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高三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卷五
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一、单选题1.下列对各类生态系统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森林生态系统动植物种类繁多,但其调节能力差B.草原上生活着多种动物,其中主要是两栖类动物C.天然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可循环流动D.任何自然生态系统中,分解者都是必不可少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调节能力越强,A错。在草原生态系统上生活的动物主要是适于洞穴生活或适于奔跑的类型,B错。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分解者是联系生物与环境的一大桥梁,没有分解者,就不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D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以及稳定性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2.流经某一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B.照射到该生态系统中的全部太阳能C.该生态系统中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体内的能量D.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体内的能量【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指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故A正确。是固定的能量不是照射的能量,故B错误。不是所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体内的能量,故C、D错误。考点:本题考查能量流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3.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只能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都通过燃烧返回大气B.只能最终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C.从物质循环的观点看人体中的碳元素,究其根源是来自食物中有机物里的碳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解析】主要是通过生产者进入生态系统,但如C元素可以通过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返回到大气中,故A、B错误。从物质循环的观点来看,人体中的碳元素根源是来自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故C错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循环,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故D正确。【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物质循环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名师点睛】碳循环过程图(1)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3)分析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①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产生CO2。②植被破坏,降低了对大气中CO2的调节能力。(4)概括物质循环的特点①全球性:物质循环的范围是生物圈。②往复循环,重复利用:物质可以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4.薇甘菊原产于中南美洲,后来入侵我国,它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致使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薇甘菊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B.薇甘菊与被其覆盖的绿色植物间是竞争关系C.薇甘菊在原产地没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D.薇甘菊泛滥是脱离原产地后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B【解析】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是导致我国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薇甘菊在原产地也有生物多样性的价值;薇甘菊在我国泛滥的原因是生存环境适宜和缺少天敌。5.以下各项属于行为信息的是A.蝙蝠的“回声定位”B.蜜蜂跳舞C.昆虫的性信息素D.萤火虫发光【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选项属于物理信息;B选项属于行为信息;C选项属于化学信息;D选项属于物理信息,故选B。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功能——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6.有人想同时养鼠和养水貂,用鼠喂水貂,再用剥去皮的水貂喂鼠,这样可以实现能量的循环使用吗?A.可能,因为这个系统会平衡B.可能,因为用鼠喂水貂,所损失的能量用水貂喂鼠收回来C.不可能,因为食物中大部分能量都丢失了D.不可能,因为不能用食肉动物喂养食肉动物【答案】C【解析】物质流经一个营养级就要呼吸消耗大部分,能量不能循环使用,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C选项正确。7.一些鸟类在求偶时的行为非常独特,通常雄鸟会进行复杂的“求偶炫耀”,雄鸟在传递什么信息()A.物理信息B.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D.营养信息【答案】C【解析】略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发生在种群和无机环境之间B.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条件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都是单向的D.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需要反馈调节【答案】B【解析】略9.下图为某生态系统中相邻两营养级上的能量流动情况,图中字母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它也是流入第一营养级的总能量B.图中B代表的是生产者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C.图中C代表的是生产者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D.第一、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是(D+E+F+G)/C×00%【答案】D【解析】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总的太阳能,即图中A,A项正确;分析题图,图中B为生产者自身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B项正确;净光合作用也就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项正确;能量在第一、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两营养级的同化量的百分比,即(D+E+F+G)/A×100%,D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内容。要注意流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同化量)有四个方面的去处:呼吸消耗、流入下一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未利用的能量。而其粪便中的能量属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下列有关食物链的描述正确的是:A.关于猫吃鼠的食物链应写成:鼠→猫。B.在一条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一定是生产者;如果狼吃了羊,狼为第二营养级。C.在生态系统中,最短的食物链有两个营养级,它们是由生产者与次级消费者构成。D.在一条食物链中,处于第四营养级的生物一定是三级消费者【答案】D【解析】11.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示意图(单位:kJ),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涉及了三个营养级,其中A的形成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需氧型B.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0kJ,从A到B比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高C.欲使C增加6千克,则至少需要150千克AD.在该生态系统中,D是分解者【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A可以固定太阳能是生产者,主要包括的是绿色植物,代谢类型最可能是自养需氧型,BC是消费者,D是分解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有三个去路,呼吸作用消耗(175KJ),分解者分解(875KJ),流入下一营养级(200KJ),因此流经此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1250kJ。从A到B能量传递效率=200/1250×100%=16%;从B到C的能量传递效率=30/200×100%=15%.欲使C增加6千克,则至少需要A=6÷20%÷20%=150千克.12.下列有关生态学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A.引进外来物种一定能增如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大力植树造林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C.“桑基鱼塘”生态系统与普通农田生态系统相比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D.利用竞争、捕食和寄生关系,可以有效控制害虫的种群密度【答案】D【解析】引进外来物种不一定就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如果引进的物种因缺乏天敌而大量繁殖,反而对当地物种造成毁灭性影响,从而降低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并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A错误;温室效应是由于短期内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释放过多造成的,大力植树造林能增大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温室效应,但不能根本上解决温室效应,要彻底解决温室效应,应该改善能源结构,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B错误;“桑基鱼塘”生态系统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C错误;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种间关系对害虫的数量进行有效控制,其中利用的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或寄生关系等,D正确。13.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做法是:A.节约用水,合理用水B.污水处理,达标排放C.禁止砍伐森林D.退耕还湖【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因此对资源应该合理利用,而不是禁止利用,故本题选C。考点:可持续发展理念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属于简单题。14.图A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反馈调节示意图,图B为某湖泊生态系统中发生的某种调节活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A.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除了图A中所示的成分外,还应该包括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B.甲、乙、丙三者之间的食物联系是乙→甲→丙C.图B所示调节导致的最终结果是维持该生态系统原有的稳态D.图A是负反馈调节,图B是正反馈调节【答案】C【解析】略15.哪一措施最可能是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A.森林的采伐量小于生长量B.人工鱼塘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C.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D.农田施用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森林生态系统的采伐量少于生长量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发展及保持相对稳定,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A项错误;建立人工鱼塘的目的是从中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需要人工定期投入饵料,其生产者的能量少于消费者的能量,不违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B项错误;农田从收获中输出的氮素多于补充的氮素,长期以往,必然因土壤贫瘠,导致减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相符合,C项正确;农田施用的无机氮肥多于生物固定的氮肥,不会导致土壤贫瘠,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相符合,D项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环境的保护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16.科学家R.L.Smith研究了不同种类动物的能量变化情况,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收割蚁只有不到1%的同化量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B.占盐沼蝗摄人食物63%的未同化量可被分解者所利用C.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D.表中几种动物同化效率(A/I)不同是因为能量传递效率不同【答案】D【解析】收割蚁能量的同化量为31.0,而呼吸量为30.9,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的能量为0.1,0.1÷31.0×100%=0.32%,故A项正确;盐沼蝗的摄入量为3.71,同化量为1.37,则未同化量=3.71-1.37=2.34,占盐沼蝗摄入量=2.34÷3.71×100%=63%,故B项正确;黄鼠的生长效率(P/A)较低的原因是其活动能力强,用于其呼吸消耗的能量较多,C项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之比,由题意知同化效率=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同化效率的高低不仅取决于该生物所处的营养级,还因食物性质或类型不同而有明显的差异,通常肉食动物的同化效率要高于植食动物,D项错误。【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名师点睛】1.动物同化的能量不等于摄入的能量动物同化的能量=摄入量-粪便有机物中的能量,即摄入的食物只有部分被同化。例如蜣螂利用大象的粪便获得能量,就不能说蜣螂获得了大象的能量。2.粪便量不是该营养级同化量的一部分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的能量,它实际上与上一营养级的遗体、残骸一样,属于上一营养级的未被利用的部分。3.能量传递率的计算方法输入某一营养级的能量中,只有约10%的能量流入到下一营养级。计算方法为:。4.利用能量流动的特点确定食物链(1)根据能量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能量含量越高,营养级级别越低。(2)根据能量传递效率10%,可确定相邻两个营养级能量差别在10倍左右,若能量相差不多,则应列为同一营养级。17.根据下图进行的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参与A过程的生物只有消费者和分解者B.B过程增强后A过程随之增强故不能通过增强B减少大气中CO2C.假如图中①②③④⑤⑥⑦各代表一定的能量值,则次级消费者的粪便中的能量去路包括在④途径中D.人类减少C的过程是当前缓解温室效应的重要措施;从能量关系看②③+④【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参与A过程的除了消费者和分解者,还有生产者,故A错误;生活中可以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草)等途径增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CO2,减少生物群落排放到大气中的CO
本文标题:高三生物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卷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7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