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广告经营 > 来知德易象说及其意义
来知德易象说及其意义作者:林忠军,LINZhong-jun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刊名:周易研究英文刊名:STUDIESOFZHOUYI年,卷(期):2009,(4)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1条)1.高怀民宋元明易学史2007相似文献(7条)1.学位论文王棋来知德易学思想探微2006来知德是明代著名易学家、理学家,《周易集注》为其易学代表作。来知德继承并发展程朱官方易学,创立了有明一代以象解《易》的“来氏易学”。他纠正明代易学偏重义理、疏忽象数之失,融象数义理于一体,认为舍象不可言《易》,以象方能明经。明易象及象之理是来氏易学基本核心。围绕此点,本文从四个方面探析来氏易学思想。第一,分析来氏易学易象观。在如何取象解《易》上,来知德提出错综取象的注《易》体例,揭示象辞皆有阴阳对待流行且平衡之理,说明象辞间有一定联系,象可明辞,取象可疏解部分疑难卦爻辞。在象为什么能解《易》的问题上,来知德探讨了易象的实质。易象沟通宇宙与人,是圣人之心与天地之道相通的特殊符号体系。象中寓理,所以象能明经。从象说,象有微显,理为其微,寓于象中,这就深化了程朱“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易学基本思想。据此,来知德提出“假象以寓理”的易学原则,认为理体象用,二者一体两面。理无所不至,象亦无所不及,为扩大取象范围提供了哲学依据。来知德着意于提升象中理的形而上学哲学思想,既上推宇宙演化之理,又下济人生性命之理。第二,论述来氏易学宇宙观。其宇宙观的核心是理本论,并涉及太极、道、阴阳等范畴及范畴之间的理气、道器关系等。理是抽象的本体。太极是至极之理,是气化生成的终极根据。结合气来说理,它是阴阳之道,也是易道,它和气的关系是理气不相离,道器亦不相离。来氏宇宙论的宗旨是论证天人在终极上同源一气和同根一理,共有至真的根据和至善的法则。第三,分析来氏易学道德修养论。此部分由人性论,良知说,易简说,功夫论和理想人格论五个方面组成。人性论说性分天命性善与气质性恶。良知说讲去除形气私欲,化气质性恶为天命性善,复成良知明觉,这是现实性善的理论保证。易简说指易学道德修养的本体说和功夫说相统一,其中,本体说论述良知、良能作为易简是易学道德本体,易学道德功夫论论证,由功夫入本体,去欲存理是道德修养初入手的易简功夫。此功夫突出内在道德理性自觉和外在人伦法则约束这两个方面的结合,通过去欲存理,可获真知真行。据此解《易》,来知德提出“三易说”,就《易》之本原、成书、运用而言,分别有“造化之《易》”、“易书之《易》”、“在人之《易》”。来知德强调在人方面的用《易》,通过用《易》,不仅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亦要将己德推行于世,明示后人,成就理想的君子人格。本文最后,肯定了来氏易学在象数易学研究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当代易学研究的现代意义,并从易象、易理等方面评价了来氏易学贡献及其不足之处。2.学位论文刘体胜大义入象——来知德易学思想浅绎2005本论文系对明中后期著名易学家来知德的易学思想所做的专题研究。论文以来氏易学代表作《周易集注》一书为本、并参以瞿塘其他思想著作,遵循其融贯象数、义理于一体的理论建构向度,主要从形上学基础、象论和思想旨归等三个方面对来氏易进行了论释,并因据明中晚期理学和易学的流变历程对之作了初步的评析。 引言对来氏易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作了简要考察。第二章对来氏易建构的形上学基础——理气合一论进行了考释。第三章从易象内涵、立象条例和“舍象不可以言易”等三个方面对瞿塘的象学内容进行了论释。第四章是对学界从未发明的来氏易旨归——“贞一”所做的考释。文章最后对来氏易进行了简要的综合评价。3.学位论文官岳来知德易学研究2008来知德是明代著名易学家,《明儒学案》和《明史》皆有其传。研究来氏易学不可脱离他所赖以生存的历史时代,因此,完整准确地把握其易学,必先了解其治《易》时代,结合时代揭示其易学特色,把握其易学思想脉搏,追述其治《易》思想历程。目前,对来氏易学研究成果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来氏易学方法的研究,即阐发来氏如何以错、综、爻变、中爻来解释卦爻的取象,评述其得失,如徐芹庭、高怀民等;二是对来氏易学哲学的研究,如陈竹义、朱伯昆、陈德述、杨自平、王棋等。而目前综合全面系统探讨研究来氏易学的论著甚少,更无涉及其实学之用。故此,本文将对来氏易学内容做一综合性研究,力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作一新的诠释,从而揭示来氏易学在传承和发扬中国易学以及正本清源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本文从篇章结构上大致划分为六部分,即绪论、四个章节及结语等。现对各部分加以说明:@@本文绪论部分主要探讨来氏所处的时代及学术,从而彰显他所面对的现实及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来氏生于明朝正值明王朝日趋衰败,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当时,政治上正从兴盛转入衰败时期。官宦专权,政治黑暗,边防废弛,蒙古贵族、女真族不断骚扰边界,地主阶级对农民进行残酷压榨,阶级矛盾在日益激化。土地兼并问题极为严重,致使封建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政治方面,明朝统治从正统朝代已开始日趋腐败不堪,所谓帝王“慢弃神器,王纲不守。”大权旁落,宦官专权,大臣尸位,俱以搜刮贪赂为能事。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济方面,明朝后期,资本主义关系在东南一带开始萌芽,新兴市民逐渐形成一股新的力量。新的生产关系改变了封建统治的社会结构,随之也开始动摇封建统治基础。至明中叶后,实学思潮兴起,晚明是中国古典科学的复兴与总结阶段。思想意识方面,雄踞封建社会意识形态宝殿的理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它的腐朽性已充分暴露;诚然,理学是经学思想史上一个里程碑,理学注重发挥经书的义理,它虽然对外王的事功之学未能有所建树,但创立了一整套与天道合一的内圣之学。然而,理学发展到晚明,其学术内圣之属性趋向空疏,而作为外王的社会政治功能办丧失殆尽。明朝中晚期社会动荡变化,进一步加深了理学危机。学术方面,在来氏生活时代,明朝政府大力推行文化专制路线,将程朱《易》学视为“官学”,科举考试的阶梯,这是当时政府的统治路线。然而,理学发展到晚明已经变质,作为经学发展的一个特殊形态,理学建构一套内圣之学,以道德修养为立说之本。朱熹将道德戒律当成天理,王守仁却将天理纳入人心,使道德修养作为外在于人的天律内化为主体的自律,即道德自觉。“明心见性”,“致良知”成为心学的主题。然而,心学发展到末流,形成了重体认本心,轻践履,重境界,轻实际的虚华空疏学风,理学末流不重视经世致用,故不免因蹈空而失落,沦为虚学。经学本身包括内圣外王两方面,且以内圣开出外王。由于片面强调内圣,且走向空疏,导致开出外王失败,经世则无从谈起,加之明代统治者编成《五经大全》、《四书大全》及《性理大全》,颁诏天下,以此作为士子科举考试之圭臬,严重桎梏了知识界的创造性。凭借这种考试出来的国家官员,不具备处理实际事物的才能,也不具备治国安邦的雄才大略,总之,明朝中后期统治阶级开始昏庸,宦官专权,社会矛盾激化,导致明朝统治走向崩溃。@@鉴于此,明朝中晚期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挽救时局,于是乎出现了修正、批判理学,讲求经世致用,一时间回归原典的实学思潮弥漫意识形态的各个领域。@@另外,来氏易学思想发展形成深受地域文化的熏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巴蜀地区出现了许多著名易学家,如西汉扬雄著《太玄》,唐代李鼎祚著《周易集解》,宋朝苏轼著《苏世易传》,张行成著《通变》,张浚著《紫岩易传》,黄岩泽著《易学一殇》等。蜀地在易学研究方面历史悠久,可以追源于汉代扬雄之师严君平,其源远流长影响之深显而易见,正如北宋理学家程颐所言:“易学在蜀”。蜀文化是中国文化组成的部分,具有历史悠久,灿烂辉煌;兼容并包,渴求开放;提倡和谐,崇尚休闲;传承文明,积淀丰厚;具有多重性等特色。@@来氏在这种文化大环境的地域里成长起来,因此,其易学思想具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深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其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承袭朱子学说;二、其易学又不全同于朱子思想,对朱子学说加以梳理和勘正,体现出冲破朱子思想禁锢,大胆实践,敢于问津的时代精神;三、具有蜀地文化特征:即其易学思想博大精深,融象数义理于一体,儒道思想并蓄,解卦方式灵活多样,不拘泥形式,知识渊博,历史人文政治兼顾,追终原典。因此,来氏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其易学体现了系统性,科学性与人文性于一体;其易学既是回应时代的产物,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来氏易学思想正处于新旧思想交融时期,这是他特殊性成长经历所赋予的,历史上任何思想或思潮都是时代的产物,来氏易学正是这一特色的彰显,他的易学思想既包含对中国古代《易》学思想的继承,对理学的批判和修正,又包含对新思想的吸纳,对中国古代《易》学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因此,其易学丰富了中国易学思想宝库内容,促进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此外,该部分最后内容对来氏代表作《易经集注》(简称《集注》)做一简介。《集注》是明代易学发展史上对于易学有突出贡献并深深影响了后世的一部易学经典之作。该书在总结前代易学象数与义理学发展的基础上而形成的,是中国古代易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来氏以建立的阴阳错综说体系为根据,诠释卦象逻辑结构和邵雍提出的先天图与后天图,以错综、爻变、中爻等解卦法诠释六十四卦的卦爻象及卦爻辞,继承和发展了易学中传统的取象说。从学术角度而言,该著可自成体系,在当时颇有新意。因此,当时被推为“绝学”,其易学融象数与义理为一体,调和了象数派与义理派之间的偏激弊病,提出“舍象不可以言易”,“辞因象而系”,《集注》代表来氏易学思想之精华。@@论文的第一章,主要从易学发展史的角度,对前人《易》之观与来氏《易》之观做一比较和分析,从中发现其异同。该部分从古经自身结构,与近几年王家台出土的《归藏》比较以及古经成书后的应用三方面论证了古经乃为卜筮之书,然而并非仅是卜筮之书,书中蕴涵了上古先民的某些哲学思想。成书于战国后期的《易传》是一部哲学著作,其对古经进行高度原创性解读,对古经蕴涵的思想加以提炼升华。《易传》之后,古经与《易传》成为一体,即由两者构成的《周易》成为一部天人之学的哲学典籍。继之,论述了来氏《周易》观,本文认为来氏对《易》之见解,基本上继承了汉代与宋代以来的《易传》传统,义理与象数兼容,且义理源于象数,对《易》道德含义与作用加以阐明,对“贞一”加以发挥,凸现了《周易》对人生的道德修养指导意义。@@第二章重点阐述来氏易学思想体系,为来氏易学之核心,其易学体系可以大致分两部分:一为太极论,二为卦爻象论。前者为来氏思想的形而上理论部分,后者实则落实在易卦爻象上解说易。@@首先侧重对来氏太极图的研究,从中探究其太极宇宙哲学思想。来氏提出“太极三原理”,即:“流行者气,主宰者理,对待者数”。来氏一生著有许多太极图与八卦图,他吸取宋代图书学之精华,对河图洛书伏羲文王图等,都做过详细研究与论述,并有精辟独到见解,太极哲学是来氏建构易卦学说体系的理论依据。因此,侧重于对来氏哲学思维的探讨,在追溯前贤研究同时,对比来氏在该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总结其博大精深的太极理论。其次,对来氏易卦爻思想体系做一专门详述,着重对其象、错、综、变、中爻等五点说明。@@第三章从易学哲学角度论证和阐发来氏易学体系象数理气的辩证关系,主要分两部分:一、象数与义理关系问题的历史追溯;二、来氏论象数与义理的关系。该部分重点论述来氏易学中对象数与义理关系的观点。虽然来氏极为重视象,义理乃依附于象而生存,但是,来氏却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辩证地加以阐述,克服门户偏见,全方位对象、数、理及气四者间关系加以探讨,阐明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第四章重点研究来氏思想世界与理学思想内容与特点,通过对其著作《集注》对《周易》的诠释与《来瞿唐先生日录》(简称《日录》)中的诗词与理学内容来彰显其世界观及其易学所蕴含的理学思想,主要从三方面阐述:一、隐居立圣贤之志;二、来氏易心性论;三、易为君子谋。从其行为与诗词对世界的情感抒发把握来氏对圣贤之志理想的追求及其人生观。从来氏对理学的研究阐发,我们可以对来氏理学世界有一个认识,从而折射出时代环境对来氏的思想境界与人生观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结语部分对其易学做一总结评定,并对其学术性格与历
本文标题:来知德易象说及其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03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