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完整版
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高旭广整理)名词解释1、神经嵴:神经板在发育中,外侧缘隆起,神经板的中轴处形成凹陷称神经沟,隆起处称神经褶。神经褶的顶端与周围外胚层交界处称神经嵴。2、神经嵴细胞:在胚胎第4周,两侧神经褶在背侧中线汇合形成神经管的过程中,位于神经嵴处的神经外胚层细胞,未进入神经管壁,而是离开神经褶和外胚层进入中胚层,这部分细胞即神经嵴细胞。3.外胚间叶组织:迁移至头面部的神经嵴细胞形成该区的大部分结缔组织,所以这些结缔组织又称外胚间叶组织。4.鳃弓:在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迅速增生,形成左右对称的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称为腮弓。5.颈窦:第2腮弓生长速度快,朝向胚胎的尾端,并覆盖了2、3、4腮沟和3、4、5腮弓,并与颈部组织融合。被覆盖的腮沟与外界隔离,形成一个暂时的由外胚层覆盖的腔称为颈窦。6.额鼻突:胚胎第3周,发育中的前脑下端出现了一个突起称额鼻突。7.上颌突:胚胎的第4周,下颌突两侧的上方区域的间充质长出两个分支状突起,称上颌突。8.口凹或原口:胚胎的第4周,在额鼻突、上颌突和下颌突的中央,形成一个凹陷,称为口凹或原口,即原始口腔。9.口咽膜:口凹的深部与前肠相接,二者之间有一薄膜即口咽膜相隔,由内外两胚层构成。10.拉特克囊:约在胚胎第3周末,在口咽膜前方口凹顶端正中出现一个囊样内陷,称拉特克囊。11.颅咽管:拉特克囊与原口上皮间有上皮性柄相连,囊的起点由于原口的发育,最后位于鼻中隔后缘,此后上皮性柄和拉特克囊退化消失,此囊的残余称颅咽管。12.鼻板:胚胎第4周,口咽膜破裂。口腔与前肠相通。同时,额鼻突的末端两侧的外胚层上皮出现椭圆形局部增厚区,称嗅板或鼻板。鼻板细胞形成鼻粘膜及嗅神经上皮。13.鼻凹或嗅窝:由于细胞的增生使鼻板中央凹陷,称鼻凹或嗅窝。鼻凹将来发育成鼻孔。14.侧鼻突:嗅窝两侧的2个突起称侧鼻突。15.中鼻突:两个嗅窝之间的突起称中鼻突。16.球状突:胚胎第5周,中鼻突生长迅速,其末端出现两个球形突起称球状突。17.面突的融合: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进而达到面突的融合。18.面突的联合:随着面部的进一步发育,突起之间的沟就会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此为面突的联合。19、唇裂:唇裂多见于上唇,是由于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此种唇裂发生在唇的侧方,可以是单侧的,也可以是双侧的,单侧者较多。两侧球状突中央部分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形成上唇正中裂;两侧下颌突在中线处未联合则形成下唇裂,这两种唇裂罕见。20.面裂:上颌突与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将发生横面裂,裂隙可自口角至耳屏前,较轻微者可为大口畸形;如联合过多则形成小口畸形。上颌突与侧鼻突未联合将形成斜面裂,裂隙自上唇沿着鼻翼基部至眼睑下缘。还有一种极少见的情况,因侧鼻突与中鼻突之间发育不全,在鼻部形成纵行的侧鼻裂。21.嗅囊:胚胎第六周时,由于侧鼻突、上颌突向中线方向生长,将中鼻突的两个球状突向中线推移,并使其相互联合,使鼻凹外口不断抬高,变成了一个盲囊,称嗅囊,以后与口腔相通。22.原腭:腭的发育来自于前腭突(原腭)及侧腭突(继发腭)。其中前腭突的发生早于侧腭突,因此称原腭。23.侧腭突或继发腭:胚胎第6周末,从左右两个上颌突的口腔侧中部向原始口腔内各长出一个突起,称侧腭突或继发腭。24.腭裂:是口腔较常见的畸形,为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的结果。25.颌裂:颌裂可发生于上颌,也可发生于下颌,但上颌裂较常见。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结果。26.侧舌隆突:在胚胎第4周时,两侧第一、二腮弓在中线处联合。此时,在下颌突的原始口腔侧,内部的间充质不断增生,形成三个膨隆的突起。其中两侧两个对称的隆起体积较大,称侧舌隆突。27.奇结节:在侧舌隆突稍下方中线处为一个小突起,称奇结节。28.联合突:在第二、三、四腮弓的口咽侧,奇结节的后方,间充质增生形成一个突起称联合突,主要由第三腮弓形成。29.界沟:联合突向前生长并越过第二腮弓与舌的前2/3联合,形成甲舌的后1/3即舌根。联合线处形成一个浅沟称界沟。30.甲状舌管:甲状腺发育自奇结节和联合突之间中线处的内胚层上皮。胚胎第4周,此处上皮增生,形成管状上皮条索,称甲状舌管。31、舌盲孔:胚胎第6周甲状舌管逐渐退化,与舌表面失去联系。但在其发生处的舌背表面留下一浅凹,即舌盲孔,位于界沟的顶端。32、正中菱形舌:在舌盲孔前方,有时可见小块菱形或椭圆形红色区域。此区域的舌乳头呈不同程度的萎缩,称为正中菱形舌。33、原发性上皮带:在未来的牙槽突区,深层的外胚间充质组织诱导上皮增生,开始仅在上下颌弓的特定点上,上皮局部增生,很快增厚的上皮互相连接,依照颌骨的外形形成一马蹄形上皮带,称为原发性上皮带或原发性上皮板。34、牙板:原发性上皮带继续向深层生长,并分裂为两个:向颊(唇)方向生长的上皮板称前庭板,位于舌(腭)侧的上皮板称为牙板。35.牙囊:牙囊是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的外胚间叶组织。36.牙胚:牙板向深层的结缔组织内伸延,在其最末端细胞增生,进一步发育成牙胚。牙胚由三部分组成:(1)成釉器,起源于口腔外胚层,形成釉质;(2)牙乳头,起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髓和牙本质;(3)牙囊,起源于外胚间充质,形成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37、颈环:也可称为颈圈,是牙胚发育的一个组织学标志,指成釉器内釉上皮和外釉上皮的交界处,即在未来的牙颈部。形成于成釉器的帽状期。38、釉结: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往往与釉索相连续。39、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似乎将成釉器一分为二。40、釉龛: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形成腔隙,内充满结缔组织。41、Serre’s上皮剩余:有时有些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由于这些上皮细胞团类似于腺体,又称为Serres'腺或Serres'上皮剩余。42、基质小泡: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形成的同时,细胞浆中出现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43、缩余釉上皮: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称为缩余釉上皮.44、釉小皮:在牙冠形成后,成釉细胞变短,细胞器的数量减少,在釉质表面分泌一层无结构的有机物薄膜覆盖在牙冠表面上,称为釉小皮。45.上皮根鞘:内釉和外釉上皮细胞在颈环处增生,向未来的根尖孔方向生长,而同时牙冠向口腔方向做萌出运动。这样内、外釉上皮的增生呈桶状。这些呈双层增生的上皮桶,称为上皮根鞘。46、上皮隔:上皮根鞘继续生长,离开牙冠向牙髓方向呈约45℃角弯曲,形成一盘状结构。弯曲的这一部分上皮称上皮隔。47.马拉瑟上皮剩余:断裂的上皮根鞘细胞进一步离开牙根表面,部分保留在发育的牙周膜中,这就是上皮剩余,也叫马拉瑟上皮剩余。48、釉板:釉板是一薄层板状结构,垂直于牙面,有的停止在釉质内,有的达釉质牙本质界,有的甚至伸到牙本质内,在磨片中观察呈裂隙状结构。49、绞釉:釉柱自釉质牙本质界至牙表面的行程并不完全呈直线,近表面l/3较直,而内2/3弯曲,在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更为明显,称为绞釉。50、釉丛:釉丛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方向散开,呈草丛状,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5-1/4。51、釉梭:釉梭是位于釉牙本质交界处的纺锤状结构,在牙尖部位较多见。52、釉质生长线:釉质生长线又名芮氏线,在低倍镜下观察釉质磨片时,此线呈深褐色。在纵向磨片中,生长线自釉质牙本质界向外,沿着釉质形成的方向,在牙尖部呈环形排列包绕牙尖,近牙颈处渐呈斜行线。在横磨片中,生长线呈同心环状排列。53、新生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了的生长线。这是由于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釉质一部分形成于胎儿期,另一部分形成于婴儿出生以后。当婴儿出生时,由于环境及营养的变化,该部位的釉质发育一度受到干扰,特称其为新生线。54、釉质牙本质界: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面称釉质牙本质界,釉质和牙本质相交不是一条直线,而是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从三维的角度来看,整个釉质牙本质界是由许许多多紧挨着的圆弧形小凹所构成,小凹突向牙本质,而凹面正与成釉细胞的托姆斯突的形态相吻合。55、釉小皮:是指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一经咀嚼即易被磨去,但在牙颈部仍可见残留。56、死区: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逐渐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显微镜下观察时呈黑色,称为死区。57、原发性牙本质:是指牙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牙本质,它构成了牙本质的主体。58、继发性牙本质:是指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后,在一生中仍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59、透明牙本质:又称硬化性牙本质,当牙本质在受到磨损和较缓慢发展的龋刺激后,除了形成修复性牙本质外,还可引起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变性后有矿物盐沉着而矿化封闭小管,这样可阻止外界的刺激传入牙髓,同时,其管周的胶原纤维也可发生变性。由于其小管和周围间质的折光率没有明显差异,故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60、髓周牙本质: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又称髓周牙本质。61、罩牙本质:紧靠釉质和牙骨质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其基质胶原纤维主要为来自于未完全分化的成牙本质细胞分泌的科尔夫(Korff)纤维,胶原纤维的排列与小管平行,基质矿化也较差。镜下呈现不同的外观,在冠部者称罩牙本质,厚约15-20μm;62、管周牙本质:牙本质的横剖磨片中,可见到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间质与其余部分不同,呈环形的透明带,称为管周牙本质,它构成牙本质小管的壁。管周牙本质矿化程度高,含胶原纤维极少。63、管间牙本质: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其内胶原纤维较多,基本上为I型胶原,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并与小管垂直,其矿化较管周牙本质低64、球间牙本质:球形钙化团不能充分融合,而存留一些小的未矿化的基质,形成球间牙本质.65、修复性牙本质:也称为第三期牙本质或反应性牙本质,当釉质因磨损、酸蚀、龋等破坏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取代变性细胞而分化为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细胞一起共同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此为修复性牙本质。66、釉面横纹:是指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间隔为30-100μm宽,在牙颈部尤为明显,呈叠瓦状。这是牙呈节律性发育的现象,也是釉质生长线到达牙表面的部位。67、施雷格线: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4/5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变化,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68、托姆斯颗粒层:在牙纵剖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的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69、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本质为构成牙主体的硬组织,色淡黄,其冠部表面覆有牙釉质而根部覆盖牙骨质。牙本质围成的腔隙内充满牙髓组织。牙本质和牙髓由于其胚胎发生和功能上相互关系密切,故二者常合称为牙髓牙本质复合体。70、前期牙本质:在牙本质形成中,矿物质沉积晚于牙本质有机基质的形成,因此在成牙本质细胞层与矿化的牙本质间总有一层有机基质,称为前期牙本质.71、基质小泡:在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形成的同时,细胞浆中出现一些膜包被的小泡,称为基质小泡.72、牙本质生长线:又称埃布纳线,是一些与牙本质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性变化的。如发育期间受到障碍,则形成加重的生长线,特称为欧文线。73、游离龈:是指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它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其色泽较附着龈稍红。74、龈沟:是指游离龈与牙面之间有一环状狭小的空隙,称为龈沟。其正常深度约0.5~3mm,平均深度1.8mm。75、牙周袋:龈沟深超过3mm时,通常被认为是病理性的,称为牙周袋。是由于结合上皮向根方移动,牙周组织与根面附着关系剥离,在两者间形成盲袋。76、游离龈沟: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它与游离
本文标题:口腔组织病理学名词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17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