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北师大新版历史八下知识点(完整版)
1历史八年级下册知识点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准备会议):1、召开:1949年9月,在北平举行2、内容:①制定《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②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法(注意:国徽的确立不是在本次会议上);④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3、作用(意义):①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成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为新中国成立作了准备工作。二.新中国的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接受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毛泽东为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朱德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沈钧儒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罗荣桓为最高人民检察署检察长。2.开国大典:时间:1949年10月1日地点:天安门广场标志: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3.新中国成立的意义①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一百多年开中国人民饱受外来侵略、奴役的历史和内外战乱频仍、国家四分五裂的局面从此结束,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②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③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开始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变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长期执政的党;④中国历史从此揭开新的篇章。⑤中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第2课巩固新政权新中国成立之初为巩固新中国进行了哪些斗争(哪些努力?哪些措施)?①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②稳定物价之战;③(1950—1952年底)土地改革;④(1950—1953年)抗美援朝。共同作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一.西藏和平解放(1)时间:1951年,10月(2)标志:人民解放军胜利进入拉萨。解放方式:和平解放(3)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民族实现了大团结二.稳定物价之战:1、目的: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2、措施:米棉之战3、使全国物价趋于平稳,毛泽东评价它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三、土地改革1、起止时间:1950年6月——1952年底2、根本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3、开始标志: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4、内容: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5、结果: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6、意义:①摧毁了在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实现了“耕者有其田”;②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奠定了基础;④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7、注:土地改革是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并没有改变土地私有制性质。第3课抗美援朝1、原因:①美国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公然干涉中国内政;②美国的行径严重威胁新中国的国家安全,也阻扰了新中国统一的进程;③应朝鲜政府请求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起止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司令员:彭德怀作战部队:中国人民志愿军2、过程:第一次战役: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开赴朝鲜前线集中主力重创美军部队,初步稳定了朝鲜战。第二次战役:1950年12月,收复朝鲜首府平壤及三八线以北绝大部分地区,迫使“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朝鲜战局。第三、四、五次战役:1950年12月到1951年6月,成功的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地区。战役:上甘岭战役(电影《上甘岭》指的是抗美援朝)4、结果:1953年7月,美国被迫签定《朝鲜停战协定》,抗美援朝取得了胜利5、英雄人物:黄继光(赴汤蹈火、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邱少云(视纪律重于生命)精神: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6、意义: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为新中国赢得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7、为什么说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祖国称为最可爱的人?在朝鲜战场上,以黄继光、邱少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支援了朝鲜人民的爱国斗争,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中国人民志愿军被祖国称为最可爱的人。第4、9课新中国外交一.走向国际舞台(20世纪50年代)(1)外交政策: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另起炉灶: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时期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2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把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清除干净,不给他们留下活动余地,然后再考虑建交问题一边倒:再外交上明确宣布将联合苏联,站在国际和平民主阵营一边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首次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中印谈判中首次提出(2)正式提出:1954年中国、印度、缅甸发表联合声明(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3.周恩来与万隆会议(又称亚非会议)(1)召开: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2)特点: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举行的国际会议(3)中心议题: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4)方针作用: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了会议圆满成功(5)万隆精神: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二.外交工作的突破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1.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背景:①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的对华敌对政策②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2)过程:①“乒乓外交”②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③尼克松访华:时间:1972年,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一部分”出自《联合公报》,是上海签署。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历史性的握手。④1978年,签署《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意义:中美建交标志着两国关系实现正常化。(1979年正式建交)补充:中美应如何相处?(关于中美关系前景谈谈看法)中美两国应友好相处,妥善处理台湾问题,相互借鉴,取长补短。2.重返联合国(1)标志:新中国于1971年的第26届联合国大会重返联合国。(2)意义: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我国外交史上上的一次伟大胜利.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的大舞台3.走向建交高潮(1)中日建交①直接原因:中国重返联合国与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改善②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签署《联合声明》(2)建交高潮①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和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包括意大利,加拿大,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澳大利亚等②建立和发展了同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精讲点拨】1.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成就:50年代外交:①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70年代外交:①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②1972年中日建交;③1979年中美建交改革开放新时期:①1997.7.1香港回归;②1999.12.20年澳门回归;(20世纪外交)③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21世纪外交)2.中国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①中国国力的增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②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③领导人卓有成效的外交工作和独特的外交艺术。3.我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出发点:维护国家利益。第5课工业化的起步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2、基本任务:①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②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③培养建设人才3、成就:一田(克拉玛依油田)、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三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六路(三公路、三铁路)。4、作用:形成了中国近代以来引进工业项目和技术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工业化浪潮,为我国建立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5、补充:一五计划初步改变了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确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而不是完成了工业化。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颁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2、内容: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家通过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3、意义: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补充:1949年《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第6课三大改造1、时间:1953年---1956年2、内容及途径:农业——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政策:赎买政策)3、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4、结果: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5、不足:后期发展速度过于迅猛,工作过于急促和粗糙,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偏差36、意义:①标志着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②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补充:1.三大改造实现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所有制性质发生了变化。2.近现代史上社会性质的三次变化:①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③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7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一、中共八大(特点:党在全国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1、时间:1956年;地点:北京2、内容:(1)大会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出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影响:中共八大成为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的标志。随后,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八大二次会议:时间:1958年;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2、大跃进:(1)时间:1958年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特点:盲目求快,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3)举例:全民大炼钢铁(口号:以钢为纲,全面跃进。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4)直接后果:造成国民经济的比例严重失调。3、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特点:一大二公”: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3)举例:大办公共食堂(人民公社被誉为“新乐园”)(4)直接后果: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三、国民经济的调整(1958——1960三年政策错误和自然灾害;1961——1965)(1)目的:克服困难局面。(2)过程:1961年初,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精讲点拨】5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失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时间:1958年;会议:八大二次会议2、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总路线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评价:正确的一面是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缺点是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3、失误原因: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急于求成。②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本文标题:北师大新版历史八下知识点(完整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22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