,和谐、清新的色调,宁静、淡美的境界,使画面产生一种抒情诗般的感染力。谢谢观看
本文标题:18名家的画美术教学资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11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