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青岛文化》教学辅导(2)`第三章源远流长的崂山文化第一节崂山----海上第一名山一、崂山概况崂山,东高而悬崖傍海,西缓而丘陵起伏,山区面积446平方公里。山脉以崂顶为中心,向四方延伸,尤以西北、西南两个方向延伸较长,形成了巨峰、三标山、石门山和午山四条支脉,崂山的余脉沿东海岸向北至即墨市的东部,西抵胶州湾畔,西南方向的余脉则延伸到青岛市区,形成了市区的十余个山头和跌宕起伏的丘陵地形。崂山的最高峰名为巨峰,又称崂顶,地处北纬36°10′,东经120°37′,海拔1132.7米,峰顶面积约1.5平方公里,为崂山的主峰。崂山地处暖温带,气候温暖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突出表现为“春凉回暖晚,夏温热雨多,秋爽降温迟,冬暖少雨雪”的气候特征。由于山势陡峻和地形复杂,形成了上下不同、内外迥异的小气候,山南麓的太清宫一带名为“小江南”,巨峰北侧的北九水则称“小关东”。二、崂山十二景崂山钟灵毓秀,山海奇观,佳景天成,美不胜收,历代游山文人墨客多有称颂。自30年代起,有崂山十二景之说,后定为“巨峰旭照”、“龙潭喷雨”、“明霞散绮”、“太清水月”、“海峤仙墩”、“那罗佛窟”、“云洞蟠松”、“狮岭横云”、“华楼叠石”、“九水明漪”、“岩瀑潮音”、“蔚竹鸣泉”。三、历史上的崂山的书院(一)康成书院康成书院在不其山(铁骑山)东麓的书院村,其名称源于东汉经学家郑玄曾在此设帐授徒。当时“从学者盈万”,著称海内。(二)华阳书院华阳书院在华楼山前华阳山的南麓,故名,又称东崖书院。(三)青峪书院青峪书院在夏庄东北6公里的青峪村。即墨举人江恭先于道光年间在此筑舍,延请同邑举人黄念昀教其二子读书。(四)石屋书院石屋书院在北科宅东南5.2公里的观崂村。(五)劳山书院位于鹤山之北、即墨市东部之皋虞一带。(六)下书院下书院在石门山西麓山谷中。第二节崂山道教文化一、崂山道教的历史沿革崂山是道教发祥地之一。崂山自春秋时期就云集一批长期从事养生修身的方士之流。到战国后期,崂山已成为享誉国内的“东海仙山”。秦始皇的东巡,汉武帝两次幸不其(今青岛市城阳区),都与方仙道的活动密切相关。西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张廉夫来崂山搭茅庵供奉三官并授徒拜祭,奠定了崂山道教的基础。从西汉到五代时期末,崂山道教基本属于太平道及南北朝时期寇谦之改革后的天师道,从宗派上分属于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亦称茅山宗、阁皂宗)。宋代初期,崂山道士刘若拙得宋太祖敕封为“华盖真人”,崂山各道教庙宇则统属新创“华盖派”。金元以来,道教全真派兴起,崂山各庙纷纷皈依于“北七真”的各门派,成吉思汗敕封邱处机之后,崂山道教大兴。延至明代,崂山道教的“龙门派”中衍生三派,使教派总数达到10个,崂山及周边地区道教长盛不衰。至清代中期,道教宫观多达近百处,对外遂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之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青岛市人民政府逐步有计划地恢复部分崂山道教庙宇,落实宗教政策,召回道士,重修神像,返还庙产。现崂山相继修复并对外开放的庙宇有太清宫、上清宫、明霞洞和太平宫。崂山道教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二、崂山道教宗派崂山道教自春秋时期至西汉时期,主要流派为方仙道;从东汉时期至南北朝时期属太平道;南北朝时期至五代,分属楼观教团、灵宝派、上清派;宋初统属华盖派,金元以后则承袭全真各派。崂山全真道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派系,主要有:华山派龙门派金山派随山派鹤山派清静派金辉派遇仙派南无派嵛山派三、崂山道教音乐道教音乐是中华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道乐则是道教音乐中独具特色的一大分支。从功能和韵律风格上可分课韵、功韵、咒韵、庆韵、祭韵、逸韵六类。崂山太清宫自张廉夫初创之后,道士们的早课、晚课的经文就配有一定的韵谱。这种曲谱不仅可以使道众颂经众口一致,而且有清喉抒胸,提高吐纳效果和凝神聚精的作用。唐李白与唐宫廷乐师浙江道士吴筠同到崂山旅居,在太清宫北山之阳,蟠桃峰下,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共创一支曲子,名曰《清平调》,并传给太清宫道士,同时还把江南道家经韵曲牌《三涂五苦颂》传给了崂山道士。《孙谱》,是崂山道士最重要的经韵曲牌之一。第三节崂山民间习俗和民间文学艺术一、崂山民间舞蹈崂山地区的民间舞蹈,主要是群众在春节期间自发性的娱乐活动,有较深的群众基础。长期流传并保留下来的崂山民间舞蹈,大体可分5大类10余种。秧歌类崂山地区的秧歌是由即墨传入的。1924年,中韩镇大麦岛村就兴起了“地秧歌”,共有16个角色,大多扮演戏曲故事中的人物。高跷类高跷传入崂山地区已有上百年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北宅镇沟崖村组织了崂山第一支高跷队。道具舞类手或身披道具而舞,是崂山地区民间舞蹈的一个特点。现有的道具舞分两大类:第一类是硬架子道具舞。第二类是软架子道具舞,如“龙灯舞”、“狮子舞”。历史上崂山地区有两处著名的龙灯舞,一是北宅镇五龙村的龙灯舞,二是中韩镇孙家下庄的龙灯舞。二、崂山民间曲艺在崂山山区居民中备受喜爱而久演不衰的地方剧种当推柳腔。柳腔传入崂山地区约100余年,初盛行于崂山西部,民间的柳腔戏班初创于此,并迅速传播、发展,授戏及演出盛极一时。第四节崂山刻石百例崂山最古老的摩崖在崂山区沙子口镇的烟台顶。两处刻石相连,皆为晋太安二年(303年)镌刻。书刻虽不工整,但仍可从粗犷中见出汉隶之余韵,并已向魏碑体转化。其一为:“勃海朱泰武(一行)晋太安二年岁在癸亥(一行)平原羌公烈(一行)。”共分三行,高50厘米,宽42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其二为:“高阳刘(一行)初孙(一行)晋太安二年(一行)魏世渊(一行)。”共分四行,高49厘米,宽26厘米,字径3.5厘米不等。第五节崂山历代诗文鉴赏一、诗歌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唐】李白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登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作者简介】李白,唐代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为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人。有《李太白全集》传世。《寄王屋山人孟大融》一诗,镌刻于崂山梯子石五百级处之巨石上,刻石之诗与《李太白全集》所载相同。《全唐诗》中,“亲见安期公”为“亲见安其生”;“飞步登云车”为“飞步升云车”。咏劳顶【元】赵孟兆页山海相依水连天,万里银波云如烟。挥毫绘成天然画,笔到穷处难寻源。【作者简介】赵孟兆页,字子昂,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元代诗人、书画家。本诗录自《青岛旅游诗选注》。劳山【明】蓝章遥看山色层层碧,渐觉溪流汩汩深。匹马迳寻萧寺树,老僧应识野人心。行云何意遮奇石,啼鸟多情和苦吟。不是将身许明代,便从逄子老山岑。【作者简介】蓝章,字文绣,即墨(今山东省即墨市)人,明代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本诗录自《青岛旅游诗选注》。太清宫【明】耿义兰大劳小劳天下奇,海岳名山世间稀。修真野客能避世,万古长春道人居。东海名高上鳌峰,初开茅庵是太清。恩深一观明帝主,敕谕颁来道藏经。【作者简介】耿义兰,字芝山,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人。明正德四年(1509年)生,嘉靖年间进士,后弃家入道,卒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本诗录自《太清宫志》。劳山道中【明】左懋第匹马西风直路赊,几家茅屋趁山斜。白云争捧如花女,尽日溪头独浣纱。【作者简介】左懋第,字仲及,号萝石,明代莱阳(今山东省莱西县)人。明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授韩城知县,历官吏部都给事中,人称“明末文天祥”。本诗见于《左忠贞公集》。第六节崂山的古树名花和崂山绿石一、崂山绿石崂山绿石,旧称“劳山石”,产于山东青岛市郊崂山脚下的仰口海湾,因蕴藏于海底,亦有人称“海底玉”。宋元时代,即有人将劳山石制为案头清供及文房用具。崂山绿石之特色有三:一是色彩绚丽。以绿色为基调,或墨绿,或浅绿微蓝,间有黄、白、赭色交错,更显其变幻之美。二是结晶奇妙。绝大多数绿石为层状结晶,但有的排列均匀,有的厚薄悬殊,与不同色彩互为辉映。少数绿石或呈丝状结晶,或为云母结晶(有金星闪烁)。更奇者为放射性结晶,有奇峰高耸、岭脉延伸之奇景出现,此为绿石中之佳品。三是石质细密润泽。其矿物组成主要是绿泥石、镁、铁、硅酸盐,又杂有叶腊石、蛇纹石、角闪石、绢云母与石棉等,石质细密晶莹,如若切片观察,还有一定的透明度。崂山绿石因其色彩、结晶、石质、形体之变化错综复杂,在选石时必须多种因素、多个方面,比较斟酌,反复推敲而后才能定夺。要想采得上好之绿石,概括起来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眼:一要看色彩的变化。崂山绿石以绿色为基调,但又不是单一的绿色,色深者墨绿浓黑;色浅者粉绿微蓝;色艳者如夕阳芳草;色纯者可与翡翠乱真,再加上黄、白、赭等色块条纹,诸多色彩交错于一体、变化无穷,奇妙多趣。二要看结晶的变化。绝大多数崂山绿石为层状结晶,但有的排列均匀,有的厚薄悬殊,各层相间.不同色彩浓谈交错,其斜面断层常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曲线纹彩,异常美丽,有的则成丝状或粒状结晶,丝丝相连,有的镕嵌于石隙,有的附着于石面,常可出现山峦纵横,千峰竞秀的奇观。也有的在透明的绿石中杂有云母结晶,呈现出众多闪烁发光的金星颗粒,别有奇趣,有的在石面上形成放射状结晶,出现奇峰高耸,岭脉向四面八方散射的奇景,为绿石中难得的珍品。三要看石质的变化。崂山绿石的矿物组成主要是绿泥石,在不同的结构中.又杂有叶腊石、蛇纹石、角闪石、绢云母、石棉等不同成份。用显微镜切片放大观察,可以看到多种美而的结晶,略经琢磨,即可出现玉石的光泽、但不同石块的密度、光泽、透明度也各有不同.在石质方面的选择,应以细密坚实、晶莹润泽为上品.四要看形体的变化。崂山绿石的形体不象太湖石那样裙皱洞穴通体相连,不可能要求其“皱”,其“透”。但仍要求其艺韵之“秀”,体形之“瘦”,气势之“雄”,和风度之“自然典雅”。二、崂山茶崂山三围大海,背负平川,终年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属暖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长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水质清冽。崂山独特的地理环境,肥沃的土地,优质的水源培育出的崂山茶,色、香、味、形俱佳,名扬海内外。崂山种茶已有悠久的历史。崂山茶的成品茶属于绿茶,由精选崂山鲜茶用现代工艺加工而成。崂山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较强,霜期也较南方长,加之昼夜温差大,茶树生长发育慢,有充分时间积累养分,故崂山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有大量的多酚类、咖啡碱、芳香物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等有益人体健康的成份。饮用崂山茶,有兴奋解倦、止渴解毒、促进血液循环、软化血管、清心明目之功效。特别是茶内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高,茶汤浓醇鲜爽,饮后颊齿留香,令各地好茶者赞不绝口。因此,崂山茶与崂山矿泉水、崂山耐冬花并称“崂山三绝”,享名天下,冠盖东方。崂山茶的真正味道来自“五极”:嫩嫩的茶芽+清澈甘甜的泉水+一幅好茶具+清静的环境+平静的心态。前“三极”在物,茶芽:在于的采集月份(春茶乃是极品)、时间(清晨)、鲜嫩程度、采集度(一芽一叶或两叶或三叶)、加工(人工炒茶、机器炒茶个有千秋)。冲茶用水:泉水最佳、河水次之、井水最差。还要掌握好开水温度(文茶或武茶)。茶具:纯正的紫砂茶壶比较好(注意焖茶时间)。后“两极”在人,清静的周围环境不可少,当你坐下来慢慢品尝时,再烦躁、浮动的心态也会随清香的茶叶平静下来。一个人品尝最妙,两个好友最佳、三个四个正合适。第四章容纳百川的青岛海洋文化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海是青岛的禀赋。青岛面向大海,依海而生。我国海平面的基准点在青岛(具体在大港一号码头)青岛的海岸线总长863.64公里。共有32个海湾,69个海岛。漫长的海岸线、辽阔的海洋面积、星罗棋布的海岛,为青岛造就了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也铸就了青岛海纳百川、博大开放的城市品格,因此,青岛文化又素有“海派”之称。海洋城市文化,是青岛城市文化的独具特性。中国还没有哪个城市能像青岛这样既具有古老的中国海洋文化城市的悠久历史,又具有现代中西海洋文化交汇的真正海滨都市风貌。第一节海洋文化的概念、构成和基本特征一、海洋文化的定义海洋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海洋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二、海洋文化的构成海洋文化由“软件”和“硬件”两大部分组成。前者指海洋
本文标题:青岛文化学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8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