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千古文章意为高――高考作文“立意”专题指导
千古文章意为高——高考作文“立意”专题指导[专题学习目标]1.理解立意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2.学习立意的基本技巧,进行立意训练。[专题学习重点]训练立意的深刻性和新颖性。[专题学习课时]1课时(45分钟)。【研讨纲要】一、立意的重要及基本原则(一)立意的重要性(二)立意的基本原则1.作文立意普遍的问题2.作文立意的基本原则3.作文立意的最佳标准二、立意的基本技巧(一)熟中求新法(二)多角度立意法(逆向思维立意和发散思维立意)(三)大小互为法(化大为小法;以小见大法)(四)虚实相生法(化实为虚法和化虚为实法)一、立意的重要性及基本原则相传宋徽宗时,许多画家云集京城举行绘画大赛,考题是《踏花归来马蹄香》。有的画家画了许多花瓣,在“花”字上下功夫,有的画了一个跃马扬鞭者,在“马”上打主意,有的画了一只马蹄,在“蹄”字上做文章……这些都无法与诗句吻合──没有画出“香”味来。只有一位画家不从“花”“马”“蹄”落笔,而是独辟蹊径,画了几只蝴蝶绕着马蹄翩翩起舞,这一构思,把香味画出来了,完美地表达了“踏花归来马蹄香”的诗意。这个故事说的是绘画的立意问题。绘画与写作是相通的,对高考作文来说,立意是作文成功的关键一步。(一)立意的重要性文章的内容是由立意和选材决定的。立意的“意”,即文章的意蕴,文章的精神内核和灵魂。因此立意也就是寻找、发掘和确立文章的精神内核的过程。立意的过程是综合运用观察力、想象力、认识理解力的思维过程,没有主题的文章,就没有灵魂,没有生命。近年来的高考作文,一般都要求考生“立意自定”,立意是否正确、深刻、新颖,是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是鉴别文章优劣的重要条件。因此,自古文人都强调文章立意的重要性——1.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词句,绕前捧后,是言愈多而理愈乱。……是以意胜者,辞愈朴而文愈高;意不胜者,辞愈华而文愈鄙。——杜牧《答庄充书》2.无论诗歌与长行文章,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王夫之《姜斋诗话》3.意似主人,辞如奴婢。主弱奴强,呼之不至。穿贯无绳,散钱委地。开千枝花,一本所系。——袁枚《续诗品》(二)立意的基本原则1.作文立意普遍的问题:(1)泛泛而谈(不深):不能由表及里、由果推因、由形观神。(2)人云亦云(不新):老生常谈,相似雷同,毫无新意。(3)犹疑散漫(不聚):摇摆不定,文意散漫,游离中心。(4)格调低沉(不正):情调低俗,消极悲观,偏激固执。2.立意的基本原则对一类话题要有正确(积极健康)而独特(深刻新颖)的看法。(1)思想健康——这是立意的大前提,包括正确的社会观、积极的人生观、鲜明的是非观和爱憎分明的感情倾向等。(2)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分析深入,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性。(3)有创新——见解新颖,有个性色彩。关于立意的创新——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明·董其昌《画蝉堂随笔》董其昌以画树为例,说明一个客观对象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现它(正如苏轼所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作者必须选择最适宜“入画”(足以表现“奇”)的某一“点”。这个“点”须“四面取之”,即须对事物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才能确定。启迪:1.要从多角度思考、立意。2.要从中选择最佳立意入文。3.作文立意的最佳标准(1)正确、深刻、新颖——能揭示文题的本质含义,观点具有启发性和新鲜感;能给人以人生的启迪。(2)有现实的针对性——要跳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展示时代高度。(3)有真实、典型的物事(物理)依托——寄意于事,寓情于景,托志于物,明理于议作文中要有“我”,有我的生活事件、独特见解和真挚情感。二、立意的基本技巧(一)熟中求新法对一些看似平常,老生常谈的话题或事物,我们要用新时代的视角来审视,从而推陈出新,将平常之人、平常之事或老生常谈的话题赋予新的思想内容,那就会开拓一片新的天地。例如——时间:时间就是财富→运动:生命在于运动→飞鸟:一旦冲向天空,便获得了自由→飞机:一生于天空中翱翔→棉被:温暖别人→(一)熟中求新法时间只有被充分利用才能变成财富。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自以为摆脱了束缚,却不知天空也是牢笼。一生翱翔于天空,却没有选择的自由。温暖了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自己。(二)多角度立意法(逆向思维立意和发散思维立意)1.逆向思维立意法对一些含有哲理性的名言警句,我们可以用新时代的视角来审读,打破思维定势,从另一个角度,反其道而行之,只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就能有新奇的立意。如下面这些例子:①有人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②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③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1.逆向思维立意法对于①,有的人认为:有人拿“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作为挡箭牌,固执己见,我行我素,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对于②,有的人认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般批评得过且过混天度日的人,但既然做和尚就要干好本职工作——撞好钟,也就是要在其位谋其职,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对于③,有的人认为:良药裹上糖衣人们更爱吃,忠言也不一定非要逆耳,推心置腹,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犹如春风化雨,更能让人心悦诚服。2.发散思维立意法发散思维就是沿着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因此又叫多向思维、多维思维或辐射思维。发散思维的过程,就是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因素的过程;把握这个过程,多加训练,就能有比较新奇的立意。2.发散思维立意法[例1]阅读下面一则成语故事,以《“滥竽充数”的启示》为题,多角度提炼论点(2—3个)。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齐宣王非常喜欢听吹竽合奏,有个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南郭先生千方百计混进了齐宣王组建的由三百名乐工组成的合奏乐队。他不懂装懂、摇头晃脑,装出一幅行家的样子。直到齐宣王去世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继承王位。而齐湣王虽然喜欢听竽,但是他却不喜欢听合奏,而爱听独奏。他要求乐工们一个个轮流吹奏给他听。这下子,冒牌充数的南郭先生可心虚了,他害怕露出马脚,就连夜赶紧收拾行李,慌慌张张地溜走了2.发散思维立意法发散思维南郭先生的下场南郭先生的溜走齐宣王喜听合奏齐湣王喜听独奏乐师们事不关己人要有真才实学人贵有自知之明大锅饭可以休矣领导要有改革精神敢于抨击不正之风2.发散思维立意法[例2]请阅读尼采的一首小诗,按要求作文。处世之道(尼采)别爬上山顶去,也别站在山脚,打从半高处看,这世界最美好。本诗表达的是尼采的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你认为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从哪里看这个世界才最美好?请以“站在哪里看世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2.发散思维立意法在本材料中,尼采有意识的将世界划分成三个高度:山脚、山腰、山顶。对这三个高度的具体含义,材料本身并没有加以解说和限定,这给写作留下了一定的空间。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赋予不同的人生站位的含义。①赞同站在山顶看世界:生命是有高度的,要努力攀登道德、学识、事业的高峰,达到一览众山小的人生高度。②赞同站在山脚看世界: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站在山脚下,脚踏实地看世界。2.发散思维立意法③赞同站在山腰看世界:山顶有居高临下、高处不胜寒的弱点,山脚有仰人鼻息、目光短浅的短处,只有站在山腰看世界,才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④分别站在山顶、山脚、山腰看世界:多角度、多层次打量这个世界,横看成岭侧成峰,善于变换不同的角度,世界便异彩纷呈。⑤虚化到底在哪里看世界:站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保持良好的心态。心态健康,自然能于成功的顶峰看到失败的危机,从痛苦的山脚窥见胜利的曙光。(三)大小互为法(化大为小法;以小见大法)1.化大为小法高考作文,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或“新材料作文”,往往给定一个写作的大范围,考生必须在这个大范围之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炼出多个不同写作中心,然后选择其中一个为文;即从宽泛的话题中抽绎出一个小角度,从文题材料涉及的一人一事、一枝一叶中,洞隐烛幽,深入发掘,将大范围凝缩于其上,让“大道理”融于其中。1.化大为小法【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一次,爱迪生让助手测量一只灯泡的体积。这个擅长数学的助手左测右量,在纸上列出了一堆烦琐的计算公式。爱迪生见此,拿过灯泡,用水灌满后倒入量杯,轻而易举地测出了灯泡的体积。《伊索寓言》中讲了一个故事:农夫和他的妻子有一只母鸡,每天要下一只金蛋。他们想,母鸡的肚子里一定装满了金子吧。农夫就将母鸡杀了,结果发现,这只母鸡于其它母鸡毫无不同之处,肚子里一点金子也没有。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一些“捷径”,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问题。然而,像农夫这样的思维方式,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并不少见。对此,你有相关的见闻、体验、经历或认识吗?请以“捷径”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1.化大为小法我们必须在“捷径”这个大范围之内找出许多切合题意的“写作点”,然后选择一个“小”角度立意为文。这就需要运用聚焦思维,将话题聚焦到自己熟悉的、有感受的、占有较多写作材料的立意角度上。下面的切入角度就是运用“化大为小法”而来的:A.方法对头,事半功倍;B.科学的道路上只有艰苦探索,没有捷径可走;C.提高写作水平不能靠捷径;D.成功的大门需要用勤奋的双手推开,不能走捷径;E.成材无捷径——揠苗助长式的补课可以休矣。2.以小见大法应考作文,常宜运用以小见大法,通过个别来窥知全体,透过表象探究本质,通过一个侧面反映大的主题。善于以小见大,就要把具有典型意义的小细节、小片断、小事情投放到时代大背景中去展示,挖掘其深刻的内涵,让人们从“小”中悟出“大”来。还要善于联想,由此及彼,由点带面,因事见理,见微知著:给你一滴露珠,你要会想像那黎明的清新;给你一颗寒星,你要会想像那夜空的宁静;给你一朵浪花,你要会想像那大海的浩渺。要能够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能够在一滴水里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从一粒沙中看出世界的面貌。2.以小见大法【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青春,是多么美丽的字眼!中学生正处在充满青春活力、具有向上发展趋势的黄金时代,多么富有激情和魅力!但是,一个人的青春可以平庸无奇,也可以放射出英雄的火光;可以因虚度而懊悔,也可以用结结实实的步子,走向辉煌壮丽的未来。请以“青春的旋律”为题写一篇文章,把你的有关经历、感想或认识写下来。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体自选;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2.以小见大法【思维点拨】对于这类写作范围较大的题目,往往容易写得宽泛散漫。因此,不妨试试“以小见大”的笔法。作为中学生,生活中处处充满朝气,充满青春气息,其旋律也应是激昂向上的。所以写作时可从自身及周围生活入手,写出当代青年人的朝气,写出青春的激情与活力,写出自己的壮志雄心,如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不畏困难、科研创新、师生情谊、同学友情等等。文体以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为佳。(四)虚实相生法(化实为虚法和化虚为实法)“虚”与“实”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虚”是主观的、抽象的、含蓄的,“实”是客观的、具体的、直露的。所谓虚实相生,就是虚题实写,实题虚写,即由实写虚,由虚写实。虚写与实写,相辅相生。虚因实更见其具体,实题虚做往往能使主题深刻新颖,能使直接的描写更显得气氛浓烈、背景开阔、包孕丰富。虚题实做也常常利于所写内容的具体化,使读者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1.化实为虚法化实为虚法即“实”题要“虚”写。对一些以现实生活中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为话题的文题,有时要跳出现实的束缚,通过创设情境,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借助虚拟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立意时要使实物形象与思想感情天衣无缝的融合;还要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由此及彼,借题发挥。要注意对实题(物)的描绘不能面面俱到,主要描绘具有可比喻、象征的那些部分,虚作与实题(物)之间应有相似或相关之处,不能生搬硬套;由“实”到“虚”,过渡要自然、贴切。1.化实为虚法草——风——跑——手指—歌颂小草的默默无闻、不慕名利的精神品质;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谆谆教诲、亲切关怀:亲情、师爱、友谊;
本文标题:千古文章意为高――高考作文“立意”专题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75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