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地方制度、选官与监察制度
地方制度、选官与监察制度般阳中学高三历史组中央地方君权相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中国古代地方制度•西周到春秋时期:分封制•秦朝:郡县制•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度•唐朝中后期到五代时期:藩镇(节度使)•宋代:解决地方问题的三大政策(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基本解决地方割据问题。但消极后果严重。皇帝中央机构三公九卿郡郡守、郡丞、郡尉县乡里县令、县丞、县尉三老、啬夫、游徼里典一、秦朝地方制度:郡县制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息,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消除这一担心,而采取的举措是:A、制定律例B、推行郡县制C、强化中央机构D、统一文字二、西汉初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问题:刘邦建汉后,为巩固皇权,稳定天下,在“汉承秦制”的基础上又实行了什么措施?结果如何?刘邦大封同姓王,以为依仗刘氏“天下一家”的格局,就能巩固皇权,稳定天下。结果造成诸侯权重,他死后不过18年,诸侯王就发动了叛乱。考考你!刘邦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表现在A.中央机构设置上B.地方制度上C.皇帝权力上D.根本目的上——郡国并行制汉高祖汉景帝汉武帝郡国并行制??汉景帝七国之乱汉武帝刘彻汉武帝的加强中央集权措施B、设置刺史A、建立中朝→削弱相权→监察地方C、实行推恩令(后酎金夺爵)→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史海拾贝D、作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权利的过分集中也带来了弊端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亡教训,封王拱卫中央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限制诸侯国的权力B.分割王国封地C.剥夺诸侯王的封国D.加强中央集权三、唐朝藩镇割据导致五代十国局面的形成1、唐朝设藩镇(节度使)2、“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局面出现3、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形成藩镇与节度使:玄宗因对外开拓,在边境驻以重兵,设立十大兵镇,以节度使为最高军事长官。节度使领若干州,权力很大。安禄山本是混血胡人,貌似忠诚,生性狡诈;由于得到玄宗和杨贵妃的欢心,身兼范阳、河东、平卢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见唐室政治腐败,武备废弛,便于公元755年,以讨杨国忠为名,自范阳率兵南下,很快就攻占了洛阳,自称大燕皇帝。第二年,唐军在潼关溃败,安禄山便长驱直入长安,唐玄宗匆忙南逃。貌不惊人的安禄山“安史之乱”平定后,星罗棋布的藩镇思考:“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五代十国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的共同问题是什么?地方权力的膨胀会导致国家分裂!“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太祖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炭,其故何也?”赵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宰相赵普四、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1.杯酒释兵权2.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转运使(一)集中军权(二)集中政权-(三)集中财权—A、宰相—相权一分为三B、节度使---剥夺C、州郡长官A、三衙—禁军统领机构B、枢密院—负责军务C、“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部兵原则受通判监督文臣担任评价:1、利:结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中央集权2、弊:造成积贫积弱的“三冗”(官、兵、费)后患1、汉武帝时,中央决策机构是()A、中朝B、外朝C、内服D、外服2、汉朝时的刺史代表中央行使什么()A、行政权B、监察权C、军权D、财权3、为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北宋规定()A、中央向地方派遣刺史B、实行一省制C、在州郡之上设通判D、派文臣出任知州4、贾谊在《治安策》中建议到:“欲天下之治,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少其力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削减王国的封地B、夺去王侯的爵位C、推恩令D、继承西周分封制5、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影响()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③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④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①③6、下列不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A、建立中朝决策机构B、设置刺史C、平定七国之乱D、颁布推恩令7、下列关于宋朝的表述正确的是()A、三衙互不统属,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B、枢密院分割丞相的财权C、枢密院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D、“强枝弱干”、“守外虚内”的部兵原则(2008上海历史,A组6)“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战国、秦朝到汉初:军功授爵•汉武帝以后的两汉时期:察举征辟制•三国两晋南北朝:门阀士族制度•隋代到清朝:科举制军功爵制在战国时期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完成了统一、建立了中央集权制的秦朝还以军功作为选官的依据,是否适应时代的发展,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史记·商君列传》结论:以军功为升官加爵的标准,能够激励更多的英勇善战的将士为国效力,是适应战国时期社会需要的一种选官制度;但秦朝在完成统一后的和平时期仍沿用军功爵制选官,必将造成秦朝的暴政。商鞅两汉:察举与征辟察举制:各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称为察举。征辟制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称征辟。举荐制(察举制)形成的背景是什么?你怎样评价这种选官制度?举孝廉图汉武帝背景:到汉武帝时期,军功爵制不再适应和平年代的需要;评价: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官僚队伍的需要,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也容易形成小集团。九品中正制图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保证世族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东汉末,曹操当政,提倡“唯才是举”。献帝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采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推选各郡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九品),政府按等选用,谓之“九品官人法”,仍保持曹操用人“不计门第”的原则。曹芳时,司马懿当政,于各州设大中正,任用世族豪门担任,选取原则以“家世”为重。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九品中正制成为世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门阀制度的沿革自汉武帝以来崇尚儒术,官僚多以经术起家,至东汉时逐渐形成了累世公卿的状况。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使得世族地主能够凭借家世出身参与政权。西晋建立后,司马氏为取得世家大地生的支持,对他们继续实行放纵和笼络的政策,从而形成了典型的门阀政治。东晋政权是司马氏皇权和以王、庾、桓、谢诸大姓为代表的北方士族以及处于非主流地位的江南吴姓士族的联合专政,这种政治格局一直延续到东晋末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东晋的士族门阀的势力足以与皇权并立,甚至超越皇权,皇帝都要依赖士族的支持,门阀政治达到鼎盛。士族在政治上高官厚禄,垄断政权,经济上封锢山泽,占有大片土地和劳动力,文化上崇尚清谈。为维护这种制度,东晋南朝时,士族非常重视编撰家谱,讲究士族世系源流,作为自己享有特权的凭证,于是谱学勃兴,谱学专著成为吏部选官、维持士族特权地位的工具。到了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导致门阀制度走向消亡。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彻底扫荡并结束了门阀制度。科举制创立的背景、创立及之后历代的发展演变。(605-1905)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清世宗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方面的一个重要建树,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那么,什么叫科举制?科举制是指从隋朝开始的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其中进士与明经两科最为人重视。进士科,主要考时务策(即: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政策和方法和治理国家的能力。)和诗赋、文章。进士科最难,而且录取的人数又很少,因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在明朝和清朝,殿试封录取考生为三等称三甲。一甲三人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八股取士应试者必须严格按四书五经的内容作答。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使选拔出来的官吏,成为顺从皇帝的奴仆。至清末光绪三十一年(1905)才废除。材料1972年,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一次对话中说:“现代英国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国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中国的这种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约在2000年的时间里,或大或小,它成了统一中国和巩固秩序的支柱。后来英国也仿效并确立了通过考试选拔任用行政官员的制度,今天已经广泛普及。”中国科举文化对东亚文明的发展影响直接而重大……日本、朝鲜、越南三国是这个科举文化圈中影响最突出的国家。你能对科举制的作用作出评价吗?你知道它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吗?一方面,科举制使贫寒子弟获得了入仕的机会,有利于统治者延揽人才,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以考试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是我国政治制度方面的重要创造,有利于保证中华帝国长期的繁荣昌盛,对西方近现代文官制度的形成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影响,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高度成熟。选官(总结)特点:标准越来越科学,公正,客观时段标准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察举征辟九品中正科举制西周以来战国时期汉武帝时期东汉末年——隋隋唐时期——清血缘军功孝廉门第才学中国古代监察与谏议制度思考: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建立监察制度?结论:为了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和效率,是中华帝国政治体制建设的重要方面。思考:监察和谏议的对象一样吗?为什么?结论:不一样,监察的对象是百官,谏议的对象是皇帝的言行和决策。请尝试对中国古代的监察和谏议制度进行综合评价。材料一:据史料介绍,唐太宗李世民曾是一位“广开言路,虚心纳谏”的贤明君主。他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衰;以人为镜,可观得失。”在魏征与唐太宗合作的17年里,魏征给唐太宗提了几百条意见,唐太宗基本上都采纳了。后来有一次由于魏征的直言明谏,唐太宗回到后宫后见长孙皇后发恨道:“总有一天要杀掉这个乡巴佬!”唐太宗到了晚年,不大听得进批评意见了,那些敢于进谏的大臣也先后去世,他跟大臣们议事,常是夸夸其谈,唯己是从,刚强高傲,日胜一日。集思广益的“耳顺”被阿谀奉承的“顺耳”声所替代……明清三大监察机构六科给事中都察院按察使司中央官员,监察中央官员中央官员,监察地方官员地方官员,监察地方官员
本文标题:地方制度、选官与监察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5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