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招聘面试 >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使用时间编制:华连主《伶官传序》学案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第一课时[自主学习]一、学生预习课文二、时代背景: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伶官传》中,作者对为庄宗所宠幸并为非作歹、败国乱政的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三人予以鞭挞,揭露他们把持朝政,以致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的罪恶行径。本文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所作的序言。三、自主学习检测1、欧阳修(1009—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文忠。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诗文革新运动倡导人。大力提倡古文,批评宋初以来追求靡丽形式的文风,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他写的《朋党论》《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与高司谏书》《醉翁亭记》《丰乐亭记》《泷冈阡表》等,都是历代传诵的佳作。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勖.勉xù仇雠.chóu盛.以锦囊chéng伶.官传序líng泣下沾襟.jīn逸豫..yìyù[自主探究]1、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不同含义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古义:。今义:。2】抑.本其成败之迹古义:。今义:。3】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今义:。4】岂非人事..哉古义:。今义:。5】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古义:。今义:。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盛.衰之理2】负.而前驱3】及.凯旋而纳之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5】函.梁君臣之首6】抑本其成败之迹.7】举.天下豪杰8】数十伶人困.之9】祸患常积于忽微..3、解释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负而前.驱2】函.梁君臣之首3】一夫夜.呼,乱者四应4】仓皇东.出5】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6】而告以成功..7】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昆玉所溺4、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1】于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B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C霜叶红于.二月花D智勇多困于.所溺2】其A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其.后用兵D其.真无马耶3】之A世言晋王之.将终也B莫能与之.争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E之.二虫又何知F吾欲之.南海,何如4】与其所以..失之者5】而皆背晋以.归梁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5、判断下列句式1】此三者,吾遗恨也。2】智勇多困于所溺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6、名句默写1】满招损,。2】,逸豫可以亡身。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使用时间编制:华连主第二课时[合作探究]一、《伶官传序》如何解此题?伶:乐工,艺人。伶官:乐工作了官。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二、下面为李存勖编写了一个履历表,推算他在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的年龄。年代年龄事件公元908年23岁接受三矢,继承父志公元912年27岁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23年38岁“函梁君臣之首”“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公元926年41岁身死国灭,为天下笑1、从表中可以看出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用了15年(盛),称帝后3年就失去了天下(衰),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人事。2、作者在论证中紧扣庄宗的“成与败”“盛与衰”,从而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作者在最后一段,通过对比推论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把逸豫亡身之理推而广之,意味深长。三、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借事论理,借古讽今,讽谏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力戒骄奢、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励精图治;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四、本文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文章在论证中采用了例证与对比论证,有力的证明了“盛衰之理”在“人事”的中心论点。运用例证法的关键在于选取典型事件,作者在第一段就提出以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实为论据,接着又详述了“晋王三矢”的传说,叙事中侧重了忧劳得天下,逸豫使身亡。全文始终运用对比论证,以“盛衰”二字贯穿,从“盛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本文虽然材料繁复,但是作者始终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上,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事例或史实,还是抒发的感情和议论,都是在正反两个方面的鲜明对比中,申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自然之理”,这就使得文章气脉贯通,前后呼应,散而不乱,结构严谨。[深化提高]领会“散而不乱,气脉中贯”请反复诵读下面两个由一些既对偶又错落的短句所构成的长句,体会与“盛”“衰”相配合的在文势上的扬和抑、起和落,感受前后情感的变化。“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我们从句式的整散变化中体会文势的起伏变化,,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情意。这两个长句一写兴盛,一写衰败,运用鲜明的对比方法,总结历史教训,阐述“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前面写庄宗系燕父子、杀梁君臣胜利归来、还矢太庙时的意气风发,“可谓壮哉”!而与此相对应,又写到后来天下大乱时的士卒溃散、君臣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作者写凯旋时的踌躇满志,笔势激越,情调昂扬;写败亡时的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因前后所表达的内容不同,语言和情感也发生了一扬一抑、大起大落的变化。而且句式骈散结合,多使用对称的词语,就更突出了前后盛衰对比的特点。[课堂检测]1.对下面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愤恨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B.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3.选出加黑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A.函梁君臣之首B.仓皇东出C.一夫夜呼D.负而前驱4.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④与其所以失之者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D.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A.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哪能是由人支配的事呢?B.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即使说是由于天事,也不能不与人有关吧?C.兴盛而后又衰败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天命,其实不也是由于人事吗?D.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使用时间编制:华连主第一课时[自主探究]【参考答案】1、原:古—推究今---原则,原来;抑:古—或者,今—抑制;从事:古—泛指一般属官,投身到。。。。。。中;人事:古----人力,今---事理人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意气:古----气势,指骄傲之气今---意志、气概,志趣性格等。2、理:道理负:背负及:等到方:当;组:绳子;函:用匣子装着;迹:迹象;举:全;困:围困;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3、前:名词做状语;函:名词作动词;夜、东:名词作状语;兴、亡:动词的使动用法;成功:动词用作名词;忽微,智勇:形容词用作名词4、1】在;介词,到;介词,比;介词,被;2】代词,他;语气副词,一定;代词,那;疑问副词,难道;3】助词,取独;代词,他;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这;动词,到;4】所以:……的原因5】以:而6】其:祈使副词,相当于“应该”“一定”的意思。5、判断、被动、状语后置6、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第二课时[课堂检测]参考答案1.C(遗憾)2.D3.A(A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4.D5.D6.B(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本文标题:《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09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