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教版历史必修2)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教版历史必修2)【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二、学习重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三、学习难点1.认识中国近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2.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俗局面出现的原因【自主学习】一、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1.变化原因:鸦片战争打破清政府“闭关锁国”政策;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产生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2.表现:(1)穿:“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辛亥革命以后,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设计的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吃: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开始出现西餐馆,吃西餐等。(3)住:西方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的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4)风俗: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②民国成立后: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时尚1.变化原因(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2.表现(1)穿:服装颜色从灰蓝色主调变为五彩缤纷,从单一款式走向多样化。(2)吃:到1987年,中国已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还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3)住:近十多年以来,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4)风俗: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新的社会风尚在逐步形成。【合作探究】1.知识结构探究:列表比较我国近代以来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时期服饰饮食居室建筑习俗风尚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布衣满汉美食粗食深宅大院普通民居婚姻包办迷信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前洋布洋装中山装西服粗布大衫学生装西餐馆面包房咖啡馆传统民居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十一届三中全会前衣着朴素灰蓝色调为主款式单一食物简单凭票供应住房拥挤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居住条件和环境大为改善,安居工程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2.茅盾先生在他著名的长篇小说《子夜》中,曾有这样一段描写:“吴老太爷从乡下乘轮船来到上海,怀中紧抱着《太上感应篇》,坐进30年代的汽车里,像一具刚从棺材里爬出来的僵尸……南京路上,到处是光怪陆离的灯光和高耸的摩天大楼。最让吴老太爷大受刺激的,是一位身穿高开叉旗袍、连肌肤都能看得分明的时髦少妇。那少妇高坐在一辆黄包车上,翘起了赤裸裸的一双白腿,简直好像没有穿裤子。这情形,不禁让吴老太爷全身发抖。终于,吴老太爷大叫一声,昏死过去……”(1)在材料中,有哪些东西是吴老太爷以前生活中所没有的?轮船、汽车、电灯、摩天大楼、旗袍(2)吴老太爷醒过来之后,还有哪些东西会让他再次昏死过去?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西式婚礼、西餐、西装、点头鞠躬、握手、电话、电影等等(3)材料中吴老太爷的反应,说明了什么问题?①中国近代社会发生剧变,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②一部分守旧群体远远落后于时代,表现为封建保守、愚昧落后。③某些落后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新旧冲突激烈。【巩固提高】一、选择题1.民国和建国初期以及当今又一次风靡的女性旗袍是源于下列哪个民族的(C)A汉族B维吾尔族C满族D蒙古族2.曾经是灰色的人群、蓝色的人群、草绿色的人群的穿着时代是(C)A民国时代B建国初期C“文革”初期D满清末代3.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C)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4.“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C)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中国建立后D.十一届三中全会后5.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A)A.旗袍B.连衣裙C.上衣下裙D.长袍6.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C)①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②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③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④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7.关于近代中国的剪辫子潮流,下列哪个说法是不正确的(C)A.剪辫子的潮流归根结底是生产力、生产关系推动的结果B.剪辫子问题生动地反映了在革命风潮的推动下社会风尚的剧烈震动C.剪辫子潮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D.剪辫子等生活方式的变化又会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8.下列图片资料中属于近代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A)ABCD9.“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首打油诗应出现在(C)A、洋务运动时期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D、五四运动时期10.读下列广告:“女学生周某某,现年28岁,------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于京师某女子学校。------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某男如有与某某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至6时,为会谈期。”对此材料评论正确的有①其背景为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主张婚姻自由②反映当时一些女青年思想解放③这一现象多出现于中国的大中城市④体现了西方近代进步思想对中国社会的影响(D)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二、非选择题1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地状态,保不住了。——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助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加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费孝通《生育制度》请回答:(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姻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本文标题: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学案(人教版历史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62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