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1【讲练通】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基础达标】1.(2013·河南学业水平测试)中国封建社会始终固守“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基本经济政策,主要反映了()A.商品经济的特征B.自然经济的特征C.对外贸易的需要D.手工业发展的要求2.有学者论:“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的表现有()①盐铁官营制度②早市夜市出现③商人群体形成④“重农抑商”政策A.①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3.(2013·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避免海难发生B.防止鸦片走私C.杜绝西方思潮D.严控对外联系4.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为打破英国组织的经济封锁,派遣商船“中国皇后号”来华开展贸易。该船将在中国停靠在()A.宁波B.上海C.厦门D.广州5.(2013·湖州高一检测)明代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之后一直处于缓慢发展的状况。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抵制B.商品经济还不够发达C.遭到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D.“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能力提升】30分钟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1.“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2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材料体现了()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2.(2013·巢湖模拟)“今有人持米出三关,外关三而取一,中关五而取一,内关七而取一,余米五斗。问本持米几何?”答曰:十斗九升八分之三。这则材料突出地反映了()A.关税的数额相当高B.农业地位重要C.对“市”严格直接管理D.实行“抑商”政策3.宋人陈亮说:“古者官民一家也,农商一事也……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求以相辅,而非求以相病……”这种言论表明()A.商业与民生的关系密切B.商人地位有了很大提高C.“重农抑商”政策有所调整D.商税成为政府主要收入4.(2013·湛江模拟)明朝曾有官员指出:“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寇与商都是日本人B.“海禁”的积极作用明显C.“海禁”加剧了寇患D.应当加强“海禁”政策5.《苏州府志》载,明朝中期以后,苏州城里出现“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什百为群,延颈相望”的景象。这表明当时当地()A.已形成了劳动力市场B.失业现象比较普遍C.小农经济已经解体D.经济上以纺织业为主6.(2013·淄博模拟)从经济的角度看,明清时期中国已处于“近代前夜”,下列史实最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A.“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佃农所获,朝登垄亩,夕贸市廛”C.“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D.“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7题14分,第8题12分,共26分)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3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材料二《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材料三《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瀚的祖先在成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其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请回答:(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4分)(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6分)(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4分)8.阅读《清代全史》中的几段材料,回答问题。明朝中期后……棉花的种植遍及南北各地。水稻面积和产量大增。据《天工开物·乃服》载:当时有轧车、弹弓、翻车(绕线车)、调丝车、经具、腰机、提花机等纺织工具和机械。……(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而捻线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嘉定这一纺织手工业城市,“县不产米,仰食四方,夏麦方熟,秋天自登,商人载米而来者舳舻相衔。”“……北土广树艺而昧于织,南土精织而寡于艺,故棉则方舟而鬻于南,布则方舟而鬻诸北。”棉花、蚕丝、棉布、丝绸都成为商品,这些商品的集散地成为繁华的市场。……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请将引文中反映的社会现象加以概括、提炼、逐条列出,并说明上述经济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12分)答案解析【基础达标】1.【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古代长期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是由4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决定的。2.【解析】选A。解题时注意题干材料中“政治权力型经济”这一关键信息,在这里“政治权力型经济”是指官府对经济发展执行的经济政策或管理和经营。盐铁官营制度是官府对盐铁的经营,重农抑商政策是官府长期执行的经济政策,二者都体现了“政治权力型经济”的特点。②③则与“政治权力型经济”无关。3.【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材料显示了清朝初年限制中国人对外交往、联系的规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目的在于束缚民众,巩固统治,故排除A,B、C现象尚未出现,故选D。4.【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基础识记能力。乾隆帝时期仅许粤海关一口对外联系,故选D。5.【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自然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为维护其统治基础,封建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束缚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下列言论中,最符合中国古代明清时期国家基本经济政策的是()A.“农为天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B.“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C.“待农而食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D.“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解析】选A。明清时期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A中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体现了这一政策,故A正确。【能力提升】1.【解析】选B。从材料“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可以看出材料主张发展商品流通,认为这样于公于私都有好处。故选B。2.【解析】选D。材料突出了关卡林立,商业税沉重的现象,体现了抑制商业活动的政策,故选D。3.【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论述了农商间的关系为相互辅助,没有涉及商业政策和税收的问题,商人地位的变化与政策密切相关,材料中无反映,故选A。4.【解析】选C。材料中认为通商可以有效抑制寇患,禁商则加剧寇患的发生。只有通过鼓励商业发展才是抑制寇患的有效办法。5.【解析】选A。根据材料时间以及“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听大户呼织”可知此为明朝江5南丝织业出现的资本主义萌芽并出现了劳动力市场,即选择A。6.【解析】选C。根据题干“近代前夜”是指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和发展,C中的现象是大户出资,雇佣小户,大户给小户报酬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其余选项在封建社会时期也能体现。【知识拓展】推理型选择题的解题技巧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变式训练】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向工业文明演进的趋向。这里的“变异”主要是指()A.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C.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出现D.白银逐步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解析】选B。解题时注意题干中“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这一信息。“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是指不同于传统经济的新经济模式,“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是指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是以往传统所不具有的新经济模式。而A、C、D是传统经济就已经具有的经济模式。7.【解析】回答第(1)题应根据材料指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2)题要围绕商业活动和兴办手工工场两个方面回答;第(3)题还应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方面去思考。答案:(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2)活动:投资田产、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影响:经营商业活动与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投资田产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首先明确材料描述的是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情况;其次分析三个行业之间的关系,明确农业是根基,推动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答案:(1)社会现象:农业有较大发展;手工业技术提高,从事工商业者日益增多。粮食成为商品;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联系: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和交换的需要必然会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在商品经济发展的6基础上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本文标题:高中历史-1.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课时提升训练(含解析)人民版必修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53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