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卢现祥-制度经济学第4讲
制度:约束个人机会行为,增进秩序,促进劳动分工和财富创造BISTU制度经济学BISTU第二讲制度及构成、起源第三讲制度的性质与功能第四讲制度系统与社会秩序第五讲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复习、考试第一讲制度经济学导论第六讲制度与经济的发展本课程分为六讲BISTU第四讲制度系统与社会秩序二、产权与产权制度的选择[***]一、社会系统、制度层级与社会秩序[**]四、产权失灵、国家的起源与功能[**]三、产权与交易、市场与企业[***]BISTU前一章的焦点是单项制度。但在现实中,制度服务于其目标并不是靠其单独得到遵守,而靠其形成相互支持的规则群。这个规则系统又会影响实际世界的现象系统。我们必须考察确立起人类行为秩序的规则序列及其对经济社会系统的影响。BISTU一、社会系统、制度层级与社会秩序1.系统是一个由多重相互作用的要素构成的结构。钟表以一套齿轮的转动设置以表达时间的流逝。3.现代经济社会也是一个复杂演化系统。各种各样不同特征的参与者并不在混乱中运作,而是参照一个制度系统有规则地行动着。社会系统的规则(一)社会系统2.复杂系统难以计划和操纵。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依赖于各种有机体自发的行动或不行动的自组织,但自组织依循某种规则或规律性,自成系统。4.人的有限认识能力常使得制定若干相互作用的规则成为必要。私有财产、缔约自由和责任构成一个相互兼容的规则序列。如果三者不兼容,就出现矛盾。只有各种规则形成一个恰当的和谐整体时,才能有效地造就秩序,并抑制侵蚀可预见性和信心的任意性机会主义行为。BISTU1.当我们考虑各种交叉连接的制度时,我们就称为规则系统。3.如果各种规则系统形成一个从一般规则到具体规则的层级结构,就能引导人的行为上发挥作用。社会系统的规则2.规则系统可以靠试验和演化性学习来引导,也可以靠设计来引导。4.一般性的普适规则往往是抽象的,可以是内化的道德规范,也可以是一般性外在性的“自然法”。自然法的基础在于肯定人类拥有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如生而平等、消极的自由权。5.外在制度层级结构本质上由三个不同层次的规则构成:顶层的宪法、中层的成文法和底层的政府条例。BISTU1.较高层次的制度构成了一种框架,它提供了稳定性并确保低层次规则的协调。如有利于个人缔结私人契约以实现合作——雇主与工人间建立工作关系。规则层次结构的存在使得起草一个具体契约变得更加省事。2.规则层次一个关键功能是支持制度系统的演化。高级规则保持规则系统的内在一致性并控制规则调整的程序;简化和精炼低级规则针对具体问题并发展新的规则,促使制度系统调整适应社会新的发展。规则系统的作用要使复杂的制度系统保持内在的相容性和严密性,即维持制度的秩序并非易事。如果规则制定者在高级制度上、低级制度上能有节制,各有重点,就能兼顾制度的严密性、相容性和动态性。(二)规则系统的作用BISTU(三)社会秩序1.直接借助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计划和建立秩序以现实一个共同目标(组织秩序或计划秩序)。秩序是指符合可识别模式的重复事件或行为。制度有助于促进秩序的形成。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规范。2、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自发秩序或非计划秩序)。BISTU1.计划秩序的条件:在一个设计好的、层级秩序中协调人类活动对下列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1)知识的可用性和协调各种活动以获取有关信息的人的能力;(2)领导者领会、运用和交流这类信息的能力;(3)领导者激励各类主体努力工作并监督其表现的能力。2.计划秩序的局限性:(1)当一个系统变得复杂和开放时,制定计划并建立秩序的领导者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很容易成为一个瓶颈。(2)计划有序化还要求被协调的追随者理解信号并愿意服从这些信号。(3)在环境发生变化、需要新的办法时,层级式人为秩序的局限性会变得极其突出。(4)政策制定者靠指挥具体行动的方式从上面协调重要事务时,其知识局限性常常会在“意外的、未预见到的副效应”中凸现出来。计划秩序3.计划秩序的优越性:(1)在主要事务不过分复杂的场合中;(2)人们生产联合产品;(3)生产不可分割的产品。这些方面的优越性是企业组织和政府组织存在的原因。BISTU1.人类的局限性使得依靠自发有序化和培养能增进自发秩序的各种方法变得有益。2.自发秩序是应为个人对一个控制其行为的规则系统作出了自助的反应。自发秩序3.造就自发秩序的规则必须确保能激励个人运用其主观知识追求其自己的目标。BISTU支撑层级式封闭秩序的各种品格盛行于缺少开放交易经验和法治的社会中;支撑自发性秩序上,一个核心要素是开放性的。两种社会秩序中的典型行为具有不同的特征。BISTU二、产权与产权制度的选择1.稀缺与竞争。稀缺=经济物品=多胜于少=竞争。为获取经济物品,人们需要比较选择:考虑机会成本——非市场经济里的代价;市场里的代价:price;“代价”与“成本(cost)”;所弃与所求。稀缺使得人们为获取经济物品而付出代价,不得在所求与所弃之间比较选择,也摆脱不了竞争。2.竞争与约束。竞争是指多于一个人需求同一种经济物品。形形色色的竞争与竞争准则。不能说“取消、减少竞争”,只能说“改变竞争的类型和规则”。在不同的竞争准则下,人们的行为不同,绩效也不同。为竞争设限,在约束中决定胜负。稀缺是指供应不能完全满足人的需要,这不是一种自然状态;与人的心理状况有关增长;欲求(desire)的满足与新欲求的产生。凡是人愿意付出或多或少的代价来争取多一点的物品,都是缺乏的、不足够的,就是经济物品。稀缺与竞争(一)稀缺与权利约束BISTU鱼的故事(二)“生产性极其不同”的经济行为•鱼:一种会游动的“财产”•陆地上的“野生鱼”的命运:滥捕的对象•家养鱼的故事–稻田养鱼、塘鱼–大水面–网箱养鱼技术•海鱼又如何?–美国西岸华盛顿州海滩“三文鱼”案例–香港:四十年来变得无鱼可钓•关于食物的供给弹性BISTU•滥捕鱼和养鱼都是人的行为,为什么有“生产性极其不同”的经济行为?–好人坏人?–禁忌–道德约束–制度、权利安排及其执行•研究的重点:人们行为受到什么样的权利约束?制度和权利安排怎样影响人的经济行为?•最基本的权利:“所有权”和“产权”(whoownswhat?)问题BISTU1.法律产权。法兰西《民法》关于所有权:“以法律所允许的最独断的方式处理事物的权利”。清楚界定、有保障的所有权是前提,在社会中行使所有权会产生产权界定问题。2.经济产权。Alchian给出私人产权的定义:“属于个人的产权即为私有产权,它可以交换---以换取对其他物品同样的权利。产权的经济功能:通过界定占用、使用、受益和转让的权利从而约束竞争。产权概念(三)产权概念、功能、起源与特征3.产权概念的扩展。界定产权需要花费成本,因此法律上的产权与事实上的产权可能不一致,从而产生“公共域”或自由空间。绝对的权利和相对的权利;权利、道德、正义和法律;权利束(使用和占有、收益、让度、排他性和可交易性)。产权: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经济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通过一定的权利规则将经济物品的存量和流量在社会人群中进行分配。BISTU如何理解产权•界定产权就是确立排他性的专用权•确立排他性专用权的形式–习俗、规矩–篱笆、围墙、狗–警卫–?–?–产权证书•代价的比较:理解现实中关于排他性的安排BISTU•产权是即人们对财产的使用、收益和转让的权利。使用权、收益权、转让权叫产权的权项。拥有全部三项权利为完全产权,反之,为不完全产权。–使用权:财产(财富)的效用(使用价值)用以满足权利人的相关需要的自由与选择。–收益权:使用权在一定时期内让渡给他人,以交换货币或其他收益的自由与选择。–转让权:权人将全部产权按一定(继承、馈赠、出售等)方式让渡给他人所有的自由与选择。•各种经济资源有多种产权状态。所有权(ownership)等同于完全产权。所有制是指一个社会、国家占主导地位的所有权状况。私有领域是获取经济资源;公共域里的租金成为攫取对象。产权概念的拓展BISTU1.产权为竞争设置的基本限制。“私人产权”是限制人的自利倾向,限制竞争危害社会的制度安排(普遍性、有效保护的成本比较低、构成全部复杂的契约和组织的基础);保护私人产权而非“巧取豪夺”。产权功能2.形成交易时的合理预期。协调专业化分工,对应“信息扩散”的社会,让交易者对其所要交换的五经济品有明确的、专一的、可以自由转让的所有权。在一个互相合意的、代表低成本的价格水平上,完成交易。3.促进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经济品的价值关键看谁在使用。有效的产权设置使资源从低效人的手中转移到高效人的手中,促进整个社会的效率和经济发展。4.实现外部性内在化的激励。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不外部性”和“搭便车”的主要根源。“应该不应该”vs.“是什么、为什么”,有恒产才有恒心。莱索托《资本的秘密》中指出所有权制度产生六种效应:(1)确定资产的经济潜能;(2)把分散的信息综合融入到一个制度;(3)建立责任制度;(4)使资产能够互换;(5)建立人际关系网络;(6)保护交易。BISTU产权的起源•资源稀缺性程度提高=无所不在的竞争压力增强•确立权利界线:排他性的制度安排•Libecap(1989):Contractingforpropertyrights–联邦农地政策与“农地私有化”–矿产权–油田开采•中国的经验:私产产生;从使用权到让渡权、到市场合约权BISTU假如把月亮交给一位农村老太太•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将月亮的所有权归给农村的一个老太太,这个产权是明晰的,但没有效率,美国人随便就飞到月亮上去了,这个老太太管得了吗?因此要把这两个问题分开,一是肯定有人拥有产权最重要;二是谁拥有它更有效。产权的特征BISTU产权的特征•排他性(非排他性)——能够独立行使,具有都特定权利的垄断性。排他必须可能,存在排他成本。•有限性(完备性/残缺性)——权项在人与人之间有清晰的界限;权项有一定大小、时间和空间范围。•可分性(可让渡性)——技术上对特定财产的权项可以分解并分属于不同主体。即权项行使可分工性、利益可分割性,让渡简便性。•延续性(稳定性)——产权归属在时间上和情境中的可持续性、稳定程度。•价值性(实物性)——产权给权项拥有者所能带来的收益,并且权利束常常依附于一种有形的物品和服务上。BISTU(三)产权的类别•划分标准——排他性:财产权人范围的规定、规范;权人范围越大,排他性越弱;反之,排他性越强。•依据“排他性”程度递增,我们将产权划分为:公有产权、国有产权、集体产权、私有产权。•补充说明:产权演替之间没有截然分明的边界;特殊情形下,边界也会被突破;产权实施有成本,可能被自动放弃。BISTU•首先,“公有”通过一定成员身份(membership)的界定获得。•其次,“公有”范围是个相对概念,没有成员身份的对象便不能“有”。•最后,我们将“公有”定义在“国家”和“世界”两个意义层面上。1.公有产权BISTU•公有产权:财产的使用、收益、转让权利由成员共同拥有的财产关系。•特征:•第一,排他性最弱。所有国民(或世界各国)都拥有完全相同的权利。如山川河流、海洋天空,等等。•第二,完全性最差。为了避免“公地悲剧”导致的低效率,社会只开放了具有稀缺性公共资源的某些权项,收回、重新分配了其他权项。BISTU例如:•《公海公约》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公海的登临权、追索权做出规定。•《捕鱼及养护公海生物资源公约》对公海捕鱼进行规范。•国家对领海、内河捕捞作业规定了休渔期。对牧场规定载畜量、放牧期。等等•所以,稀缺性资源的公有产权受到许多限制,人人可以随意获取的只是某项权项而已。BISTU•国有产权:由政府行使相关资源的使用、收益和转让权利的产权。•政府通常有中央和地方两个层级,所以国有产权也被称为政府产权。•现代国家政府通常以“公共利益”的面目出现,政府产权也曾获得类似“公共产权”的名声。•如,西欧政府企业曾被称为“公有企业”,我国国有企业也被称为“全民所有制企业”。2.国有产权BISTU•在“公有”这个意义上,阿尔钦认为:“政府的、公有的或财产权利的性质,无疑
本文标题:卢现祥-制度经济学第4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2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