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朝代时间行政建制经济海上贸易相关台湾相关其他夏商公元前2100-前1100年地属扬州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为七闽(古指今福建和浙南少数民族地区)地。先民“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掌握了海上航行技能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秦公元前221-前207年隶属秦朝闽中郡西汉公元前206-公元8年先后隶属闽越国和会稽郡西晋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迁,促进了本地区的进一步开发和繁荣东晋至南朝317-581年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后改隶东扬州社会相对安定,生产有较大发展海上交通悄然兴起520-527年天竺僧人拘那罗陀到南安九日山建造寺翻译梵文佛经,是迄今所知泉州最早海外交通记载隋589年改丰州为泉州。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以城北泉山而得名唐684年开始立州建置,名曰武荣州700年迁武荣州治于今鲤城区711年改荣州为泉州造船技术高超,所造海船抗风力强,航行平稳,适于远航718年划南安县东南部置晋江县742-820年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蚶江古渡,是古刺桐港之门户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欧阳詹,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才高学博,著述颇丰,其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8-10世纪中原汉人再次南迁。统治者实行招福蕃商政策,泉州成为“市井州人”的大都市在泉州设置管理海外交通贸易的“参军事”10世纪德化、永春、同安、安溪、惠安县等建立北宋1049-1054年经济更加繁荣,是全国丝织中心之一,与杭州并称一时之盛。所产绫罗绸缎和绢伞绢扇与青白瓷器、生铁、铜鼎、铁针、铜瓦以及糖、酒、茶叶、桂元干、桂林干、纸张等,都是出口外销商品。造船技术更加精良,已能造出远洋大海舶为方便中外船舶出入蚶江,进出刺桐港,于附近的石湖金钗山筑建了六胜塔为“海上航标”,古渡遂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唯一以石塔为航标之地1087年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蚶江渡、美山渡、文兴渡、东平渡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泉州正式设立管理海外交通贸易市舶司。宋代经常在南安丰州九日山延福寺举行迎送蕃舶的“祈风”典礼南宋1171年泉州知州事汪大猷在澎湖建造营房,派兵防守,政府正式改下澎湖与台湾朱熹赞誉:“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1228年泉州知州事真德秀改革泉州外贸弊政,恢复发展泉州海外交通贸易。元13世纪70年代-90年代蒲寿庚招福蕃商。发展泉州的海外交通贸易。设置澎湖巡检司,加强管理澎湖、台湾,隶属晋江县1281年泉州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1292年繁华的国际都市进口的商品主要是珠宝、香料和药物,出口商品则以泉州名产剌桐绸缎、瓷器、茶叶和铜铁器为主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到泉州1347年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泉州1357-1366年多次在泉州设行省义兵占领泉州,后西域人据泉叛乱,泉州陷入10年战乱,逐渐衰落明1405--1433年农桑和手工业发达,陶瓷产品均为上品,冶炼技术精湛,造船技术高超郑和第五次下西洋过泉州,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泉州又复设市舶司,并加设“来元驿”1472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对外贸易一蹶不振17世纪20年代郑芝龙开始发展安海海上私商贸易俞大猷(1503~1580)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何朝宗,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在泉州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清1655年“禁海”“迁海”使泉州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良田荒芜,闾里空虚,经济全面清朝政府面对郑成功的强大抗清力量,实行“禁海”1660年清政府下令“迁衰败海”1661-1662年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沿海居民入台屯垦1683年泉州沿海经济复苏,农粮物扩展,茶果栽培技术提高,土特产品仍然是外销的主要商品施琅率军统一台湾,又有一批泉州人随军入台,对开发建设台湾起重要作用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行政上隶属福建省厦台道,军事上隶属泉州海防官署管辖1716-1726年清政府担心流落海外的反清势力与外国势力联合威胁其统治,又实行南洋禁海1727-1784年逐渐解禁,后开放泉州的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开展泉台海上贸易1840年起手工业倒闭,大量破产,社会经济停滞不前海外通商贸易每况愈下;成批居民出国侨居国外谋生中华民国1911年11月辛亥革命,泉属各县推翻清朝统治1913-1916年泉州各县响应反袁运动1926年东路北伐军进入泉州1927年中共泉州特别支部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泉州解放1957年由于海峡两岸的对峙和紧张的军事形势,泉州港关闭1958年同安划归厦门1978-1983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泉州进入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的新时期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泉州港务管理局成立;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1985年省辖地级市泉州市正式成立199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泉州是四个重点城市之一2013年被文化部评为中国东亚文化之都重大事件详述: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史上首次出现“泉州”之名。唐代中期,对外通商贸易不断扩大,来泉的外国使臣、商人和传教士日益增多,出现了“船到城添外国人”“市井十洲人”的盛况。当时,泉州与广州、扬州、交州并称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商港。“泉绢”与青花瓷、铜铁品均远销海外,由于环城遍植刺桐树,逐以刺桐港闻名于世。宋元佑二年(1087年),宋朝政府在泉州设置福建市舶司“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推动刺桐港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到北宋后期,泉州的对外通商贸易已涉足31个国家和地区。南宋时期,海舶一直称雄于海上,成为南宋政府海上交通要地和重要的经济补给来源。据《诸蕃志》记载,泉州其时已与海外58个国家和地区有通商往来,“涨海声中万国商”,使刺桐港进入一个空前繁荣的时代。蚶江渡、美山渡、文兴渡、东平渡是刺桐港重要组成部分。为方便中外船舶出入蚶江,进出刺桐港,于附近的石湖金钗山筑建了六胜塔为“海上航标”,古渡遂成为世界航海史上唯一以石塔为航标之地。元代,政府仍袭用南宋之法,在泉州设市舶司。至元十八年(1281年)还特地作出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诸处贸易,止令输税,不再抽分”。使泉州港居于特殊重要的地位,泉州也在此时取得“东方第一大港”的美誉。据《岛夷志略》载,泉州与海外通商贸易已涉足近百个国家与地区。马可·波罗于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冬,奉命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波斯,途经泉州时在其《行记》中写道“刺桐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这里)一切生活必需品非常丰富。”马可波罗说其繁荣兴盛可与亚历山大港媲美!泉州的“剌桐缎”畅销于南洋、印度和欧洲。迪云(德化)制造的碗及瓷器既多且美。马可波罗还注意到泉州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世界三大宗教,均甚为流行。在民间所见的大都是“偶像教徒”,这大概是指佛教而言。这与泉州古称“泉南佛国”可谓不谋而合。在经过温敢(永春)、迪云(德化)时,他说永春“制糖甚多”,除供应本地居民外,还运往汉八里(北京)“以充上供”、可见在那时,永春的制糖业是相当发达的,在德化,马可波罗注意到那里流行的方言,只有当地人才能理解,虽然写成文字就可看懂,但在外人看来则充满了神秘感。50年后,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来泉,他在游记中写道:“余见(泉州)港中有大船百余,小船则不可胜数矣!”其时,泉州不仅是昌盛的通商巨埠,而且是一座繁华的国际都市,居住泉州城的居民,除中国人外,来自外国的商人、传教士、僧侣、游历家、王子、贵族和使节等达数万人。元末至正十七年(1357年),义兵万户赛甫丁和阿迷里丁占据泉州,酿起兵乱,持续五年未息。至正二十二年,西域人那兀又据泉叛乱,到至正二十六年才平息,前后达十年之久,泉州社会因此受到极大破坏,经济开始衰败。明朝永乐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促进了朝贡贸易的发展。泉州又复设市舶司,并加设“来元驿”。此时,泉州农桑和手工业发达,盛产棉布和葛布,织染业称著一时。陶瓷产品均为上品,冶炼技术精湛,造船技术高超,所产的糖、盐、茶叶、桂元等都是海外贸易的得利商品。但由于官营的朝贡贸易须大量赏赐丝绸、铜币等,得不偿失,至成化六年(1470年)“四夷朝贡人数日增,岁造衣币赏赉不敷”,朝贡贸易维持不下去。成化八年福建市舶司由泉州迁置福州。从此,泉州对外贸易一蹶不振。清初,清朝政府面对郑成功的强大抗清力量,先实行“禁海”,以后又下令“迁界”,强迫海边居民分别内迁30--35里,致使泉州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良田荒芜,闾里空虚,经济全面衰败。1662年,郑成功东复台,大批流离失所的沿海居民入台屯垦;施琅平台时,又有一批泉州人随军入台。据统计,郑氏政权在台湾存在的23年间,泉州沿海移居入台达20万人以上,对开发建设台湾起着重要作用。至18世纪以后,当欧洲殖民主义称霸海上,中国被打开门户的时候,泉州对外贸易港口的地位被厦门取代,泉州港昔日的辉煌已成为过去,沦为地区性的小港。辛亥革命期间,泉州一批追求民主的文化人和爱国人士,先后参加同盟会进行革命活动。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武昌起义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推翻清朝封建统治。11月,清朝泉州知府逃走,晋江知县投降,交接政权,泉州宣告光复。1949年8月31日,人民解放军29军87师同泉州团队在泉州城内胜利会师。9月1日,泉州城正式宣告解放。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泉州在原有基础上重建港口。1980年,泉州港务管理局成立;1983年1月1日,泉州港正式恢复对外籍船舶开放,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24个对外开放港口之一。经过泉州港人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泉州港终于重新成为亿吨大港。闽商精神:“少年不打拼,老来无名声”、“输人不输阵,输阵歹看面”。
本文标题:泉州历史整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37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