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市政工程 > 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
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2010---2015年)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人民政府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O一O年一月目录第一章背景和转型条件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第三节国土资源空间评价第四节转型的机遇与挑战第二章规划总纲第一节规划编制依据第二节指导思想和转型原则第三节区域功能定位第四节转型战略与目标第三章转型与接替产业的布局第一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第二节新材料产业第三节机械装备制造业第四节能源化工产业第五节光伏产业第六节现代农业第七节现代服务业第四章社会问题第一节问题及表现第二节任务和措施第五章生态环境整治第一节现状和问题第二节目标和任务第三节重点措施第四节重点项目第六章支撑保障能力第一节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第二节积极发展社会公共事业第三节积极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第七章政策措施和实施机制第一节石嘴山市层面第二节自治区层面第八章支持政策建议第一节财税支持政策第三节土地利用和矿山开发优惠政策第四节其它倾斜政策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29号)精神,促进石嘴山市加快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提供和积累经验,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编制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的指导意见》(发改办东北[2009]2173号)的要求,结合宁夏和石嘴山市的实际,特编制《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2010—2015)。第一章背景和转型条件第一节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石嘴山市位于宁夏银川平原的北部,土地总面积5310平方公里,其中市辖区面积2262平方公里,现辖大武口、惠农、平罗三个县区,全市有汉、回、藏、蒙等23个民族,总人口达74.0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69%,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2%。200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7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3378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2.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58.99亿元;当年实现财政总收入43.29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21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9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石嘴山市是一座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自2008年3月被国家确定为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以来,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将经济转型确定为全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立足多年发展积累的优良的资源配置、优越的气候条件、完备的基础设施、充足的人力资源等优势条件,着力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三大产业增加值已占到全市工业增加值的90%以上,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67.6%,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1%;着力培育接续替代产业,以多晶硅产业为基础的光伏产业链已初具雏形,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逐步成为全国光伏产业投资的热点地区;着力强化节能减排,对643个污染项目进行了全面治理,取缔和关停了118家产能落后企业,拆除了200多台燃煤锅炉,建成了石嘴山循环经济示范区,培育了50多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有力遏制了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无序扩张,2006年彻底去掉了污染“黑帽子”;着力改善民生,实施了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乔迁安置矿区职工12590户、45920人。在全国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门诊统筹试点和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在西北地区率先开展城乡居民养老保障试点,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全区第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5%,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58%。大力实施全民创业富民工程,五年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7.8万人,5.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在全区率先实现“教育强市”目标,“两基”国检顺利通过验收。为实现经济转型、跨越发展,建设山水园林新型工业城市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转型之路。第二节转型的背景一、发展经历石嘴山市的现代工业起步于20世纪五十年代,是宁夏解放后国家重点布局建设起来的第一个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煤炭部决定开发以石嘴山为中心的贺兰山北端煤田,宁夏煤炭大规模的建设拉开序幕。为了支持国家国民经济建设,保证包钢、酒钢和兰州等工业基地用煤的需要,从1958年开始,开始了对石炭井矿区的开发建设,1965年,煤炭部经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决定成立以高节、康志杰两同志为首的贺兰山煤炭公司,具体负责管理石嘴山、石炭井和准备开发的汝箕沟、内蒙的乌达、包头、卓子山、呼鲁斯太、甘肃的阿甘镇、窑街、新疆的哈密等矿区,是继国家成立东北煤炭工业公司之后的第二个直接接受煤炭部管理的国家直统的煤炭公司,从此,贺兰山煤田石炭井矿区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呼鲁斯太、汝箕沟两个矿区建设全面铺开,从全国各地汇集来的建设者满怀豪情,艰苦创业。1961年,设计能力为216万吨/年的石嘴山矿区基本形成,1971年设计能力为285万吨/年的石炭井矿区基本形成,1972年设计能力为120万吨/年的白芨沟矿区基本形成,1974年设计能力为90万吨/年的汝箕沟矿区基本形成,1975年设计能力为90万吨/年的呼鲁斯太矿区基本形成。随着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1954年国家布局建设了石嘴山发电厂,1958年国家布局建设了石嘴山钢铁厂,1965年,中央决定将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搬迁石嘴山,为军用配套的“三线”企业,主要从事生产钽、铌、铍有色金属。1965年,为了满足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煤炭工业的发展需要,合理调整煤矿机械制造业的布局,煤炭部决定在西北地区建设煤矿机械厂,1966年7月18日和8月14日煤炭部先后发出了[66]煤发0998号文件和[66]煤发1127号文件,决定在宁夏石嘴山市大武口兴建西北煤矿机械厂(运输设备厂、金属结构厂和防爆电机厂),即西北煤机一厂、西北煤机二厂、西北煤机三厂,这一时期,共完成基本建设投资64168万元,其中:石嘴山矿区8361万元,石炭井矿区21126万元,呼鲁斯太矿区6152万元,汝箕沟矿区12195万元,西北煤矿机械一、二、三厂9271万元,建成矿井(含露天)10处,新增煤炭生产能力810万吨/年,原煤入洗300万吨/年,机械产品302万吨/年,电机容量3.9万千瓦/年,经过50年的艰苦努力和建设,已建成了大批大中型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以机械装备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为主导的工业体系,成为宁夏乃至全国重要的煤炭工业生产基地,为国家和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主要表现在:一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支持。石嘴山市的煤炭资源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量、开采方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共中央继成立东北煤炭工业公司之后,批准成立了贺兰山煤炭工业公司,先后从抚顺、徐州、大同、兰州、西安、淮南、淮北等工业基地成建制调入干部职工22000余人(不包括随迁家属和分散前来的职工及家属),而且这些干部职工大部分至今仍尚在石嘴山市,成为石嘴山市市民和建设者。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滚滚乌金从边陲小镇石嘴山市源源不断的流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据统计,50年来,石嘴山市为国家提供各种原煤5亿吨,电力装机达到307万千瓦,为支持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历史性贡献。二是为国家煤炭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1964年石嘴山二矿采煤五队在厚6米左右的第三层煤2133工作面一分层开始实验倾斜分层下行铺顶网采煤法,经过两个多月的实验,不但解决了破碎顶板开采时杜绝冒顶事故,降低原煤灰分,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工效(1.3~1.5吨/工提高到4~5吨/工),降低了成本(单位成本由原来的8--9元/吨降低到3--5元/吨),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并在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上荣获发明创造奖。1956年,西北煤田地质局146勘探队在石嘴山地区砂砾层钻井中使用优质煤碱泥浆做冲洗液,创造钻孔深达600米以上记录,在1978年全国第一次科技大会上荣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仅1978-2008年,石嘴山市共取得重要的科技成果847项,其中荣获国家和煤炭部奖励的有23项,为提高煤炭装备水平,促进煤炭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二、面临的主要问题随着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采,矿产资源逐步枯竭,国家布局的矿井相继闭坑,资源型城市石嘴山市目前正面临着因煤而困的局面。和全国其它资源枯竭型城市一样,主要表现为资源枯竭与产业经济的增长需求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单一与综合经济发展的矛盾、市场化因素先天不足与发展市场经济的矛盾、以矿山企业为主体的区域封闭与对外开放的矛盾、环境质量下降和生态恶化与城市人居环境改善的矛盾、职工下岗失业增加群众生活困难与社会稳定的矛盾等。特别是经济结构失衡、失业和贫困人口增多、维护社会稳定压力较大,是当前经济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1.大型矿井相继破产闭坑,资源濒临枯竭。经过50年开采,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输出原煤近5亿吨,已建成矿区煤炭资源日益枯竭,2000年以后,国家先后批准了原石炭井矿务局一矿、三矿、四矿、石嘴山矿务局一矿、三矿破产闭井,现已全面停产。全市煤炭生产能力由高峰时期的近1500万吨下降至2002年的不足600万吨。2.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自1998年以来,石嘴山市下岗失业人员累计达8.8万余人,其中城市下岗失业人员1.86万人,每年还有城镇新成长劳动力6000多人需就业,农村剩余劳动力6.37万人需转移。全市农村特困家庭达5600余户近10000人,分别占全市农村总户数和总人口的7.1%和3.3%。城市享受低保户1.72万户近4.88万人,占全市城市人口的11.6%。其中,生活极度贫困、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的特困户达6500余户1.5万人,占全市城市人口的3.6%。随着矿区煤炭资源逐年枯竭,煤矿及相关企业的停产、半停产和倒闭破产,有3万多煤炭职工下岗或转岗,涉及煤炭职工及家属10.7万人。大量下岗失业人员和新增就业人员不能就业,滞留社会,成为影响石嘴山地区社会治安的巨大“隐患”,给石嘴山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群访群聚事件呈明显上升态势,对全市的社会稳定构成巨大的威胁。3.煤炭生产矿区塌陷严重,居民生活得不到保证。石嘴山市正规采煤已达50多年,目前已形成沉陷区面积41.35平方公里,涉及住户30359户,占城市总户数的20%;人口10.2万人,占城市人口的24.2%;住房面积219.8万平方米,占城市住房总面积的26.5%;受损供水管路126.48公里,占总供水管路的29.4%;公路89.78公里,占总公路里程的29.9%。4.企业办社会遗留的历史包袱沉重。由于早期城市建设随资源开采企业布局,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造成石嘴山市的城市布局过于分散,分布在白芨沟、大峰、汝箕沟、石炭井、石嘴山矿区的企业,在矿产企业建设的同时,也办起了一个个小社会,学校、医院、城市管理、公安警察机构等一系列社会服务性机构。2005年,石嘴山市城市区共有65所中、小学校,23家医院,其中,34所中、小学和15家医院为企业所办,分别占52%和65%,随着大型矿井的相继闭坑,企业所办社会全部移交给当地政府,极大地增加了财政的压力,财政的刚性支出不断增强。除此之外,历史形成的过于分散的城市布局,造成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点多面广,战线过长,由于投资不足,欠帐太多,难以补还。三、加快转型的迫切性以上矛盾和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得到彻底解决,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尽快制定转型规划,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是资源枯竭城市石嘴山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需要。1.有利于加快优势产业发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石嘴山市已具备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尤其是机械制造、新材料、能源化工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已形成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基础和规模,具备了一定的产业转型条件。充分利用《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支持,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发挥现有资源、产业、技术、人才等优势,使优势产业和资源迅速聚
本文标题:石嘴山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5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