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⒈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规律的科学。⒉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⒈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⒉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教学重点:⒈知道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丰富多采的自然科学。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难点:激发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新课导入:今天和大家初次见面,想和大家交个朋友,你们听说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今天我给大家送玫瑰来了。师生互动一:【演示1】取出一支用酚酞浸过的白玫瑰。师(指着滤纸问学生):白色的玫瑰好吗?生:不好。师:那你们喜欢什么颜色?生:红色的。师:老师将一喷壶中的液体(氢氧化钠溶液)喷少许上去,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惊讶):看,白玫瑰变红了。(班级气氛热烈,很多学生都在讨论,既想解释,但又解释不清。)师:那红玫瑰能再变白吗?生(摇头):恐怕不能吧。师:老师将另一喷壶中的液体(盐酸溶液)喷少许上去,请同学们继续观察。生(惊讶):看,红玫瑰变白了。师: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原因呢?······生:想!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帮助我们解答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点题】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师生互动二:阅读讨论,开阔视野教师指导学生用15分时间阅读绪言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思考以下内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4.怎样学习化学?阅读后,学生讨论,同桌、前后桌学生都可讨论交流,回答问题:可辩论,包括提出新的问题。师:有同学知道什么是化学吗?(问题比较简单,学生很快根据教材第3页的内容回答。)生: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师:化学这门科学是现在才有的吗?有同学知道化学的发展历史吗?生:很早就有化学这门科学了,古代就有了。生(反驳):不是,化学建立至今只有200多年。(学生争论较大,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化学如下的发展阶段。1.古代:火的发现和使用使人类接触到化学,但并没有建立这门科学。2.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3.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4.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5.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师:化学的发展史中记载了很多,也经历了很多,对人类有巨大贡献的化学家也很多,如居里夫人、拉瓦锡等。同学们可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图书资料,了解到更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师: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经过漫长的历史建设起来的化学给人类带来了什么?生: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制造出了很多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如书上讲的超导体、记忆金属等。生:利用化学合成药物,抑制细菌和病毒,治病救人,保障人体健康。生:农药、化肥的发明和使用,使农作物高产满足人类的需求。生:但农药、化肥也带来了污染。……(学生回答热烈,回答中有课本上介绍的知识,有课外知识,既有关于化学对人类的贡献,也有关于化工生产带来的危害。)师:同学们讲了很多,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点出课题)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延伸拓展:归纳小结,指导学法。生:我们要学好化学,一定要上课认真听讲。生:一定要积极思维。生:一定要认真完成化学作业。生:一定要不懂就问。……师(学生回答了很多,教师进行归纳。):要学好化学必须做到以下“六个字”。动脑──思考、反思。动口──提问、交流、解答。动手──实验操作、探究、验证。【结束语】师:本节课,同学们看了、说了、知道了什么是化学,化学的简单发展历程及化学对人类发展的作用。【布置作业】1.用自己的观点填空,并用3~5句话说明自己的观点,化学使世界___________。教学反思: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教学难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温故知新:1.什么是化学?2.什么的创立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3.谁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导入:[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师生互动一: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记录在第七页的表格中。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师:[提问]实验1、2、3、4四个变化可分为几类?依据是什么?生:可分为两种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依据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新的物质生成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师:请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例子?生:……师:根据实验1-3、1-4发生变化时的特征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归纳化学变化的特征?生: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训练达标:口答课本第10页1、2。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师生互动二:阅读讨论,归纳总结。生: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师:[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生: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师:[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例如:(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2)铁生锈——化学变化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1、熔点2、沸点3、密度训练达标:口答课本第10页3、4、5。演示[实验1—5][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课堂小结:延伸拓展:1.做一家庭小实验:观察蜡烛并燃烧蜡烛归纳它的性质,记录实验现象。2.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观察现象,判断发生了什么变化?教学反思: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2)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实验。2.过程与方法(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2)能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3)体会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2)学会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3)能体会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课时安排:l课时教学过程:温故知新:1.什么是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概念是什么?各举两例?新课导入:回顾家庭小实验蜡烛的燃烧的现象,实际科学上已经有许多重大的发现和研究,例如我国古代有哪四大发明?其中哪些发明与化学有关?这告诉我们: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即,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师生互动一: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归纳总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通过实验以及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化学原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学生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归纳小结:1.蜡烛通常为黄白色的固体,难溶于水,密度比水小,较软,有特殊气味。2.点燃蜡烛时先发生熔化现象;燃烧时发出黄白色的火焰,放出热量;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称为外焰,中间为内焰,里层最暗称为焰心。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3.取一只干燥的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时,片刻后发现烧杯内壁有水雾出现。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后发现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蜡烛燃烧后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4.熄灭蜡烛时,有一股自烟冒出,蜡烛中的液体逐渐凝固,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它能燃烧并使蜡烛重新点燃。5.化学学习的几个特点:(1)关注物质的性质,如颜色、气昧、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溶解性、可燃性,等等。(2)关注物质的变化,如蜡烛的熔化、凝固、燃烧时的现象及生成的新物质,等等。(3)关注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对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变化后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比较和分析,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师生互动二:学生实验---清水变牛奶。[提出问题]呼吸是我们经常发生的一种现象。那么,我们吸人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呢?[猜想与假设]甲生: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少。因为氧气被人体所吸收。乙生: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应该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因为吸进的氧气与人体中的某些物质反应后转化成了二氧化碳。[收集、整理资料]1.下表是空气中的气体成分和人体呼出的气体成分含量对照表。气体成分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其他气体空气中的气体(%)78210.030.070.9呼出的气体(%)781641.10.92.二氧化碳可以使橙清的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可以说明气体中的二氧化碳越多。3.氧气可以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木条燃烧越旺,说明氧气越多。4.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设计并进行实验]步骤①:用排水集气法收集两瓶呼出的气体,另收集两瓶空气。步骤②:将澄清的石灰水分别滴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振荡。根据石灰水浑浊程度的不同判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同。步骤③: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放入盛有呼出的气体和空气的集气瓶中。根据木条燃烧情
本文标题: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06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