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李宝岩一、经络学说经络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针灸的关系最为密切。主要以腧穴的临床应用为依据,阐述人体各部之间的联系通路,即体表之间、内脏之间以及体表与内脏之间,由于经络系统的联系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学说的来源右肺经神经性皮炎右膀胱经神经性皮炎左肝经扁平苔癣右小肠经湿疹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都是用于治病的,从疾病症候的表现又可反映气血运行的异常现象。把病痛出现的部位直接与“脉”联系起来,就构成了上下内外相通的病理概念。所以,在《脉书》(1984年,出土)中每一经脉或络脉,于循行路线之后都有相关病候的记载。经络基本概念的产生,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系统的记载。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由篆书所著,证明秦汉以前就对经脉有所认识。成书年代:约在《黄帝内经》成书以前。主要内容:十一经脉的循行分布、病候表现及灸法治疗。评价:现存最早的经脉学文献反映了对经络系统认识的早期面貌堪称经络学最早专著《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经脉:是附着于筋膜组织,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功能的带状结构。络脉:是小血管,借助神经、血管、淋巴管调整人体功能的网状结构。※筋膜组织和小血管是经络的组织结构;※神经、血管、淋巴管是经络的作用途径;※调整人体功能是经络的效应表现。经络的实质:概念:经络是经脉及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径路和通道。络经※经脉:“经”者,“径”也。纵行、体内、粗大是经络中之主干络脉:络即网络横向、表浅、细小“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浮而常见者为浮络”(《灵枢·脉度》)经脉和络脉的主要区别:经脉络脉总结走向直行纵横交错经直络横分布深浅经深络浅粗细粗细经粗络细多少少多经少络多联系部位联系脏腑联系体表脏腑体表★经络系统:《灵枢·海论》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节。”是由经脉和络脉互相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即经络之气,概指经络运行之气及其功能活动。※★经气:★经络学说:阐述……理论体系。经络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循行分布与脏腑相互关系二、经络系统的构成(1)经络作为运行气血的通道,是以十二经脉为主,其“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将人体内外连贯起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经络内外脏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三百六十五络十二皮部十二经筋经络系统手太阴肺经手三阴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脾之大络十四经脉之络足太阴脾经足三阴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手阳明大肠经手三阳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阳明胃经足三阳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络脉孙络浮络络脉经脉※(2)经络系统的形成过程经络从简单的概念逐步形成系统的理论,很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经络的命名,脏腑属络及其与天地相应等各部分。据古代文献的记载,经络理论的形成过程,先是见于《脉书》较为简单的人体四肢与头身间的联系,其后才是见于《内经》的成为系统全面的人体各部与脏腑之间的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相应关系。阴脏五行腑阳阴经手三阴太阴肺金大肠阳明手三阳阳经少阴心火小肠太阳厥阴心包相火三焦少阳足三阴太阴脾土胃阳明足三阳少阴肾水膀胱太阳厥阴肝木胆少阳⑴含义:系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又称为“十二正经”,为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的总称。1、十二经脉的分布概况《内经》中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1、十二经脉(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古人根据阴阳消长所衍化的三阴三阳,结合经脉循行于上肢和下肢的特点,以及与脏腑相属络的关系而确定。(1)十二经脉的名称公式:手(足)+阴(阳)+脏(腑)=手足阴阳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肺心心包脾肾肝大肠小肠三焦胃膀胱胆手足所谓两阳合明,故曰阳明;两阴交尽,故曰厥阴。++脏腑命名原则:以膈分手足;以阴阳分经脉所属脏腑。(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阴阳(脏腑)手足分布部位四肢躯干头面阴(六脏)手三阴上肢的内侧胸腹、胁肋无(肝、心经除外)足三阴下肢的内侧阳(六腑)手三阳上肢的外侧胸腹、胁肋、肩背头面足三阳下肢的外侧总规律:足厥阴肝经除六阳脉外,★足厥阴肝经也上行头面到达巅顶在百会与督脉相交会。★手少阴心经循行上夹咽,系目系。1.四肢的分布2.躯干的分布3.头面的分布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下肢上肢足三阳手三阳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胸部肩部背部1.四肢的分布2.躯干的分布3.头面的分布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下肢上肢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足三阳手三阳胸部肩部背部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外内前后1.四肢的分布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四肢部内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四肢部外侧体位:立正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在前,小指在后上下肢内外侧均分前、中、后三个区线。上肢内侧手三阴经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上肢部内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上肢部外侧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外内前后手三阳经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下肢内侧※足三阴经太阴(前)厥阴(中)少阴(后)下肢部内侧阳明(前)少阳(中)太阳(后)下肢部外侧太阴阳明厥阴少阳少阴太阳外内前后足三阳经手太阴肺经:上胸外侧(中旁6寸)手三阴手厥阴心包经:乳旁(天池中旁5寸)手少阴心经:腋下2.躯干的分布阳明大肠经:肩前手三阳少阳三焦经:肩上太阳小肠经:肩后足少阴肾经:腹旁0.5寸,胸旁2寸足三阴足太阴脾经:腹旁4寸,胸旁6寸足厥阴肝经:腹外(急脉2.5寸,章门11肋端,期门4寸)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足三阳足少阳胆经:躯干侧部足阳明胃经:距腹正中2寸,胸部正中4寸阳明大肠经:颈前,下齿,鼻旁手少阳三焦经:项侧,耳后,眉稍太阳小肠经:颈项,耳前,头颞,目下3.头面的分布“头为诸阳之会”阳明胃经:鼻旁,目下,面周,项前足少阳胆经:外眦,头颞,耳后,项侧太阳膀胱经:内眦,头顶,枕后,项后头面部分布规律阳明经--面部、额部太阳经--额、头项、头后部少阳经--头侧部(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六阴经)属脏络腑属(六阳经)手太阴肺经…………肺大肠…………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心包三焦…………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心小肠…………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脾胃……………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肝胆……………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肾膀胱…………足太阳膀胱经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阳,相表里的经脉生理上密切相关,病变时互相影响。(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还循胃口喉咙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入下齿中,挟口、鼻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起于鼻,入上齿,环口挟唇,循喉咙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流注心中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上肺挟咽,系目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抵胃循咽,至目内外眦,入耳中,抵鼻经脉名称属络的脏腑联络的器官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入络脑起于目内眦,至耳上角,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上贯肝入肺中,络心循喉咙,挟舌本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手少阳三焦经属三焦,络心包系耳后,出耳上角,入耳中,至目锐眦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起于目锐眦,下耳后,入耳中,出耳前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挟胃,注肺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藏(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足三阴经足三阳经手三阳经手三阴经“阴升阳降”1.循行走向规律2.交接规律:互为表里的阴阳经在手、足末端相交接。同名的阳经在头面交接。互相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手太阴肺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胸中心中目内眦(睛明)足小趾端(至阴)鼻旁(迎香)手阳明大肠经手食指端(商阳)手小指端(少泽)手无名指端(关冲)目外眦(瞳子髎)足大趾外端(大敦)肺内足大趾内端(隐白)“手足相接,阴阳相贯,如环无端”(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肾经胃经肺经小肠经膀胱经心经脾经肝经胆经三焦经心包经大肠经中焦“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乡”十二经脉的主要特点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有阴阳表里属络的配合关系;经脉与脏腑直接联系;有比较完整的病候记载;有五行属性;均有本经自己的腧穴。十二经别1.概念:十二经别是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六合”2.十二经别分布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称“六合”。3.十二经别功能加强了经脉所属络的脏腑在体腔深部的联系;加强四肢与脏腑、头面的联系;尤其是阴经与头部发生了联系,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十五络脉2.十五络脉的循行分布规律:①十二经脉的别络:均从本经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络穴分出,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阴经别络走向阳经,阳经别络走向阴经”手阳明大肠经络穴——偏历②任脉的别络:鸠尾分出,散布于腹部。(身之前)③督脉的别络:长强分出,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阳经,背腰部。(身之后)④脾之大络:大包分出,散布于胸胁。(身之侧)⑤络脉孙络浮络全身全身十二经别络:(1)加强表里两经的联系(2)沟通表里两经的经气(3)补充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3、络脉的功能任脉、督脉的别络,脾之大络:沟通腹、背和全身经气十二络脉、十二经别的区别分布走向作用主病十二络脉肘膝关节以下络穴分出走向互为表里的经脉沟通表里两经在体表(浅表部)的联系皆有主病十二经别肘膝关节附近分出阳经经别合于本经;阴经经别合于相表里的阳经沟通表里两经在体腔深部的联系无主病十二经筋1.概念:是十二经脉之气输布于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肉系统。十二经筋刚(阳)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的经筋为主“行于体表,不入内脏”柔(阴)筋:分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的经筋为主2.分布特点:起始于:四肢末端走向:躯干、头面结聚于:关节、骨骼部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沿臑内循本经上行结于贲(胸)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沿臑外循本经上行结于角(头)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外侧循本经上行结于(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沿股内侧循本经上行结于阴器(腹)经筋名称起于循行、结于手三阴经筋手指循臑内上行,结于贲(胸)手三阳经筋循臑外上行,结于角(头)足三阳经筋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面)足三阴经筋循股内上行,结于阴器(腹)页3.作用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素问·痿论》:“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部分经筋入体腔,起到固定内脏的作用)十二经筋均有所主病候(“经筋病”)经筋名称病候手太阴经筋其成息贲(即胁下积块)者,胁急,吐血。手阳明经筋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足阳明经筋胫转筋,脚跳坚;有寒则急,有热筋弛纵。足太阴经筋阴器扭痛,上引脐及两胁;膺中,脊内痛。手少阴经筋内急,心承伏梁(即心下积块),肘网。手太阳经筋肩胛至颈项痛,头晕,颈筋急颈部结节。足太阳经筋足跟肿,腘挛,脊反折,肩不举,缺盆扭痛足少阴经筋痫(癫痫),手足抽搐,痉(强直),不能仰手厥阴经筋胸痛,息贲。手少阳经筋舌卷。足少阳经筋膺乳胁部筋急,左头角受伤不用。足厥阴经筋阴器不用(阳痿),寒则阴缩入,热则纵不收经筋病三大主症:①疼痛②功能障碍③
本文标题:第一节 经络的组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000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