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研究姓名:马国强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国民经济学指导教师:蔡宁20031110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研究作者:马国强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高炳华关于企业的划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研究1999该文首先对中国企业用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进行了简要回顾,详细论述了目前中国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主要障碍是制度供给滞后,并借助博弈模型证明了在现有土地使用制度下,企业划拨土地使用权进入隐形市场交易是最优选择,只有在土地使用制度创新的前提下,企业才选择公开市场对划拨土地使用权进行交易;然后提出了划拨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创新制度---土地使用权长期租赁制,并给出了土地长期租赁制操作方案及其可行性分析;最后阐明了推行土地长期租赁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建议.2.学位论文王学群论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及其改革1999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产生了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这一新事物,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适应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客观需要,但同时由于其本身仍存在一些缺陷,在施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完善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发育和城市发展的关键.该文第一部分回顾了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历程,分析了让制在土地使用权流转三个层次上的缺陷.第三部分提出了改革与完善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的思想框架.3.期刊论文马少林巩义土地招拍挂三年收益增十倍-河南国土资源2004,(11)面对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和越来越严格的土地管理政策,如何走出一条适合巩义实际的土地市场建设之路?连续十三年综合实力居全省第一,连续七届跻身全国农村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巩义市以土地招、拍、挂为重点,把抓手放在规划控制、集约挖潜、科学储备和公开、公平、公正的运作模式上,对土地收购储备、土地价格、土地招、拍、挂等作了明确规定,使土地招、拍、挂工作步入了管理规范化、操作程序化的轨道,土地公开出让收益逐年递增,2002年为1522万元,2003年为9684.6万元,2004年前10个月为16894.2万元.在近三年里,该市通过招、拍、挂公开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32宗,面积47.3公顷,其中市区21宗,面积44.5公顷,乡镇11宗,面积2.8公顷,实现土地收益2.8亿元,不但盘活了国有土地资产,而且集约利用了土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4.学位论文孙勇区域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研究——以芜湖市为例200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迅猛发展,呈现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景象。与此同时,经济不断快速发展的扩张性与社会和自然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中区域经济发展中土地供给与土地需求矛盾尤为明显。而且长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存在利用率偏低、产出效率不高、功能配置不合理等缺陷。如何在一定区域内,合理、有效的集约利用每一寸土地,最大限度的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供给的要求,成为了政府部门和研究人员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国内外经济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都市圈已成为左右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加入WTO以后,国际竞争国内化日益明显,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也进入了都市圈主导发展的阶段,初步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竞相发展的格局。基于长三角经济圈快速发展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安徽省委、省政府适时做出东向发展、加速融入长三角的重大决策。然而,安徽省在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地要面对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问题,走什么样的崛起之路成为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了在中部崛起和安徽东向发展中具有明显区位优势和典型示范意义的安徽省芜湖市作为研究的目标区域,试图通过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理论分析与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典型个案剖析,揭示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驱动机制与外在影响因素,评价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效果,并提出相应的区域土地利用政策建议。本研究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导论,介绍了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并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做了回顾,指出了目前关于本选题研究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本章还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做了简单介绍。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分别从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概念界定、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度的内涵、土地报酬递减规律、阿朗索竞租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等五个方面展开论述。第三章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和评价,在前文所述理论的指导下,详细论述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内在动力和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在影响因素。本章认为,聚集经济效应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最大内在动力;人地关系、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市场、政府干预等是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外在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论文在第三章第四节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政策选择中,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原则,构建了本文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的指标体系,指出了区域土地集约利用政策选择的原则,即:坚持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原则、统一规划原则、严格保护耕地原则、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原则等。本章在最后进一步提出了基于集约利用的十一项区域土地利用政策。第四章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为本文的实证研究部分。本章在介绍芜湖地理位置、地形与气候、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科技教育等基本概况的基础上,结合前文论述的区域土地集约利用内在动力和外在影响因素、依据芜湖土地利用的实际数据,进行了具体的研究与探讨。同时,本章利用前文已经构建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芜湖市的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总体评价。最后,本章分别指出了芜湖市工业用地、开发区土地、农业用地、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同时,该章也对芜湖市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的农用土地流转问题做了探讨。第五章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得出了本研究的五个主要结论,并据此提出了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中土地集约利用的三项政策建议:做到规划先行,并培育相关产业的集聚发展,真正发挥产业集聚所带来的聚集经济效应;注意处理好土地增量与存量的关系。大力推进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依法收回闲置土地,通过“腾笼换鸟”、建立标准化厂房、创新土地收购储备制度、设立必要的土地使用门槛等方式,改变目前一些地方的“零(低)地租”招商现象,逐步过渡到“零土地”招商;积极稳妥推进省以下国土资源系统垂直管理,强化业务培训,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土资源管理队伍。本文的研究,不仅对促进芜湖市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而且对安徽省乃至中部的其他地区协调解决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也具有重要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探索意义。5.学位论文熊熹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2006本人选择这个课题是基于参与湖北省教育厅思政处批准的社科重点项目(20052120)课题《湖北省都市农业产业化研究》,并经导师同意而决定的。武汉是长江中游经济核心区,也是最大的中心城市。武汉经济的发展,在长江中游经济区起到带头作用。武汉市现有307万农民,占全市户籍总人口的39.9%,市郊农村土地面积7606平方公里,占全市的89.5%。武汉都市农业发展无疑对武汉市经济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都市农业一词在其英文的本意为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它是整个社会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区域经济。都市农业从萌芽到现在已有的100多年的历史。早在1898年,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就提出田园城市的理论,其基本构思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这是最早的都市农业理论的萌芽。发展都市农业不仅在于其满足现代都市居民的物质和需求,更重要的在于它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知识经济及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具有实践意义。都市农业是都市经济发展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整个城市区域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的、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农业生产和运行体系。它集农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于一体,承载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是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信息化、产业化和人文化的新型农业,是现代化农业在大城市的表现形式,是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起步较迟,但已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本文通过对武汉市都市农业的回顾和分析,运用对比分析的办法,将武汉市都市农业的现状与国内发达城市都市农业进行对比,从规模、效益、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时运用SWOT分析法对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机会与威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武汉市都市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①区域特色不明显:②农民收入增长缓慢;③农业用地减少,土地流转不畅;④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⑥对都市农业发展重视不够等六个方面。在分析武汉都市农业存在问题和借鉴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的典型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①优化都市农业的区域布局。即根据武汉市的资源特点和市场需求来规划武汉市的都市农业;②扩展都市农业的功能结构。都市农业有多种功能说,武汉市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功能定位,充分利用武汉的优势定位自身的功能;③创新都市农业运行管理体制;④规范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⑤制定高起点的都市农业发展总体规划。⑥建立都市农业信息网络。使武汉市都市农业健康快速发展。6.学位论文钱利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研究2001该文选择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是农民追求个人劳动比较利润最大化的结果的观点,并结合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新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流转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产生的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以期找出若干理论上现实可行、实践中切实有效的完善和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途径和对策.该文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及土地制度创新必须以强化土地使用权作为突破口;在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土地流转的必要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指出现有的问题和存在的缺陷;最后提出完善和发展对策.7.期刊论文李政.冯宇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调研与思考-生产力研究2010,(2)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是事关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是统筹协调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科学破解三农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文章结合全国部分省市特别是北京、成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情况的调研成果,重点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基本情况,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8.学位论文方艳完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问题研究2009我国的农村宅基地是九亿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为其提供了安居建房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建国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几经反复,最终从20世纪六十年代延续至今,也是我国特有的不动产用益物权制度。有关宅基地使用权的立法严重匮乏,学术界也对其性质特征、存在价值、发展方向等争论不一,而且大多在民法的框架内探讨。生产力的发展呼唤着相应的生产关系的变革,农村宅基地使用制度在市场化、城镇化的冲击下,产生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引起了立法和学术研究的重视。现实中,一方面,我国现行法律规范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规定很笼统,且很零散,多是一些地方性规章和文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私权利性质缺失,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及地上房屋流转行为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可依;另一方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长期处于无偿、无限期、无流动的状态,宅基地使用效率极为低下。本文在深入研究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对其进行有效规制,合理配置权利,促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良性运行,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利益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先简要介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历史沿革,分析了当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性质和经济特性,接着分析了当前农村宅基地的取得制度、行使制度、流转制度和管理制度,指出宅基地使用权在权利取得、权利行使、流转
本文标题:城市土地使用权出让制度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6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