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沁园春·雪》教案(带备注)
《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2.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3.诗歌的朗读。课时:两课时。课型:讲读课。教学设施:投影教案设计:张浩然课前准备:学生预习,扫清文字障碍,朗读诗歌。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上阕,感受诗歌的意境和想像,理解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2、理解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3、上阕的朗读。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1引入、显示课题。在初一时,我们学过了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在老舍笔下,冬天的济南是一块温晴的宝地。而毛泽东的著名诗篇《沁园春·雪》写的不是某一处的景象,而是整个北国大地的壮丽雪景。其气势更磅礴,气魄更宏大。2体裁和题目分析:体裁:词;沁园春:词牌;雪:题目。背景介绍:《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长征部队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二上阕分析。备注1.请一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2.分析前三句。(1)这三句在上阕的作用:要点:总写了一个壮阔雄奇、玉砌银装的冰雪世界。(2)由此可见上阕的结合特点是什么?先总写,后分写。(3)“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两句在情态的描写上有何不同?明确:前者是静态描写,后者是动态描写。(4)分析分写部分。“望”所管辖的句子是哪些?要点:由“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想像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站在高山之巅,不畏严寒风雪,远眺北国大地,欣赏北国壮丽雪景。其气势可等豪迈。分析“长城”、“大河”几句“惟余莽莽”的意思是:只剩下白茫茫的一遍。本词写黄河与一般表现黄河的作品在情态描写上有何不同?要点:一般作品表现黄河的动态,如李白的《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本词写的却是黄河的静态。这样写“长城”、“大河”表现了什么?要点:描写了一个视野广阔,寒威凛烈的冰雪世界。更显示了作者博大宽阔的胸怀,雄伟旷达的气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5)分析描写群山,高原的几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为什么觉得群山像银蛇在舞动,高原像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学生发挥想象回答)要点:诗人站在高山之巅极目远眺,被白雪覆盖的群山宛延曲折,伸向向远方,仿佛一条条银蛇在舞动;一座座披着白衣的高原,仿佛一只只白象在奔驰。前者舒展柔美,后者奔腾壮丽;二者又都有奔放活泼的气势,显得神采飞扬。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就更有一种奋飞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这样浪漫的想象实际上正是以雪压冬云,天地混沌一片的景象为基础的。(6)“长城”、“大河”和群山、高原的描写,在情态上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老师操作电脑显示)要点:前者静态、后者写动态;塑造了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意境。5、分析最后三句。(1)“须”的意思是什么?(学生回答后,电脑显示)明确:等待(2)思考:这几句写的是否眼前所见实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先让学生发挥想象去体会,回答。)明确:这几句是从眼前所见展开的想象,是虚写。展现了一个红白交映生挥的景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红日映照下的北国河山比作一个红装素裹的少女一样格外艳丽动人。6全班朗读7小结:(1)修辞手法小结:比喻、拟人、对偶等,使描写更形象生动,更能加强表现效果。(2)表达方式和内容概括:要点:描写与抒情相结合,描绘了北国的壮丽雪景,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诗人的豪迈情怀。1.电脑演示配乐朗颂欣赏。2.全班把上阕背诵一次。预习下阕:1、朗读这一部分。2、表达方式的特点。3、表达诗人的什么思想感情?4、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分析下阕部分,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主题。2、理解议论抒情相相结合的特点。3、朗读和背诵。4、练习测试。教学内容与步骤:1.复习旧课。2.全班背诵上阕。3.分析下阕:1.显示思考题:思考题内容:(1)前两句有什么作用?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2)“惜”的作用与上阕哪个词相近?(3)“文采”、“风骚”、“弯弓射大雕”各指什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诗人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和对“成吉思汗”的评价态度是否一样?分别体现在哪些词语上?(5)“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怎样理解?(6)这一部分在表态方式上有何特点?“俱往矣”前后有何联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要点:(1)承上启下,这一过渡使全词浑然一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给人严丝合缝,完整无隙的感受;“折腰”本来是鞠躬、倾倒的意思,这里有赞颂、赞美的意思,而它比“赞美”程度更深,感受情更强烈,更能体现出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壮丽山河而倾倒之情。(2)其作用与上阕的“望”相近,都有领起下文的作用。(3)“文采”、“风骚”指的是文学才华,这里指的是广义的文化,指的是文治;“弯弓射大雕”指的是武功。都用了借代的手法。(4)不同。对前两者并不是一概否定,而对后者的惋惜之情近于嘲讽。这种感情分别体现在“略”、“稍”、“只”等词上。(5)“风流人物”指的是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还看今朝”的“今朝”指的是当代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这不但是一种坚强的信心和伟大的抱负,而且是一种昂扬的斗志。抒发了自己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6)议论与抒情相结合。既谈古,又论今,把古代与今天作比较。热情歌颂了无产阶级革命英雄和广大的人民群众。抒发了诗人作为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壮志和抱负。4全班朗读下阕。5背诵下阕。6作业:(1)注音(每空5分)分(fen)外妖娆(rao)稍逊(xun)风骚(sao)数(shu)风流人物(2)把下列句的朗读节奏判断正确的一项用鼠标拖到括号内(C)(5分)A.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B.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C.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D.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3)判断下列语句的修辞手法。(每小题10分)A比喻B、对偶C、拟人D、夸张、E借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BC)山舞银蛇,原驰蜡象。(AB)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BE)(4)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每小题10分)A、对B、错“望”字统领的诗句是由“长城内外”到“分外妖娆”(B)“顿失滔滔”一句的重读应在“顿”(A)本词上阕在表达方式上是描写与议论相结合(B)“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风流人物”(B)教后感:
本文标题:《沁园春·雪》教案(带备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27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