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灯笼》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2、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3、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重点:1.把握文中关键句的作用。2.体会“灯笼”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1、导语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神龛(kān)争讼(sòng)斡(wò)旋怅惘(chàngwǎng)点缀(zhuì)羡慕(xiànmù)幽悄(qiǎo)星阑(lán)燎(liáo)原铿(kēng)然熙(xī)熙然马前卒(zú)3.走近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主要作品《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3-11段围绕灯笼描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1-2;3-11;12。3: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灯笼照亮路途,传达出温暖的亲情;直接点明情感:思慕、思念)4-5:母亲给留着的消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远离乡井,更加觉得母爱的珍贵;间接表达感情:仿佛凝视母亲的形象,平静的叙述中饱含思念)6: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灯村头挂红灯,并配以松柏枝叶,给孤行客以安慰)7: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酒坊出的灯谜。……梦都随了蜡火开花。(太平丰年热闹景象,灯笼随着入梦乡;对灯笼的痴迷,灯笼带给“我”的乐趣)8: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曾有过华贵,如今已是破落户,感伤之情油然而生;朱门颜色暗淡→姊妹家庭早已衰败)9: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意……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朱红描字是曾经的快事;对乡俗氛围的迷恋)10: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汉献帝处境可悯,发历史之幽情)11:你听,正萧萧班马鸣,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塞外点兵,吹角连营,挑灯看剑,仍是“灯笼”,确是另一种景象,借古喻今,充满豪情,表达宏愿;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壮烈的情感表达)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叙写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明确:先说小孩喜火的天性,再说大人也需用火。所述甚远,与“灯笼”无关,实为伏笔,为后文的“灯笼”做铺垫。“爱光明”“喜欢火”“喜欢亮光”是关键性短语,表明小孩以及人类追求光明的普遍特点。2.读11自然段,思考:对古时将军挑灯看剑的描写有什么深刻意义?明确: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从历史文化及个人情感上表达灯笼对于“我”及整个民族的重要意义。3.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最后又说“火”?明确:灯笼不足以言志,火把、探海灯和燎原烈火方能寄情。文章带着高昂的情调结束,主旨得以显现。4.文章所述之事甚多,重点想表达的是什么?作者又是如何这么多琐碎的材料连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明确:文章谈乡俗,谈亲情,谈历史,谈壮志,其中“灯笼”是一个联结点、寄托物,但对既往亲情的怀念和对眼前国运时事的感触才是真正的重点。作者依据情感线索安排材料次序,恰当地谋篇布局。每一处叙述都连接着感情,有的是直接点明情感,有的是间接表达情感。四、理解语言,探究写法1.下面各句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明确:议论,既总结这一段的内容,又表明脑中相关记忆之丰满,表达一种怀念的情感。(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明确:详细描写对挑着灯笼接祖父回家,在路上听祖父讲有趣的故事的情景,表达了对当时情景与温暖亲情的怀念。(3)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明确:议论,表明自己保家卫国的誓愿,抒发爱国情怀。(4)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明确:议论,顺承上一段的意思进一步抒情明志,强化对眼前国运时事之感主题的表达。2.举例分析本文的语言特点文白相间,善用诗词典故。既雅致,又不会过于通俗。如: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笼,便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萧萧班马鸣李白《送友人》吹角连营挑灯看剑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1.背景链接:本文写于20世纪三十年代,那是中华民族一个多灾多难的时代,作者以“灯笼”为题,从文化及情感两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最后跳出个人情感圈子,升华为对家国情怀的表达,呈现了一个执著追求革命和艺术的知识分子和与时代共命运、与人民同呼吸的内心世界。马前卒(抗战)、处境可悯汉献帝(当时中国面临的险恶处境)2.你认为在霓虹灯闪耀的今天,灯笼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本文标题:灯笼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89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