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国商业银行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姓名:梁艳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金融学指导教师:曹廷贵20081201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作者:梁艳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会议论文陈爱民基于人力资本价值的城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者股票期权研究2003本文从城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的价值出发,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商业银行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制度缺陷,建立了银行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价值的理论模型,提出未上市城市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者实行股票期权的持股信托方案。2.学位论文孙宇光监管、管理者行为和商业银行治理问题2008银行业的迅速发展与银行业的潜在风险同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前者被定义为金融深化,后者则被赋予更为新颖的概念-治理风险。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背景产生的:通过对监管和管理者行为等问题的讨论,理清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独特性质-作为代表性的金融中介机构,商业银行不再是传统委托-代理理论中描述的所有者-管理者矛盾集合体,而是受金融监管当局高度重视、与金融链条上下游部门休戚相关的复杂企业形态。以商业银行企业性质为起点,本文运用博弈论方法分析金融监管当局、商业银行所有者和商业银行管理者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并据此展开商业银行治理问题的研究,将银行业的本源特征呈现给读者。第一章给出选题的切入点,包括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设计与论文结构、创新与不足四个方面。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包括对金融中介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所有者与银行治理、管理者与银行治理、监管与银行治理等五个方面文献的简要评述。第三章为规范分析,包括外生监管假定下管理者侵占模型、内生监管假定下管理者侵占模型、管理者资产选择模型三个方面。第四章为实证分析,包括管理者薪酬绩效敏感度影响因素分析和银行资产组合影响因素分析两个方面。第五章提出研究结论和相应建议。理论研究部分构建了外生监管假定下管理者侵占、内生监管假定下管理者侵占和管理者资产选择三个模型,并将内生监管假定下的三方博弈拆分成所有者-监管方结盟、所有者-管理者结盟两个两方博弈,从而简化理论难度。无论从哪一种角度分析,金融监管当局都成为管理者的有力震慑:外生假定下监管方作为导致管理者侵占无法实施,内生假定下不为零的处罚概率迫使管理者考虑其侵占的巨额成本,监管方履行巴塞尔协议的严格资本监管降低管理者采用过高风险组合的可行性实证部分以148家山东省中小金融机构为样本,使用截面数据对管理者薪酬绩效敏感度和商业银行资产组合选择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前者旨在考察监管因素和银行治理因素对管理者侵占行为的可能影响,后者则试图分析监管因素和银行治理因素对管理者资产选择的可能影响。实证研究结果验证了理论模型的有效性;管理者薪酬激励受制于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监管方对高管人员的处罚有效抑制银行过高风险承担。基于理论模型和实证经验,本文认为商业银行不仅仅作为社会经济枢纽,为市场提供监督和信用,也作为市场失灵的一部分,受到应有的监督和管理。银行治理的作用机制来源于内部和外部两种层面,内部层面包括管理机构、运营机制的设置;外部层面主要归结为强有力的监管,监管方通过付出一定的监督成本,获得了金融市场稳定与金融机构低风险运营双重收益,这一传导机制值得理论界更深层次的关注。3.期刊论文梁艳.刘芳.段安林我国商业银行管理者薪酬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浙江金融2009,(1)政府行为对我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持有商业银行股权来获得对商业银行的控制权,并且通过国有股权的高度集中使国有控股的地化保持不变.这样的股权结构特点又衍生出一系列的问题,如委托人不明确或缺位,激励机制的扭曲,内部人控制问题突出等.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商业银行大多数管理者的任命制以及薪酬制定的干预来获得对商业银行人力资本市场的控制.这将导致商业银行管理嚣的激励目标发生偏移,政治目标、职位的提升取代经济目标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目标;并且薪酬水平与其承担的责任、风险不相匹配.4.学位论文王静波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防范研究——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2007在国有商业银行各个管理层中,基层管理者作为委托代理链条的最后一环,委托人对其信息的掌握性是最小的,道德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也最高,因此本该受到重点的监督与约束。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管理的缺失和监控的虚拟造成基层管理者频频发生各类案件。当然,坐观当前形势:一方面,当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正通过融资上市的方式进行股份制改革,股权变动带来的管理层动荡必将产生新一轮的权力分配,信息的严重不对称形势会逐渐得到改善:另一方面,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日趋扁平化使得对基层管理者监督和约束的力度加大,这些变动对防范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基层管理者既得权力的缺失势必会触动其经济利益,因此,防范其发生变相道德风险的任务也会越来越艰巨。基于此,本文从委托代理角度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的道德风险防范体系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当前国内外道德风险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访谈收集信息,以此对基层管理层的道德风险进行分析和归类。从理论上讲,国有商业银行道德风险的层级包括很多种,本文重点对基层管理者道德进行研究,将其表现形式分为业务风险与管理风险两大类,并逐一描述其表现形式。在分析识别的基础上,对国有商业银行基层管理者道德风险的成因进行了委托代理分析。主要是从两大方面:外部影响因素和内部影响因素及三个角度:产权、管理风险、业务风险,并以此为契机,建立防范道德风险的静态委托代理模型,着眼于通过奖惩的方式激励和约束基层管理者的日常管理行为。在委托代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终确立了针对国有商业银行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防范机制,有针对性地对前文提出的产权问题、业务风险和管理风险问题、短期行为问题及监督约束问题提出了立体防御的解决方案:包括合理确立委托者与基层管理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在简单委托代理模型基础上的操作风险和管理风险模型的构建;相关配套机制:基层管理者的职业信用体系配套改革和银行内部的监督与约束机制配套改革。从理论视角和现实可能性出发,以期解决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组织结构变动过程中可能继续出现的基层管理者道德风险问题。5.学位论文庞天明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期权定价探析2007随着2006年12月11日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作为金融业主力军的商业银行,将面临着新的挑战。中资银行在同外资银行竞争时,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高级管理者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影响了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发挥和长远的发展。这背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者的人力资本定价不够准确,银行高管的人力资本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何合理的计量银行高管的价值,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金融工程中的布莱克-斯克尔斯模型被广泛应用于股票的期权定价。本文应用人力资本定价的理论,比较了高级人力资本和股票的期权相似之处,试图将基于B-S模型的方法—人力资本期权定价法,应用在银行高管的人力资本定价上,希望能合理地计量他们的价值。文章收集了我国九家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兴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2004~2006三年的数据,用人力资本期权定价法对上述九家银行高管人力资本进行了尝试性的定价。从计算得出的结果来看,利用期权定价所算的人力资本的定价要高于当年银行高管实际所得的报酬。笔者对此总结了结论,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以及存在的问题。本章首先介绍商业银行的概念,再对我国商业银行发展概况进行描述,包括存在的问题以及银行高管定价的现状。第二章: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与定价方法概述。在本章里,笔者首先阐述一些在本文中要用到的概念,如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等。然后介绍人力资本定价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人力资本论和劳动价值论。最后介绍高管人力资本计量的相关方法。人力资本定价的两大理论基础:人力资本论和劳动价值论,将两大理论的代表人物以及他们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比较。至于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价值的计量方法,大致可以分为报酬折现法、随机报酬评价法、补偿模型法、自由现金流量贴现法、期权定价方法等等。阐述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在最后提出:利用B-S期权定价对银行高级管理者进行定价。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与期权定价。在这一章里,笔者提出将B-S期权定价用在银行高管人力资本的定价之中,本章主要就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分析,并建立银行高管人力资本定价的模型。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期权定价的的电子建模与计算。在这一章里,笔者主要是将B-S期权定价模型应用在我国的实际中,用我国商业银行的数据来进行验证。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节给出笔者开发B-S期权定价模型的电子建模,在EXCEL中利用其内置的VBA宏语言,将建立的银行高管人力资本期权定价模型,转换为电子模型,使复杂的计算过程简单化。第二节是银行高管人力资本B-S模型定价结果。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高级管理者人力资本期权定价分析与建议。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节银行高管人力资本B-S模型定价分析与相比其他传统的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人力资本期权定价有如下的优点:现时性、准确性和实用参考性等等。第二节笔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将B-S模型作为一种参考方法可以在实际中试探性的应用。根据我国商业银行报酬体系的特点和现状,可以将人力资本的期权定价应用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中。笔者的建议主要有四点:1、合理估计银行高管的人力资本价值。2、加大股权激励。3、继续完善银行的治理结构。4、商业银行以人为本经营。6.期刊论文马颖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动因的财务透视-会计之友2009,(15)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的角色分析,利用基础财务理论支持,对其使用衍生金融工具的动因进行财务透视,发现动因集中在商业银行价值最大化和管理者利益最大化方面:通过使用衍生金融工具增加业务收入、避免投资不足、进行风险管理等提高商业银行价值;也有的通过盈余管理等手段达到管理者利益最大化.同时,本文对我国目前商业银行使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了经济分析.7.学位论文耿福侠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研究2008本文是在对企业的本质认识的基础上展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的,通过对企业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描述,认识到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存在的原因,企业的功能,企业的目标有不同的内容。在古典经济理论下企业的目标就追求股东利润最大化,而目前较具有影响力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另外,在现代社会中企业占有重要地位,但在其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种种矛盾,这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20年代,目前在理论界对企业责任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看法,但总体来讲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对社会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尽的义务。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特别是在进行决策时,除了考虑投资人的利益或企业本身的利益,还应适当考虑与企业行为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利益群体以及社会的利益。商业银行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机构,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同样存在于银行,银行作为资金的调配者对经济的和谐发展有很大作用,其资金的来源又以负债为主,是一个具有很大外部性的行业,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还有很大的垄断性,正是这些特殊性使得商业银行具有比其它一般企业更大的承担社会责任的必要性。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其发展离不开各种利益相关者的投入或参与,这些利益相关者或是分担了一定的企业经营风险,或是为企业的发展付出了代价,企业的经营决策必须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并给予相应的报酬或补偿。对于银行来说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银行的客户、股东、员工、政府和监管者,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就是要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要考虑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满足。本文还分析了对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的履行对银行的有利影响,对客户履行社会责任就会得到客户更大的认同,可以巩固和增加市场占有率;对股
本文标题:国商业银行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398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