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51页有余数的除法和做一做。教学目的: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余数的意义。2.教给学生试商的方法,使学生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法则。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2.掌握余数要比除数小的计算法则。教学难点: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做好铺垫。1.把下面的口诀补充完整。()五二十六()四十二二()得六三()十八2.()里最大能填几。3×()<2216>5×()4×()<379>()×2设计意图:[复习题的设计,是检查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以学生的已知为起点,抓住知识的生长点做到旧知识的复习,促进新知识的迁移;不仅复习了旧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习有余数的除法作好铺垫。]二、引导迁移,探索新知。1.实际操作,初步建立余数概念。(1)出示例题图1。①观察图1说图意(把6个石榴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学生用小棒代替石榴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②列式解答。(师板书)6÷3=2提问:除了可以用摆小棒的方法分一分,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计算?(除法)怎样列式?(板书6÷3=)为什么要用除法计算呢?(平均分)这道题在计算时用到了哪句口诀?(二三得六)③列出竖式并说说竖式中每一步表示的意思和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由此可见,6个石榴平均分成3份正好分完,没有剩下的。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使用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动手操作、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既为学生创设了思维的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2)出示例1图2。①说图意:7个石榴,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放几个?②与图1比较:什么变了?(6个变7个)意思变了吗?因为也是平均分,意思没变,所以解法也没变,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板书:7÷3=③7除以3等于多少呢?用乘法口诀能不能直接求出商来?请你用小棒代替石榴分一分。学生动手分一分,摆一摆并说一说分的结果。师生共同讨论分的过程:每盘放几个?商是几?每盘放2个,有3个盘子,实际分掉了几个?在被除数下面写几?7个石榴分掉了几个?有没有剩余?剩几个?在竖式的横线下面写几?我们来看分的结果:7个石榴平均放在3个盘里,每盘2个,剩下1个.还能不能再分?因为每个盘里不能再分到一个整个的石榴,剩下的这个1,我们叫它余数,因为已经不能再继续分,所以余数必须比除数小。指导书写格式。7÷3这道题的计算结果既有商又有余数,在横式的等号后面先写商2,为了区分商和余数,在商2的后面点6个圆点,再写上余数1。读作:7除以3等于2余1。齐读两遍。这道题与第一题的题比较,计算结果有什么不同?(结果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商,一部分是余数。)这样的除法,我们就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建立了余数的概念之后,如何在横式、竖式上正确地书写余数是本节课的新知识,紧扣题意,指导得明确具体。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帮助学生弄清余数概念是这节课的重点之一。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能力弱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丰富感性认识,以获得鲜明表象,从而建立余数概念。]三、课堂练习。1.分气球。①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18个气球平均分成5份,每份分得几个?还剩几个?)②学生用小棒代替气球分一分。③列式计算,集体订正。2.课本51页做一做。13÷3=□……□47÷6=□……□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通过实际操作知道了有余数的除法商是几,余数是几,如果不操作,怎样想有余数除法的商呢?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十三?或者()三十三?你们能想出一个数和3相乘等于13吗?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等于13,但是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接近13,并且小于13?自己在书上试一试商是几。并把想的过程写出来。订正时在黑板上写出完整的竖式以及横式的得数。再让学生说一说试商的过程。3.火眼金睛。学生仔细观察,说说错在哪里,怎么样改正。4.智慧园。△÷9=○……□□里可以填(),最大能填(),最小能填()。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巩固新知中求发展,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能力。]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的是什么样的除法?余数有什么规律?怎样想有余数除法的商?设计意图:[在学生初步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上,围绕例题和练习,引导学生观察,并辩析其结果,从而引起学生对余数进一步认识,强化余数要比除数要比余数小,最后总结了余数要比除数小的法则。课堂总结把这节课的内容作了一番梳理,把知识的脉络弄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反思:本课时有余数除法,教科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教改理念和教学资源,改变了传统计算教育学的方法。一、在情境体验中理解意义以往学习有余数除法,是通过一个简单演示、一道竖式讲解和一道题做一做,告诉学生余数和有余数除法;再通过一道竖式的试商告诉学生余数要比除数小,然后配以多道计算题加以练习。这样纯粹是算理算法的学习、强化计算训练,单调重复地计算使学生倍感枯燥无味,并由此生厌,而且信息量少,思维狭窄,未能把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未能通过数学学习开发学生智力。本课的设计,使学生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用数学眼光去发现生活里的“有余”现象,例如用花盆布置联欢会场、分食物、摆学具、包装面包、校运动会的很多情景等等。学生充分体验生活中的数学气息,感受生活中的余数问题需要用数学方法来解决。在心理上驱动着强烈的求知欲,在情感上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重点通过分食物和摆学具这两种生活情景,了解到平均分有两个结果:一是刚好分完;一是余下少许不能再平均分。通过小组和全班同学的讨论、辨析,大家都参与了有余除法、余数等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们获得了成功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在情景体验中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二、在操作比较中探究方法本课的教学通过学生几次自主操作,在比较认识中探索有余数除法,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积累和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独立地完成从表内除法到有余除法的学习,并且自己发现余数比除数小的规律,在操作比较中,学生还注意对事物的观察、分析、探究,自主发现问题,使他们逐渐养成自主探索、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三、借算法多样化激活思维本课的教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算法多样化,,例如摆学具时,学生能用乘法、口诀、估计、画圈、倍数关系等方法做除法,在课上联系生活实际想问题,想解法,把思维激活起来了!四、在实践应用中加深认识通过情景体验有余除法,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有余除法,从而更理解有余除法的意义和更熟悉有余除法的算法。
本文标题:有余数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163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