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岳麓版XXXX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第2课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土地制度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土地公有制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地主、自耕农私有化知识结构一、古代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公有制2.商周时期:井田制①内容:公田、私田②性质: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③瓦解:春秋时期生产力的进步(铁犁牛耕的使用)各国税制改革(齐国、鲁国)原因: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表现:“公田”抛荒;“私田”私有化思考:崩溃有哪些原因?崩溃的表现有哪些?客观承认土地私有管仲“相地而衰征”相,视也;衰,差等也;征,征取也。意思就是说,按照土地肥瘠的不同,征收不等额的租税。思考:在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中,各国的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增加税收?商鞅法律承认土地私有“废井田,军功爵制”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材料一:《齐语》记载:“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二:《春秋·公羊转》载:“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材料三: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一、二的基本精神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按土地好坏收税——客观上、实际上……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井田制的瓦解起到了什么作用?法律上……土地私有制确立——税制改革一、古代的土地制度3.封建社会:(1)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2)土地私有制:①正式确立:商鞅变法②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土地私有制君主自耕农地主政府掌握国家分配“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租佃制概念发展影响私人开支自给自足交纳赋税获得方式经营方式产品分配土地兼并军功赏赐公卿占田巧取豪夺土地买卖主要主导在占主体地位的私有形式中哪一种占支配地位?它的来源有哪些?你认为它不断发展后,会导致什么情况出现?一、古代的土地制度3.封建社会:(2)土地私有制:③:地主私有土地“公田”转变为私田来源:军功土地兼并国家税收减少土地兼并的影响:地方势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阶级矛盾激化,引起农民起义使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主要)中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徭役兵役(均田、限田)封建国家佃农抑制兼并地主自耕农田赋人头税田赋地租沦为农民起义激化矛盾新的封建国家新的自耕农轻徭薄赋根源:在于封建土地私有制,土地自由买卖概况:东汉和唐朝:田庄是最普遍的大土地经营单位宋代:“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私有进一步发展影响:①使国家丧失赋税收入②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③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④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⑤农民日益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地主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政府对策:均田、限田,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认识:土地兼并是中国古代非常普遍的现象,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抵抗政策都不可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的存在。在这种制度下,只有土地才是各种形态财富的最后归宿。而封建国家往往是在不触动地主土地所有权的条件下,去争取延缓土地兼并的形势,因此它只能缓和这种形势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土地兼并一、古代的土地制度3.封建社会:(2)土地私有制:③:地主私有土地“均田”、“限田”政府应对兼并:北魏“均田制”宋初“不抑兼并”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导的土地所有制也是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二、古代的土地经营1.自耕农经营:2.租佃经营:①原因:土地出租、契约纳租②发展历程:土地兼并战国——产生汉代——比较普遍宋代——仅次于自耕农形式明清——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③趋势:农民与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人身依附关系——租佃契约关系——没有契约的雇佣关系地租形式的演变:劳役地租——实物地租——货币地租二、古代的土地经营1.自耕农经营:2.租佃经营:④影响: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产品与市场发生一定的联系,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小结:商周贵族土地所有制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各国税制改革土地兼并租佃关系均田制土地公有(原始社会)抑制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线索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井田制(贵族土地所有制)“公田”或“官田”北魏实行均田制土地私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自耕农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土地高度集中,封建土地制度成为桎梏租佃制课堂检测1、下列哪一项不是我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原因A、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B、水利设施的日益完善C、生产组织的小型化D、土地兼并的剧烈化2、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3.下列有关商周时期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一种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时期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4.战国以来,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不包括()A.君主土地私有制B.地主土地私有制C.官田D.自耕农土地所有制5.租佃关系普及全国,成为农村经济中的主要形式是在()A.秦代B.隋唐C.宋代D.明清时期ACD练习1、下列有关商周时期井田制的表述,错误的是A、是一种贵族所有的土地制度B、西周是井田制的鼎盛时期C、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D、主要耕作方式是奴隶的集体劳动2、下列能说明井田制实质的是A、井田的土地归周王所有B、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C、公田由贵族占有,收获物交给贵族D、公田由得到份地的农民耕种3、史学家认为,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是一次重大变革,因为A、承认了私田的合法B、扩大了作战的兵源C、争取了民众的支持D、扩大了井田制的规模4、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公田被抛荒,私田增加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发展C、各国推行税制改革D、贵族之间争田现象严重5、商鞅变法中“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措施的最重要意义是A、从法律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B、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C、打破了原来的土地疆界和灌溉系统D、扩大了农民的占田份额6、东晋时期,谢安家族有“田业十余处,僮仆千人”。孔灵符“家本丰,产业甚广,又于永兴立墅,周围三十三里,水陆地二百六十五顷,含带二山,又有果园九处”。这些最能说明A、谢安与孔灵符贪污腐化B、东晋经济迅速发展C、东晋时期大地产制进一步发展D、贫富分化严重7、均田制实行的根本原因是A、大量无主荒地需要开垦B、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收入C、许多流民需要安置D、保证国家兵源的需要8、福建泉州府“佃农所获,朝登陇亩,夕贸市廛”的积极作用是A、佃农获得了生产的自主权B、佃农与地主的依附关系消失C、佃农获得实际利益,积极性提高D、佃农获得产品的完全支配权9、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太湖流域90%的土地都在官僚和地主手中,造成这一现象根本上是因为A、太湖流域是农业中心B、统治者“不抑兼并”C、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D、土地私有制的发展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担。……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食。——《汉书·食货志》⑴材料一反映了一个什么社会问题?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土地兼并严重,农民生活困苦。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买卖频繁。1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二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⑵材料二反映了古代中国人怎样的观念?主要原因是什么?热衷于买田置地。古代以土地为根本的经济思想的影响;土地私有制发展,土地经营可获取较高稳定的收益。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材料三: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所有,由周王将全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通过以上三段材料结合教材分析商周时期土地制度的特点并分析井田制与分封制的关系。材料二: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下》材料一: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井田制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特点:①一切土地名义上属于国王所有②分为公田(贵族占有,农夫耕作,收获全部归贵族)和私田(分授劳动者,只有土地的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关系:井田制——经济制度分封制——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之上实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和分封制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兼并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清·陶煦《租核·推原》人们为什么这么热衷于买田置地呢?土地兼并的影响材料一富者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汉书·食货志》结合材料分析土地兼并给社会带来什么危害?材料二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复多,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离饿莩耳。——董猬《救活荒民书》3.土地兼并的影响(1)大量自耕农经济状况恶化,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2)政府财政收入减少;(3)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影响到国家的统一和稳定。(4)使租佃关系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本文标题:岳麓版XXXX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69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