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2014年药学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驻店药师和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
2014年药学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驻店药师和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二、口服给药定位控制是要系统及其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第一节概述口服定位释药系统是指利用物理化学原理,以及胃肠道局部pH、胃肠道酶、制剂在胃肠道的转运机制等生理学特性,使药物在胃肠道特定部位释放的给药系统。P24•口服给药定位释药系统根据其在胃肠道释药的位置不同分为:①胃定位释药系统;②小肠定位释药系统;③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中国药典将后二者定义为迟释制剂,其中小肠定位释药系统比较常见,如肠溶衣片剂与肠溶衣胶囊,通常是为了避免药物在胃内灭活或对胃黏膜的刺激性,减轻胃部的不适而延迟到小肠内释放的制剂,其制备技术也比较成熟。P24•将口服药物设计成口服定位释药系统的目的有:①改善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改善因受胃肠道运动的影响而造成的药物吸收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低的现象;②避免某些药物在胃肠生理环境下的灭活,尤其是某些在胃肠道有特定吸收位置的药物,或者是一些大分子量生物制品药物,如蛋白质与多肽,制成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使其有可能成为口服吸收药物;③提高胃肠道局部疾病的治疗效果,例如药物在胃肠道局部炎症或溃疡部位的定位释放,可以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用量以及降低全身吸收的毒副作用。P24•第二节口服给药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的分类按照定位原理,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可分为如下几类:①胃内生物粘附型给药系统(intragastricbiaoadhesivedrugdeliverysystem);②胃内漂浮型给药系统(intragastricflotingdrugdeliverysystem);③胃内膨胀型滞留系统(intragastricswellingandexpandingdrugdeliverysystem)等。P25•二、胃部定位控制释药系统•1.胃内粘附型--应该注意的是:对胃黏膜有刺激作用的药物不宜制成胃内粘附型滞留制剂;由于胃液流量、pH、黏度、电解质成分易变、以及胃黏膜较厚且处于不断更新之中,该系统给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2.胃内漂浮型--制剂通常由药物、一种或多种亲水凝胶滞留材料辅以其他材料制成,可以胶囊、片剂或其他形式存在,口服后亲水胶体遇胃液产生水化作用,外层凝胶膨胀,在制剂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凝胶屏障•3.胃内膨胀型--胃内膨胀型释药系统是一种在胃内体积迅速膨胀,以至于无法通过幽门,滞留于胃中的释药系统。膨胀剂的选择是此给药系统设计的关键P26-27•三、胃内漂浮型制剂的制备与质量评价•(一)胃内漂浮型制剂的制备•(二)胃内漂浮型制剂的质量评价•1.体外漂浮性能测定•2.体外膨胀性能测定•3.体外释放度的测定•4.体内漂浮性能试验•5.药物动力学参数测定P29•第三节口服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结肠定位释药系统的特点在于:①可将治疗结肠疾病的药物靶向输送至结肠病灶处.不仅降低了常规的口服或直肠给药的毒副作用,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增强疗效,减少给药剂量,提高患者的顺应性;②结肠定位给药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上端被胃肠道酶所降解,提•高多肽、蛋白、疫苗类药物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③结肠定位给药属于迟释制剂,可用于时辰发作性疾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缓解和治疗。P31•二、口服结肠释药制剂的设计原理(一)利用时滞效应设计的OCDDS(二)利用胃肠道pH差异而设计的OCDDS消化道内从上到下pH依次升高,胃的pH为0.9~1.5,小肠为6.0~6.8,在结肠为6.5~7.5。(三)综合时滞效应及胃肠的pH差异设计的OCDDS(四)利用结肠特殊酶系设计自调式OCDDS(五)利用结肠压力设计的OCDDS(六)利用结肠的特异细胞株设计自调式的OCDDSP32课程3物流管理基本知识(十)•第一节物流运营管理概念P39•运营管理的对象有两个:一是运营过程,二是运营系统。•二、物流运营管理的概念•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模式:•1、制造企业采购供应配送中心运营模式•2、制造企业分销配送中心运营模式•3、批发商配送中心运营模式•4、第三方物流配送的运营模式•第二节P43•进货管理的概念•1、进货管理的含义•2、进货管理的类别•3、进货管理的目的与特点•4、进货管理的原则:一、协作原则。二、采购合同和进货单原则。三、时间原则。•进货管理的内容P45-46•1、拟订进货作业计划•2、货物编码配送中心在进货后,货物本身大部分都已有了货物代码及条形码,但配送中心为了便于物流管理及存货控制,配合自身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通常需要给入库货物编制统一的货物代码及物流条形码,以便仓库管理系统的运作,并掌握货物的动向。•货物编码结构应尽量简单,长度尽量短,一方面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机器存储空间,减少代码处理中的差错,提高信息处理效率。•3、货物分类•4、货物验收•5、物流入库信息处理•配送中心的送货管理--(三)送货管理的内容•1、基本送货区域的划分。2、车辆配载及安排。•3、配送路线的选择。4、装车及送货•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P52•一)配送中心组织结构设计原则•1、结构合理原则•2、客户优先利于沟通原则•3、责权明确整体最优原则•二)配送中心的组织结构类型•1.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2.产品型组织结构•3.区域型组织结构•绩效管理的基本原则P57•(1)将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有机结合的原则。•(2)将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有机结合的原则。•(3)将个体绩效与组织绩效有机结合的原则。课程5药品储存养护工作的概括•P104抽样数量•可按照以下推荐方法进行抽样。•P105销后退回药品•P106药品保管五距•P107药品养护•P113药品出库复核•要求课程6.儿童用药误区分析•儿童用药品种相较于成人略显单一,然而其用药难度却不逊于成人,主要原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儿童方面问题。儿童处于快速生长发育周期,新陈代谢旺盛,具有独特的生理特点和生化功能,且各系统和脏器发育不成熟、不完善,不同年龄段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反应性差异较大。其二,药物方面问题。大多数药物上市前缺乏儿童临床研究证据,而单纯以体重和年龄将成人药物临床试验结果折算成儿童剂量使用,可能导致无法预知的药物不良反应。其三,使用方面问题。儿童药物使用尚缺乏完整的安全标准、规范的用药指南,以及清晰的合理用药评价概念及后效评价标准和方法。P115第一节儿童合理用药概述P116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2)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3)选用的品种及制定的给药方案是否对儿童生长发育可能产生重大影响或严重危害。二、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基础1.儿童生理特点与药代动力学(1)吸收(2)分布(3)转化(4)排泄2.儿童生理特点与临床药效学P118•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P119•1.抗菌药物选择•(1)抗菌药物品种品规选择•(2)抗菌药物应用剂量选择:儿童用药剂量需结合儿童各年龄阶段的生理特点、病情轻重程度、感染部位、药物理化性质、生物利用度等多个方面综合予以考虑,并按抗菌药物儿童治疗剂量范围给药,而不能简单参照说明书给药。•(3)抗菌药物给药途径选择•(4)抗菌药物临床疗程选择•第二节儿童感染性疾病合理用药分论•一、呼吸系统感染P121•呼吸系统是“气体交换站”,儿童呼吸系统以环状软骨下缘为界,划分为上、下呼吸道。上呼吸道包括鼻、鼻窦、咽、咽鼓管、会厌及喉;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和肺泡。因此,儿童时期呼吸系统感染可以分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和急性下呼吸道感染。•2.肺炎•肺炎是典型的下呼吸道疾病,属于儿童时期呼吸系统的常见病。按病理学,可以分为实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炎和混合性肺炎。按病原学,可分为非感染性肺炎和感染性肺炎,其中感染性肺炎又可细分为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pneumonia,CAP)和院内感染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pneumonia,HAP),其病原主要包括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和其他,治疗前应采集痰液或下呼吸道分泌物做图片染色及培养,症状严重者送检血培养。•第三节儿童用药误区•儿科用药选择主要应基于三方面因素综合加以判断、做出选择。(1)患儿本身情况,•包括年(月、日)龄、身高、体重、体表面积、内脏功能、组织器官成熟等方面。(2)病情状况,涵盖病原种类、疾病分型、病情轻重、病程长短、有无并发症和基础疾病等若干因素。(3)药物自身特征,诸如药物的性状、药理毒理、药代动力学、适应证、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注意事项等。•(1)药物选择时忽略儿童特点•新生儿期,对胃酸不稳定的药物如氨苄西林吸收会增加,而对弱酸性药物如利福平的吸收会减少,应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和主要经肝代谢的氯霉素等耳毒性、肾毒性、肝毒性明显,并可能影响造血系统的药物,不适宜使用;大环内酯类部分药物目前尚无临床新生儿安全性资料;磺胺类和呋喃类抗菌药物可导致新生儿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应避免使用。•(2)药物选择与感染病原不符•新生儿期的主要感染包括——皮肤软组织感染(毛囊炎、脐炎、头皮脓肿等),血流感染(败血症、破伤风毒素至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脓肿、急性细菌性脑膜炎、硬膜下积脓等),下呼吸道感染(气管-支气管炎、细支气管炎、肺炎等)•儿童时期的感染主要包括——眼及眼周围(如化脓性结膜炎、角膜炎、眼眶蜂窝组织炎等),耳鼻喉感染(如中耳炎、扁桃体脓肿、鼻窦炎等),消化道感染(胃炎、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腹腔感染(胆囊炎、细菌性腹膜炎、胰腺炎等),心血管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念珠菌性心包炎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下呼吸道、骨关节、泌尿道感染•儿童时期的感染主要包括——眼及眼周围(如化脓性结膜炎、角膜炎、眼眶蜂窝组织炎等),耳鼻喉感染(如中耳炎、扁桃体脓肿、鼻窦炎等),消化道感染(胃炎、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腹腔感染(胆囊炎、细菌性腹膜炎、胰腺炎等),心血管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念珠菌性心包炎等),以及中枢神经系统、下呼吸道、骨关节、泌尿道感染•真菌菌落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P132•(一)酵母型菌落(yeasttypecolony):酵母型菌落柔软,光滑,湿润,似奶酪样。在光镜下可见单细胞性的芽生孢子,无菌丝。•(二)类酵母型菌落(yeastlikecolony):类酵母型菌落外观与酵母型菌落一样,但有假菌丝。•(三)丝状型菌落(flamentoustypecolony):丝状型菌落呈绒毛状、海绵状、粉末状等,在光镜下可见有或无隔,分枝或不分枝,有色或无色的各种类型的菌丝。•P134•PAS染色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最常用的真菌特殊染色法。以亮绿或苏木素复染,真菌着红色,组织中细胞核着绿色或蓝色。•2.真菌感染血清学诊断P136•(1)检测循环抗原•(2)检测循环抗体•(3)外抗原试验•(4)皮肤试验•念珠菌病的治疗P140—•(4)深部念珠菌:两性霉素B虽然副作用较大,但仍为治疗深部念珠菌病,特别是播散性念珠菌病最有效的药物,尤适用于唑类药物耐药者。•对肾念珠菌病治疗有三种基本方法,肾盂局部灌注抗真菌药物、口服或静脉滴注抗真菌药物和外科除去或切除阻塞物,可联合应用。•3.隐球菌病的治疗P142•(1)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为CNS和播散性隐球菌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对于CNS隐球菌病的抗真菌治疗,目前提倡分急性期治疗,巩固期治疗和维持治疗三个阶段。•氟康唑是维持隐球菌性脑膜炎预防复发最有效的药物。P183P187P188
本文标题:2014年药学初级专业技术人员驻店药师和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员继续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28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