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灾难心理学孟姗防灾科技学院办公室:主楼东侧107室邮箱:ms602@cidp.edu.cn前言人体一、人体基本结构1、细胞2、基本组织3、器官、系统4、机能调节1、细胞2、基本组织(1)上皮组织大部分起保护作用部分具有分泌、吸收和排泄的功能。(2)结缔组织间质、细胞、脂肪组织、肌腱、韧带等(3)肌肉组织(4)神经组织3、器官、系统4、机能调节包括:神经调节(最主要)和体液调节。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二、各种系统1、运动系统2、神经系统(重点)3、感觉器官4、血液5、循环系统6、呼吸系统7、消化系统8、营养、代谢和体温调节9、泌尿系统10、内分泌系统(重点)11、生殖系统三、神经系统四、内分泌系统主要包括脑垂体、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胰岛、肾上腺与性腺等。激素的作用:1、通过调节三大营养物质及水盐代谢的作用,维持代谢平衡。2、促进形态发生和形成,确保机体各器官与组织的正常发育、成熟及生长,并影响衰老。3、调节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系统的活动,影响学习、记忆与行为。4、促进生殖器官与生殖细胞的发育、成熟、怀孕及泌乳等功能。5、在体内外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时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使机体适应新的情况。五、心理学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1、认知:人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的心理活动。2、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而产生的主观体验的心理活动。3、意志:人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在一定的动机的激励下,自觉确定目标,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并力求实现目标的心理活动。4、需要:是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是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需的客观条件的反映。5、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6、能力:是顺利、有效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7、气质: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总和,即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和稳定性方面的人格特征。8、性格:是表现在对事物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上的人格特征。第一章灾难心理学概述第一节灾难心理学的概念一、灾害、灾难与人的心理1.灾害与灾难灾害:自然发生或人为产生的,对人类和人类社会具有危害性后果的事件。灾害与灾难的区别灾害不表示程度,通常有一定的规模。灾难的程度比灾害严重,涉及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家庭、社会结构的严重变形。灾害可以扩张发展,继而演变成灾难。印度洋海啸、汶川地震2005年英国地铁爆炸案挪威(布雷维克)暴力事件等等2.灾难的特征(1)突发性(2)异常性(3)破坏性(4)不可抗拒性(5)公共性(6)恐怖些第二节灾难心理学的学科特点一、灾难心理学的定义(1)灾难心理:是指灾难对人的心理上产生一系列影响带来的心理反应。(2)灾难心理学:是研究灾难中和灾难后人们的心理与行为的特点及其规律,并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灾难心理救助的学科。二、灾难心理学与相关学科1、与灾害学2、与社会心理学3、与临床心理学4、与组织行为学5、与其他学科三、灾难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个体层面2、群体层面3、组织层面4、社会层面四、灾难心理学的研究范围(1)灾后心身应激反应(2)灾后心理评估(3)灾难心理危机干预(4)灾难危机教育(5)灾难心理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五、灾难心理学的任务1、理论任务(1)从社会现实生活出发,采用科学的方法,客观、准确地描述和概况各种灾难心理现象。(2)形成科学的概念、理论体系、研究工具、手段、方法,用来分析各种灾难心理和行为,并能够解释其原因。(3)揭示在灾难的不同时间序列中,不同群体中的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并预测这些灾难心理和行为的发展变化。(4)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调节和控制灾难后心理发展变化的速度、方向,使之符合社会现实生活的需要,并尽可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实践任务二、国外灾难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灾难心理学的起源(2006)2、危机干预的产生与发展60年代美国“希望线”(世界上第一条心理热线)60年代末70年代初越战影响,创伤性心理研究飞速发展1974年提出“心理干预”概念1980年PTSD作为一种疾病纳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手册DISM20世纪80年代心理危机干预已经成为个体康复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3、灾害心理援助的产生2001年美国“9.11”,尽可能减少幸存者的心理创伤、防止转化为更严重的长期精神疾病2004年印尼海啸中国救援医疗队首次融入了心理治疗2006年美国出版《国际灾难心理学手册》是灾难心理学产生的最重要标志三、国内灾难心理学的研究现状1、唐山大地震的灾难救助(1976没有)2、20世纪80年代的心理救援1994年新疆克拉玛依大火后第一次正式开展心理干预工作3、21世纪初期的心理危机干预4、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大规模心理援助四、国际灾难心理学的发展趋势1、国际减灾行动的发展沿革(1)1990年开始,“国际减灾十年”的行动纲领(2)《2005-2015年兵库行动框架:加强国家和社区的抗灾能力》(简称《兵库框架》)(3)汶川大地震—思考、启发和未来应对战略2、灾难心理援助的发展趋势(1)注重身、心、灵的和谐统一(2)心理援助要倡导积极主义心理学(3)既关注灾后的物质重建,也关注灾后的心理重建(4)面向未来、面向可持续发展第二章灾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节灾难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一、灾难心理学的研究范式1、社会心理版图(空间)2、社会心理学演进过程(时间)3、心理行为的发展机制二、灾难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1、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2、人工调查研究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3、独立研究与系统研究相结合4、静态研究与过程研究相结合三、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界定主题3、形成假设4、确定方法5、抽样调查6、分析结果7、形成结论第二节研究方法1、观察法数据比较客观、全面、准确,但是观察结果的质量依赖于观察者的能力和其他心理特征,而且主试的观察活动可能会影响被试的正常行为,并且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2、访谈法对于不适宜进行书面问卷的特殊人群很重要。但是成本高、调查对象有限,而且研究者的倾向性会影响受访者。3、个案研究法4、团体焦点访谈方法5、关键行为事件访谈6、问卷调查法7、心理测量方法8、实验法9、其他研究方法作业《关于*****(问题、现象等)的研究》提纲要求:1、根据“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进行。2、使用A4或横格稿纸,手写。3、上交时间:9月28日第三章灾难心理学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灾难心理学研究的系统观一、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1、还原论的思想2、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3、社会物理学理论二、灾难心理研究的系统观1、环境因素2、社会因素3、认知因素4、生理因素(1)信息加工过程(1)生理技能(2)应激反应过程(2)情绪特征(3)记忆重现过程(3)抑郁症状第二节风险认知理论一、风险认知及其多层次特异性二、风险沟通的内容与渠道三、民众与领导者的行为决策第三节应激基本概念一、应激的概念1、心理应激:个体在觉察(认知评价)到威胁或挑战,必须做出适应或应对时的心身紧张状态。•应激是引起机体发生应激反应的刺激物(应激源)•是机体对有害刺激的反应(应激反应)•是应激源和应激反应的中间变量(如个人认知评价、应对等)•是以认知因素为核心的一种多因素作用过程。2、应激是一个过程:应激源应激反应个体二、应激源1、应激源是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具体包括那些能够引起机体稳态失调,并唤起适应和应对反应的环境事件或情境。2、人类应激源分类(1)重大应激生活事件(2)日常生活中的困扰(3)环境应激源家庭环境因素工作环境因素三、应激反应1、应激反应:是机体受到对其构成威胁的任何刺激(应激源)而发生的多种激素参与的全身反应。短暂且轻度的应激反应是有益于机体健康的,可以引起轻微的心身兴奋效果,有助于机体参与到创造性的活动中去。绝对没有应激,人们就会产生一种无聊厌倦感。经常性的、长时间的处于一种高水平的应激反应状态时,会出现身心健康状况的受损。2、应激的生理反应(1)短时应激(2)应激源持续作用3、应激的心理反应(1)情绪反应A、焦虑:是人预期到将要发生危险或不良后果的事物时,所表现出的紧张、恐惧和担心等情绪状态。适度的焦虑可提高人的警觉水平,伴随焦虑产生的交感神经系统激活,可提高人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对能力,是一种保护性反应。过度或不适当,就是有害的心理反应。B、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有特定危险的、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威胁时的情绪状态。伴有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无信心和能力战胜危险,只有回避或逃跑,过度或持久的恐惧会对人产生严重不利影响。C、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伴有失眠、食欲减退、性欲降低等。D、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由于目标受到阻碍,自尊心受到打击,为排除阻碍或恢复自尊,常可激起愤怒。多伴有攻击性行为。4、行为反应(1)针对自身的行为反应远离应激源、改变自身条件、自己的行为方式或生活习惯等。逃避是最常见的表现(2)针对应激源的行为反应争吵是家庭成员间经常出现的行为应激反应5、认知反应注意力集中、清晰思维及正确回忆等认知功能会降低认知能力下降会促使个体产生动机冲突,并使挫折增多,激发不良情绪自我评价降低或丧失。6、心理防御反应(1)否认(2)潜抑(3)反向形成(4)退行(5)投射(6)认同(7)隔离(8)转移(9)转换(10)抵消(11)合理化(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12)补偿(13)理智化(14)幽默(14)升华应激源应激反应个体1、刺激物或心理社会性事件对当事者的意义2、个体处理事件和它所造成的心理应激源的应对能力3、环境因素4、个体的心身组成特点四、应激的中介因素与致病意义(应激中介)应激的中介机制是指:机体将传入的信息转变为输出信息的内在加工过程,是应激源至应激反应的中间过程。应激源应激反应个体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质、文化背景(应激中介)(一)认知评价与应激1、认知评价是指个体从自己的角度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作出估计。对事件的认知评价直接影响个体的应对活动和身心反应,因而是生活事件能否造成个体应激反应的关键中间因素之一。2、应激认知交互作用模式(1)初级评价:是否有麻烦了?-挑战-威胁-损失性评价(2)次级评价:能做什么?-自我效能和控制(3)重新评价:反馈性检查初级与次级评价-合理化-改变事件意义-降低事件重要性-需求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应激因人因事因时而异“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它。”-Selye(二)应对方式1、应对又称为应对策略,是个体解决生活事件和减轻事件对自身影响的各种策略。2、包括:对生活事件的面对、回避、问题解决等认知评价中的自责、幻想、淡化等社会支持中的求助、倾诉、隔离等身心反应中的放松、烟酒、服药等1、社会支持是指在社会生存环境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援助。社会支持的程度与个体的个性特征有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与应激的心身反应呈负相关。(三)社会支持(四)人格特征人格特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应对活动的倾向性即应对风格。人格特征直接影响主观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水平。人与人之间的支持是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格特征间接影响客观社会支持的形成。(五)文化背景文化与健康的影响是相互的,多层面的,它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生活态度、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等,也影响个体的应激作用过程,包括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的能力,从而对健康发挥着广泛的影响。第四节、灾后常见的心身应激反应一、急性应激障碍(ASD)1、定义指的是由剧烈的、异乎寻常的精神刺激、生活事件或持续困境等因素引发的精神障碍。在短时间(常在1小时之内)内发生,表现有强烈恐惧体验的精神运动性兴奋,行为有一定的盲目性,或者为精神运动抑制,甚至木
本文标题:灾难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69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