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金融/证券 > 金融资料 > 中国增长之谜与国有银行体系-张杰
中国增长之谜与国有银行体系—兼议《金融学》的“中国故事”张杰2014/07/28北京•中国增长之谜:两个谜团–谜团1:高增长低通胀–谜团2:银行体系超稳定•谜团1:高增长低通胀–高增长:35年(1978-2013),平均9.7%–低通胀:35年(1978-2013),平均3.6%平均8.9%1978-2013年平均9.7%图120132.6%图212.417.29.122.738.63.711.45.131.448.420002013图3ShareofWorldGDPinU.S.Dollars(Percent)Sources:IMFWorldEconomicOutlook.EM-15includesArgentina,Brazil,Chile,Colombia,India,Indonesia,Malaysia,Mexico,Philippines,Poland,Russia,SouthAfrica,Thailand,TurkeyandVenezuela.UnitedStatesOtheradvancedeconomiesEM-15OtheremergingmarketanddevelopingeconomiesChina•谜团2:银行体系超稳定–次贷危机背景下中西方银行业的“冰火两重天”–西方:“哀鸿遍野”–中国:“一枝独秀”•为什么会这样?–谜团1(1)•放权让利的后果–财政下降与储蓄增长(图4、图5)–储蓄者与投资者的“角色错位”–国家的筹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谜团1(2)•钱从哪里来?•是选择M0还是M2?•选择M0:货币扩张与通货膨胀(中俄比较,表1)•选择M2:需要重建银行体系–“金融支持型”经济增长格局的形成及其绩效(图6)0.0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19781980198219841986198819901992199419961998200020022004200620082010图4中国财政收入占GDP比例:1978-201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4);张杰(1998),表3-1。图5储蓄率:转型国家比较表1转型中的高通胀图6a选择M2的绩效资料来源: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相关数据。图6b选择M2的绩效•渐进改革选择了国有银行制度?–财政汲取能力与银行汲取能力的此消彼长(表2)–以银行负债替代财政负债:关于“国家综合负债”–一个“量身定做”的金融制度安排•更低成本的金融资源动员•更大规模的金融资源配置–国有银行制度的优势•更多的存款动员•更多的贷款发放年份财政收入(亿元)M2(亿元)财政收入占GDP(%)M2占GDP(%)19781132.261159.131.131.8019791146.381458.128.235.8919801159.931842.925.540.5419811175.792234.524.045.6819821212.332589.822.848.6519831366.953075.022.951.5719841642.864146.322.857.5219852004.825198.922.257.6619862122.016721.020.765.4119872199.358349.718.269.2419882357.2410099.615.767.1419892664.9011949.615.770.3219902937.1015293.415.781.9219913149.4819349.914.588.8419923483.3725402.212.994.3519934348.9534879.812.398.7119945218.1046923.510.897.3619956242.2060750.510.399.93表2中国经济改革以来财政与银行汲取能力的变化:1978-201319967407.9976094.910.4106.9119978651.1490995.311.0115.2219989875.95104498.511.7123.81199911444.08119897.912.8133.70200013395.23134610.313.5135.68200116386.04158301.914.9144.36200218903.64185007.015.7153.75200321715.25221222.816.0162.88200426396.47254107.016.5158.94200531649.29298755.717.1163.06200638760.20345603.617.9163.08200751321.78403442.219.3156.79200861330.35475166.619.5158.04200968476.88606225.020.4180.77201083080.32725851.820.9182.422011103874.43851590.022.0180.002012117253.52974149.022.6187.532013129143.001106509.122.7194.51续前表资料来源:《中国统计摘要》(2014);张杰(1998),表3-1。•国有银行动员“金融剩余”的奥妙(图7)–“金融剩余”:一个外国人讲述的“中国故事”–典型商业银行存款量的决定•边际原则–国有银行存款量的决定•总量原则–什么是估价国有银行体系是否市场化的标志?图7国有银行的“金融动员能力”存款量边际成本或边际收益S1(国有银行存款量)S*(典型商业银行存款量)OAB△D•国有银行贷款量的决定(图8)–国有银行的“奇异”信贷行为–是金融垄断,还是“金融控制”?–“灰色”的理论遭遇“新鲜”的现实图8国有银行的“金融支持能力”rr2r0r1oLS0S1DDmUroLL2L0L1EABCS2ΔLE•标准的商业银行制度与渐进改革过程何以不能兼容?–两个金融缺口•存款缺口(△D)•信贷缺口(△L)–为什么说银行体系市场化的滞后是正常现象?•两类项目与两种银行–两类项目:短期有效与长期有效–典型的商业银行:短期有效项目–国有银行体系:长期有效项目–经济改革过程的大多数项目:长期有效–长期有效项目:国有银行的比较优势•为什么会这样?–谜团2•政府主导型银行体系的稳健性•对经典结论的挑战–经典结论:只有市场主导型银行体系才是稳健的•中国是孤例吗?–加拿大案例•中国国有银行为什么稳健?–答案1:重新认识银行资本金–一个意味深长的等式•国有银行的资本金等式:•E表示资本金,r表示国家声誉,D表示居民储蓄DrE•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国家与居民的奇妙资本联盟–国家以声誉入股–居民以储蓄入股•声誉与高杠杆部门•如何估计中国国有银行的实际资本充足率?–答案2: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性质•剩余转移与金融支持•私人效用与社会效用的冲突?•谁获益谁受损?•微观效率净损失还是宏观制度变迁成本?图9国有银行的“生产者剩余”转移与不良资产rr2r0r1oLS0S1DDmUroLL2L0L1EABCS2ΔLE–答案3:国有银行高盈利的机理•从“不好意思”说起•到底该谁不好意思?–是金融体制,还是–银行体系,还是–银行家?•“靓丽而尴尬”的例证–2011年,五大银行(工行、建行、中行、农行、交行)的净利润总额达到6808.49亿元,中国上市公司最赚钱的行业–五大银行均保持18%以上的净利润增幅–2011年整个商业银行净利润为10412亿元,五大银行占比达到65.39%–工商银行净利润首次突破2000亿元(2084亿元),A股上市公司最赚钱银行Source:FinancialReportsofChina′sBigFivebanks.图10五大行净利润(2013)•高盈利探源–金融垄断说–利差说•“对症下药”–“垄断”病:民营银行的成长–“利差”病:利率市场化图11五大行资产占比变化•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2013年以来)–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2013年10月25日,发布贷款基础利率(LoanPrimeRate,简称LPR)–2014年3月12日,周小川行长表示:存款利率放开将在“最近一两年内实现”,这意味着利率完全市场化有了最后的“时间表”注:T0表示利率市场化完成年份,T1-T10表示利率市场化完成后的1-10年。利率市场化的T0:美国1986,日本1994,韩国1997,中国香港2001,中国台湾1989.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数据库,wind资讯,德勤中国研究与洞察力中心。图12•利率市场化与利差水平–美国:利差水平大于中国–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利差水平小于中国–结论:利差与利率市场化不是线性关系•再谈打破银行垄断–银行“垄断”的理由–有限竞争的银行市场–打破银行垄断的经济学•收益与代价的权衡•一个被忽视的角度–掩藏在债权与股权之间的利益–债权收益(利息)与股权收益(红利)–银行体系的盈利与红利•最终“挤”的是“老百姓”–利差与老百姓的改革贡献–经济的低成本增长•老百姓“让利”与国有银行体系稳健•老百姓“让利”与国家风险担保的平衡•问题的要害–银行体系赚的钱去了哪里?图13居民的“生产者剩余”转移与银行体系盈利利率r0r1o存款D1E1E0D0•小结(1)–中国经济改革中的国有银行制度是全球金融发展史的绝妙篇章,值得反复品读–必须放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整体逻辑中理解国有银行体系的绩效–客观看待国有银行体系的贡献–国有银行体系的风险不可小觑•小结(2)–中国经济增长具有特殊的金融逻辑–金融逻辑中既有经济改革成功的经验,也包含着未来经济增长可能遭遇的风险–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与工具分析这种逻辑是中国经济学家的责任–理解中国经济增长的金融逻辑是国家制定相关经济改革政策的理论前提•以上讨论可能牵扯出的一些重大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主流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学的关系–“中国故事”的经济学价值–经济学(金融学)教材中的“中国故事”•经济理论史中的政府与市场–古典传统•政府威胁市场–凯恩斯革命•政府拯救市场–新范式•政府构成市场•中国经济史中的政府与市场:“汉唐之谜”–许倬云“黄金分割”:–民间(新兴)力量成长的重要性–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度均衡–中国的盛世法则:政府与市场的力量平衡•政府过强则死,市场过强则乱32:31•两个人与“中国经验”–一本书与一个时代•Vogel(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DengXiaopingandtheTransformationofChina)–陈云与邓小平:“天设地造”的搭配•计划(政府)与市场•稳健与进取•制度张力与制度均衡•关于主流经济学(1)–主流经济学为什么成为主流?•能够解释全球最大比重的经济–既有的主流•解释全球比重最大的欧美经济•关于主流经济学(2)–既有主流的困境•新兴经济及其制度在迅速成长•主流理论解释力下降–“中国经验”与新主流经济学•两种市场经济•科斯的“中式”市场经济•“中国故事”的经济学价值–警醒的洋人与懵懂的国人–洋人:用鲜活的“中国故事”滋补老旧的“主流模型”–国人:用冰冷的“主流模型”宰割鲜活的“中国故事”–20世纪20年代的“汉学中心”案例:简要回顾–无可回避的选择•用鲜活的“中国故事”温暖冰冷的“主流模型”•构建包涵“中国故事”的主流经济学•“高密路径”与中国经济学家的“诺贝尔之梦”•中国教科书的尴尬–教科书的特殊功能:理念与传播–中国经济增长故事与教科书框架的不匹配–核心框架和内容仍是“欧美故事”的天下–欧美故事被视作标尺和圭臬–中国故事通常被作为“反常例证”–在中国大学课堂上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当务之急•教科书中的“中国故事”:以黄达《金融学》为例–国内率先专讲“中国金融故事”的教科书–以中国金融故事贯穿始终–用主流工具讲述中国金融故事–基于中国金融故事梳理金融机理及其逻辑–反客为主和以我为主:与欧美同类通行教科书形成互补(而非替代)关系•黄达《金融学》中的“中国故事”:若干例证–例证
本文标题:中国增长之谜与国有银行体系-张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431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