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阿拉伯教育(一)阿拉伯的特点及其对西欧的影响在古代,阿拉伯半岛南端曾产生过著名的滨海文明。而半岛北部的阿拉伯人活跃于罗马帝国与东方贸易的商路。总的来说,阿拉伯人在蒙昧时期,除半岛南部“阿拉伯福地”即也门地区和北部的加萨尼、赖赫米等小王朝巳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外,半岛大部分地区的文化是极其低下的。公元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为后来的哈里发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穆罕默德去世以后,他的继任者们胜利地进行了对外扩张,阿拉伯人走上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到公元八世纪中叶,一个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兴起了。阿拉伯人不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封建帝国,还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世纪阿拉伯文化。阿拉伯文化继承了西河流域、古代埃及和地中海东岸的古代文明,又吸收、消化了希腊一罗马古典文化,还接受了波斯、印度和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又传入了中世纪盛行基督教的西欧,“遂唤醒了西方世界”,给西欧注入了古代文化的新鲜血版,加速了西欧走向文艺复兴的道路。中世纪的阿拉伯教育是中世纪阿拉伯文化的丫个重要方面,也是世界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个后起之秀。本文根据有限的资料,试图对其特点及其对中世纪西欧的影l何作一粗浅的分析。一、中世纪的阿拉伯教育是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它具有浓厚的伊斯兰教宗教色彩.伊斯兰教兴起之初的阿拉伯,文盲充斥各地,麦加古来氏族中能书写的仅有欧麦尔、阿里、奥斯曼等十七人。伊斯兰教兴起后,穆罕默德传布《古兰经》,能为他记录者也并不多。穆罕默德倡导学习文化。624年的白德尔之战,古来氏人大一败,穆罕默德命令有文化的俘虏教授少数麦地那儿童学习书写,作为赎买自由的条件。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布,宗教学的研究也发展起来。圣门弟子中出现了如欧麦尔、阿里、伊本·买思欧德等著名的宗教学者,不少人分赴各地,从事宗教教育工作。在穆罕默德生前已派人到也门和巴林等地传教。到哈里发欧麦尔执政时,随着阿拉伯人的扩张,更多的弟子被派往各方。这些宗教学者分赴各地,办校传教,所带弟子逐渐增多。麦加和麦地那由于历史的原因首先成为伊斯兰初期的文化教育和学术活动中心。穆罕默德在征服麦加后,命穆阿士教麦加人诵读《古兰经》,教他们辨认“合义”与湘狂义”的教律。另一位著名宗教学者阿布杜拉·阿拔斯曾在麦加、巴士拉、麦地那从事教学,讲解《古兰经》、《圣训》、教律、文学,培养了一批学生。库法和巴士拉则是屡马亚王朝初期的另一重要学术中心。伊本·买斯欧德到了库法后,专心治学,培养弟子。他的弟子成为库法学术上的“明灯”。在叙利亚地区,欧麦尔派遣穆阿士、俄巴德和艾卜·达尔丹前往教授《古兰经》,成为叙利亚宗教学校的奠基人。埃及被阿拉伯人征服之后,圣门弟子也赴埃及从事宗教教育,建立学校,其课程初时以学习《古兰经》、《圣训》为主,后来又增加了与宗教相关的法学、修辞等学科。二、多样化的教育形式1、初级学校的起源和发展昆它布即小学,它的起源较早。阿拉伯半岛在古代因地处亚、欧、非交通的要冲,从也门经麦加、麦地那去叙利亚又是一条闻名的国际商道。阿拉伯在和拜占廷人及波斯人的接触中受到了东、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伊斯兰教兴起之前,阿拉伯人就模拟犹太人的方式,由粗有学识的人向儿童传授简单的读、写、算的知识,通常由教师在家中招生授课,这就叫做“昆它布”。伊斯兰教兴起之后,昆它布便被作为传授教义的处所。清真寺兴建之后,也附设昆它布,因此,数量大增。这时候,昆它布便以诵习《古兰经》为主要课程。小学生学习、背诵经文,学习书法、语法、诗词和历史故事,鼓励女孩子入学。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还骑马游街,旁观者向他们欢呼祝贺。2、宫廷教育和贵族的家庭教育侨马亚王朝建立以后,哈里发出于统治的需要,收拢文人学者,从各地搜集图书,宫廷教育应运而生。侨马亚朝的第一任哈里发穆阿维叶曾请阿比德·伊本·赛尔叶去为他讲述古代历史。还有一个人叫凯耳卜勒,艾哈巴尔还在穆阿维叶担任叙利亚总督的时候,就在他的公馆里担任教师和顾问的职务。侨马亚朝初期,哈里发们还比较重视对王子们的教养。穆阿维叶的妻子梅荪,出生于叙利亚的一个游牧部落.她常常带着儿子叶齐德到巴尔米拉去生活。在这里,叶齐德练习骑射、狩猎、赋诗,还学习纯粹的阿拉伯语。继侨马亚朝而起的阿巴斯王朝的哈里发们都重视宫廷教育。在宫廷中聚集着一大批文人墨客、学者、歌手,经常举行宴会和文学集会。贵族对此也竞相仿效,聘请学者充当家庭教师。3、清真寺是中世纪阿拉伯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随着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清真寺在各地普遍建立起来。清真寺除了担负穆斯林的宗教生活外,它还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阵地。清真寺附设小学,以儿童为教育对象。在广大农村,清真寺乃是唯一的教育场所。对于有一定文化水平的成年穆斯林,则由教长对他们授以《古兰经》、《圣训》、教法,有时也讲授数学、天文。这可属于中级教育了。至于有些大清真寺,藏书丰富,学者众多,则发展成大学教育。4、伊斯兰高等学校的出现阿巴斯朝初期,对外战争停止,国内经济繁荣、政治安定,从侨马亚朝开始的翻译运动在这期间达到高潮,文化教育也迅速发展起来了。公元830年,哈里发马蒙在巴格达建立的智慧馆是一个科学院、图书馆和国家翻译局的联合机构,它还附设一座天文台。这可算作阿拉伯世界的第一所著名的高等教育机关。在这里云集着四方著名学者,图书库藏书丰富,进行科学文化的研究,这是阿拉伯文化的“近午时期”,穆斯林成为东方与西方古代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公元九世纪中叶至十一世纪,阿拉伯文化进入“中午时期”,即文化繁荣灿烂的时期。巴格达黑衣大食虽然趋向分崩离析,但东部诸小国仍大力提倡伊斯兰教文化,西部的科尔多瓦白衣大食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十分发达,科尔多瓦被誉为中世纪欧洲的明珠,北非的法蒂玛王朝也崇尚文化,故而阿拉伯文化教育形成多中心,终久不衰。尼札姆·穆尔克是塞尔柱王朝的著名大臣,他在1065—1067年间创建了一所尼采米亚大学,这是一所政府开办的宗教学院。它专门研究沙斐仪派的教律学和正统的艾什耳里派的教义学。学校供学生住宿,还设有奖学金。公元1234年哈里发穆斯坦绥尔建立了穆斯坦绥里亚大学,讲授正统派四大家的教律学,这所学校还设有校医院和图书馆。尼礼姆,穆尔克还在内沙布尔和其它一些城市建立了几所宗教学校。这种尼采米亚式的宗教学校曾普及于呼罗珊、伊拉克和叙利亚。公元156年屡马亚王朝的后裔阿卜杜·拉赫曼一世在西班牙夺取政权,建立后屡马亚王朝。929年阿卜杜·拉赫曼三世改称哈里发以科尔多瓦为都城,建立了科尔多瓦哈里发国家。穆斯林的西班牙成为中世纪阿拉伯的又一文化中心。在科尔多瓦、塞维利亚、马加拉和格拉纳达都设有大学,尤以科尔多瓦大学最为著名。哈里发哈克木二世给这所大学大量投资,从东方聘请许多学者来校授课。学校除教义学系和法学系外,还有天文、数学和医学系。学校学生有数千名,不仅来自西班牙各地,还来自亚、非、欧三大洲,除穆斯林学生外,还有基督教徒青年。这些学机对西欧的文化发展影响很大。埃及的法蒂玛王朝也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伊本·基列斯创办了一个学院,每月开支一千个第纳尔作为学院的经费。哈里发哈基姆为传授和宣传十叶派教义成立了达赖勒·仪勒木(公元1005年创建于开罗,1又1夕年被封闭)。其课程除讲授宗教学外,还开设天文、医学。5、图书馆的教育功能中世纪,阿拉伯帝国是世界上图书馆事业发达的国家之一。巴格达、科尔多瓦、开罗、布哈拉等大中城市都有众多的图书馆。在上层社会,私人藏书、甚至修藏书楼也成为一种风尚。在十世纪中叶以前,摩苏尔有一所私人兴办的图书馆,对来馆学习、抄写资料的读者免费供给纸张。在巴士拉的一所图书馆,主人对在本馆从事研究工作的学者发给生活费。至于像智慧馆和达赖勒·仪勒木这样的国家图书馆,其学习、工作条件则更为优越。图书馆除了藏书、借览职能外,往往还具有科研、教育的功能。如著名的地理学家稚古特曾花了三年时间,从木鹿和花拉子密的各图书馆搜集资料编写了地理学名著《地名辞典》。6、各种形式的职业学校阿巴斯王朝时期,为了适应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掀起了一个学习古代文化的热潮。大量的古代希腊、波斯、印度著作经多方搜集,集中送到巴格达。为了解决缺少翻译人才的困难,哈里发马蒙聘请侯奈因·伊本·易司哈格主持翻译局工作,办了一个翻译学校。医院也附设学校,培训医务人员。还开办药剂学校。巴格达医院是伊斯兰世界的第一所医院,创办于公元九世纪初。不久之后,在伊斯兰世界先后建立了三十四所医院。不少医院设有图书馆,讲授医学课程。在音乐教育方面,阿拉伯人也是很重视的。如阿巴斯朝的著名音乐家伊卜拉欣·穆斯里曾办过一所音乐学校。7、私人讲学,师徒相传私人讲学、师徒相传的风气在中世纪的,阿拉伯教育中是长期存在的,这也是当时阿拉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朱尔吉斯是阿巴斯朝哈里发曼苏尔的御医。他的儿子伯赫帖舒在哈里发赖世德时代曾任巴格达医院院一民。他在家中设帐讲学,讲授内容除医学外,还涉及哲学、文学,门徒之众,空前未有。中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法拉比被人誉为“哲学亚师”,他曾在巴格达受教于一位基督教的医生和一位基督教的翻泽家。文学家艾卜·阿塔希亚在矮小的商店里,可儿童和文人们诵诗,他们将这些诗记在陶器的碎片上。著名的音乐女皇加米拉在麦地那颇有名气,她培养了一批女歌手。师徒相传,这种教学形式曾培养了不少人才。三、强烈的世俗性和对科学的崇尚中世纪的阿拉伯教育和同时代的西欧基督教教育相比有它们的共同之点,即打上深深的宗教烙印。但二者相比,阿拉伯教育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它在为伊斯兰教服务的同时,更注意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需要和满足人生的要求。无论是在学校教学课程中自然科学,一哲学的设置;述是科研、教学水平,阿拉伯人是远远走在同时代西欧人的前面的。阿拉伯人在实现半岛的政治统一之后,迅逮地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征途。它征服的对象首先指向历史悠久、文化发达的拜占廷和波斯两帝国。阿拉伯统治者面临如何管理这庞大的帝国,处理错综复杂的政事,他们原有的文化和经验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他们需要重新学习,他们也确实虚心学习和发展了古代文明。帝国境内各民族杂居,也促进了各种文化的相互渗透。阿拉伯帝国经济繁荣,又给哈里发政府支持文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故而早期中世纪阿拉伯文化发展的条件远比同期西欧基督教文化发展的条件要优越得多。伊斯兰教重视人生,尊重知识,鼓励人们求知。穆罕默德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又有“求知、从摇篮到坟墓”的说法。《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最高经典,其中有不少经文包含着科学教育的意义,如:“天地的创造,昼夜的轮流,在有理智的人看来,此中确有许多迹象。”(《古兰经》第三章190节)又说:“你们要观察天地之间的森罗万象。”(《古兰经》第十章,101节)阿拉伯教学方式也显得开明得多。教师站在一根园柱旁边,学生坐成一圈,即可讲授,然后由学生质疑、辩论,这种教学方式称之为教学圈,气氛相当活跃。在天文学、医学等方面,阿拉伯人更是注重实践和实际操作。另外,在阿拉伯国家,游学风气也很浓厚。为了探求知识,不远千里寻师访友是很普通的事情。四、中世纪的阿拉伯教育理论已有初步发展在中世纪,阿拉伯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著书立说者为数不少。据托太哈在《回教教育史》一书中提及的就有四十余种,涉及的范围也较广,诸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师生关系、学校管理。《古兰经》和《圣训》是伊斯兰教育的指导思想。十二世纪的一位学者尼迈里在谈到教育的职能时说:“你当求学,因为学问(1)能扶助你的宗教,(2)能启迪你的智慧,(3)能安慰你的寂寞,(4)能裨益你的社交,(5)能增加你的财产。”中世纪的阿拉伯教育以宗教教育为第一位,这固不待言。但它也注重人生,考虑到学生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需要。穆罕默德曾说:“学习不一切于实用的学问者,来世必受最严厉的刑罚。”科学家的“领导长老”,林伊本·西拿也曾提到:“儿童学完《古兰经》,并造就阿拉伯文的根抵后,他们所受的教育,应该集中于将来的职业。”L中世纪的阿拉伯人在教学方法上有不少地方也是可取的。教师在讲课时,先对教学内容作一提要介绍,举出其它作者的著作以供学生参考,进一步阐述自己
本文标题:拜占庭与阿拉伯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76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