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水文地质学考试基本重点
第一章绪论水文地质学:狭义:研究地下水的科学。广义:研究地下水圈的科学。水文地质分支: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农业水文地质学区域水文地质学古水文地质学地下水的主要功能:1、地下水是一种宝贵的资源(resources)a)供水水源:分布广,变化稳定,水质好不易污染。b)液体矿产:地下水高含盐类或稀有元素,具工业开采价值。2、地下水是极其重要的生态环境因子,地下水的变化会影响生态环境的天然平衡3、地下水是一种很活跃的地质营力─地壳内能量、热量的传输者4、地下水是(地球内部地质演变的)信息载体,由于地下水是应力传递者,又在流动;地下水位、水量、水温、水化学成分等的变化或异常可以反映地下的许多信息。5、灾害因子:地下水污染、海水入侵、过量开采导致地面下沉、饱和砂土振动液化、管涌突水、大型工程中地址问题、核燃料排放等。第二章地球中水的分布与循环水循环:自大气圈到地幔的地球各个圈层中的水构成的系统中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过程叫做自然界的水循环。自然界的水循环分为水文循环和地质循环两类。地质循环:地球浅层圈和深层圈之间水的相互转化过程。水文循环:发生于大气水、地表水和(岩石空隙中的)地下水之间的水循环。水循环的作用:通过水循环水质得以净化、水量得以更新再生。循环原因:a:内因:固液气三相水可以相互转化b:外因:太阳辐射使得水体蒸发,地球重力使水降落到地面。循环环节:蒸发-运移-降水-径流循环类型:a:大循环(洋陆之间):陆海之间的水分交换b:小循环:海陆内部的水分交换c:内循环:水循环的作用(对水):a:促进天然水的更新b:促进海洋和大气水的交换,也促进大陆内部不同流域内的水交换;c:促进各个圈层之间的交换(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研究水循环的意义:加强小循环,阻截大循环水循环的研究意义:水循环把水圈中的所有水体都联系在一起,它直接涉及到自然界中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过程。水循环对于人类社会及生产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水循环的存在,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水资源得到不断更新,成为一种再生资源,可以永久使用;使各个地区的气温、湿度等不断得到调整。此外,人类的活动也在一定的空间和一定尺度上影响着水循环。研究水循环与人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管理水资源,并进而改造大自然具有深远的意义。中国地下水分区:我国地下水分为4个大区、8个亚区(1)东部湿润半湿润平原丘陵区处于我国最低一级地形阶梯。地质结构、地势及气也最为严重。星分布于海水形成的地下咸水之上。(2)中部气候复杂高原山地盆地区气候、地形及地质结构变化复杂。受特定自然地地亚区。(3)西北干旱山地盆地荒漠区200mm的干旱区。在构(4)青藏半干旱冻土高原区区。第三章岩土中的空隙和水空隙:岩、土中各种类型空洞的总称。空隙是地下水的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空隙的特征(空隙的多少、大小、形状、联通状况和分布规律)决定着地下水的埋藏、分布和运动。空隙特征的比较:由空隙所构成的岩石称为含水介质。含水介质有三种:孔隙介质、裂隙介质、溶穴介质。连通性—孔隙介质最好,其它较差空间分布—孔隙介质分布最均匀,裂隙不均匀,溶穴极不均匀;孔隙大小均匀,裂隙大小悬殊,溶穴极悬殊空隙率—孔隙介质最大,裂隙最小渗透性—孔隙介质属各向同性,裂隙与溶穴为各向异性造成空隙介质差异的主要原因:沉积物形成和空隙形成的地质环境差异。孔隙(pore):松散岩石颗粒间的空隙空隙分为裂隙(fissure):坚硬岩石破裂产生的空隙溶穴(cave):可溶性岩石被溶蚀后产生的空隙孔隙性:岩土孔隙的大小、分布规律、数量、形状、性质、联通情况等的总称。孔隙度:岩石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n=Vn/V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主要有:颗粒排列分选胶结充填程度结构及次生孔隙分选愈好,排列愈疏松,胶结充填程度愈差,孔隙度愈大;反之愈小;粘性土的孔隙度还取决于其结构及次生孔隙。毛细水:土体中受毛细管作用保持在自由水面以上的水。结合水:固相表面引力大于自身重力的水。重力水:又称自由水(freewater)。岩土中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地下水。容水度:指岩土完全饱水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反映岩石最大含水能力;注意:除粘土容水度大于孔隙度外,岩石容水度一般与空隙度相当。含水量:指松散岩土孔隙中包含的水与岩土体积的比值。给水度:指地下水下降单位高度时,释放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记作μμμμ。松散岩土给水度的影响因素:岩性(颗粒大小、分选)、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初始地下水位埋深、土层结构(粗细颗粒成层分布状况)。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渗透性:反映岩土透过水的能力有效应力原理1925年,太沙基(K.Terzaghi)提出有效应力原理:有效应力=总应力-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岩土骨架所承受的应力。在封闭(或相对封闭)条件下,上覆载荷的总应力(σ),由饱水岩土骨架应力(σ′,即有效应力)与孔隙水压力(u)共同承受。σ=σ′+u有效应力有:σ′=σ–u有效应力原理应用范围(1)孔隙水压力是连续的,对于岩土体任意水平都适用(2)对于饱水含水层(或含水体),封闭(或相对封闭)是孔隙水压力形成的必要前提(3)有效应力原理不仅适用于土体,也适用于岩体第四章地下水的赋存含水层: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饱水岩层。隔水层:不能透过与给出水,或者透过与给出的水量微不足道的岩层。不透水层通常称为隔水层。弱透水层:渗透性很差,给出水微不足道,但在较大水力梯度作用下,具有一定透水性能的岩层。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量中的水。上层滞水:狭义: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面积聚的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广义:同包气带水,包括有毛细水,结合水和过路重力水。越流:在天然条件下,上、下含水层之间夹有半透水层,在水头差作用下,高水头含水层的水通过半透水层渗透而进入水头低的含水层的现象。如何判断河水、地下水补给关系:地下水的潜水水位高于河水水位——地下水补给河水地下水的潜水水位低于河水水位——河水补给地下水地下水的潜水水位一侧高于河水水位、另一侧低于河水水位——即一侧是地下水补给河水、另一侧是河水补给地下水第五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一)达西定律根据试验结果,得到关系式:Q=Kωh/l其中:根据I=h/l可以推出:Q=KωI其中:Q-渗透流量(L3T-1);w-过水断面(L2);h-水头损失(水头差,L);l-渗透途径(L);K-渗透系数(LT-1);I-水力梯度(无量纲)。(二)渗透流速根据水力学流速与流量的关系:Q=ω·V则Q=KωI可简化为V=K·I,称为渗透流速。公式V=K·I,为单位面积上的流量,称比流量。渗透流速与水力梯度是一次方成正比,故达西定律又称为线性渗透定律。渗透流速与水力梯度是一次方成正比,故达西定律又称为线性渗透定律。渗透流速与水力梯度是一次方成正比,故达西定律又称为线性渗透定律。流网:渗流场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剖面流网、平面流网等水头线(equipotentiallines):在某时刻,渗流场中水头相等各点的连线(水势场的分布)流线(flowlines):某时刻在渗流场中画出的一条空间曲线,该曲线上各个水质点的流速方向都与这条曲线相切流网的绘制:先按流动趋势画出流线,然后根据流网正交性画出等势线,形成流网。如发现所画的流网不成曲边正方形时,需反复修改等势线和流线直至满足要求。1、分析边界条件,根据边界性质画出易确定的等水头线和流线2、确定源、汇,控制流线的趋向3、画出渗流场周边流线4、中间内插,画其他流线等单宽流量控制流线根数5、等水头差确定等水头线间隔6、按正交规则画等水头线第六章包气带水包气带:地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带。也称非饱和带,是大气水和地表水同地下水发生联系并进行水分交换的地带,它是岩土颗粒、水、空气三者同时存在的一个复杂系统。饱水带:是在地下水面以下,土层或岩层的空隙全部被水充满的地带。含水层都位于饱水带中。饱水带岩层按其透过和给出水的能力,可分为含水层和隔水层。包气带水垂直分布:土壤水带→中间带→支持毛细水→毛细饱和水带上层毛细水带:由地表向下某一深度内含水量为一定值,相当于残留含水量(Wc)。构成残留含水量的包括结合水、孔隙毛细水与部分悬挂毛细水(图a—①),是反抗重力保持于土中的最大持水度。这部分水与其下的支持毛细水及潜水不发生水力联系。支持毛细水带:由此往下,进入支持毛细水带,含水量随着接近潜水面而增高(图a—②)。毛细饱和带:在潜水面之上有一个含水量饱和(体积含水量等于孔隙度)的带,称为毛细饱和带(图a—③)。第七章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1.溶滤作用:是指地下水与岩土相互作用、岩土中一部分物质转入到地下水中的作用。2.蒸发浓缩作用:指地下水通过蒸发排泄而引起水中成分的浓缩,使水中盐分浓度增大、矿化度增高的现象。3.脱碳酸作用脱碳酸作用是在温度升高、压力降低的情况下CO2自水中逸出而HCO3-含量则因形成碳酸盐沉淀减少的过程。4.脱硫酸作用:脱硫酸作用是在封闭缺氧的还原环境中,在有机物和脱硫酸细菌作用下,硫酸盐被分解成H2S和HCO3-的生物化学过程。5.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地下水与岩石相互作用,岩石颗粒表面吸附的阳离子被水中阳离子置换,并使水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过程。6.混合作用:混合作用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成分水之间的混合,使原有水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的作用。有时发生化学反应,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地下水是通过补给与排泄两个环节参与自然界的水循环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过程排泄:含水层或含水系统向外界排出水量的过程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地表水体(河、湖、水库等)都可以成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河流补给:因地而异(空间上),不同部分,岩性等;因时而异(时间上),不同季节,不同补排关系。比较长年性河流与季节性河流对地下水的补给的异同点;河流补给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确定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必要条件有哪些:(1)有水力联系(2)地表水水位高于地下水水位1.地表水补给:A.条件:①地表水位高于地下水②两者之间存在水力联系B.地表水入渗补给量计算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计算公式为Q=K·I·A·T·sinq其中:K为渗透系数;I为水力梯度;A为过水断面面积;T为补给时间;q为河水流向与地下水流向之间的夹角。补给量Q与A、I、T、K成正比关系。C.地表水补给地下水影响因素①透水河床的长度和浸水周界的乘积(相当于过水断面),过水断面大,补给量就大。②河床的透水性,亦即河床岩性的渗透系数,渗透系数大,补给量就大。③河水位与地下水的高差,影响水力梯度,水力梯度大补给量就大。④河水过水时间,过水时间长有利于河水补给地下水。⑤河水流向与地下水流向之间的夹角。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头,多为“点”状,属径流排泄泉的出露是地形、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有机结合的结果,据补给泉的含水层类型可将泉划分为上升泉、下降泉。1.下降泉(出露潜水含水层中的泉)根据出露条件又将下降泉分为:â侵蚀泉:地形切割到潜水面â接触泉:地形切割至隔水底板â溢流泉:水流在前方受阻,水位抬升,而溢流成泉2.上升泉(出露于承压含水层中的泉)上升泉根据出露条件分为:侵蚀泉,断层泉,接触带泉。侵蚀泉:河流冲沟切穿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断层泉:水沿断裂带上升在地面高程低于测压水位处涌溢地表接触带泉:地下水沿有隙缝的接触带上升成泉。泉综合定名法:首先是空隙性质(定出类型),其次是出露原因(成因),最后是性质。泉名=空隙性质+成因+水的性质例:岩溶+接触带+上升泉第九章地下水流系统地下水系统是个广义的泛指概念从不同研究角度,不同学者的定义,归纳起来可划分为二大类(1)地下水含水系统(2)地下水流动系统地下水含水系统是指有隔水或相对隔水岩层圈闭的,具有统一水力联系的含水岩系地下水流动系统是指从源到汇的流面群构成的,具有统一
本文标题:水文地质学考试基本重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67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