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托物言志类阅读导学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托物言志类阅读导学案●《爱莲说》古文巩固●托物言志手法●“之”常见的五种用法。●托物言志类散文的主题把握●识记巩固《爱莲说》内容,把握字词含义和文章主旨、手法。●初步了解托物言志类散文特点,准确把握写作对象的特点,进而把握中心。【知识点】《爱莲说》(北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周敦颐(1017年-1073年),原名周敦实,字茂叔,谥号元公,北宋道州营道楼田堡(今湖南省道县)人,世称濂溪先生。2.说: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精讲精练3.重点句子:(1)《爱莲说》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以菊花和牡丹衬托,表明自己独爱莲花,并描绘莲花形象,赞美莲花品格。第二段与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相比较,点明莲花“君子”的比喻意义,表明作者对君子的向往之情和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5.《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突出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难点】解释“之”字。①水陆草木之花之:的②予花之隐逸者也之:的③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用翻译。④无丝竹之乱耳之:语气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⑤何陋之有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⑥睨之,久而不去。之:代词,代陈尧咨射箭这件事。【例题与练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B.香远益清清..荣峻茂,良多趣味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此人一为具言所闻.2.下列选项中“之”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花之君子者也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D.忘路之远近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3)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4)牡丹之爱,宜乎众矣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菊之爱”做衬托,对消极避世持以否定;以“牡丹之爱”做衬托,对追名逐利加以讥讽,从而突出了爱莲者的君子气节,高尚情操。B.文中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为写人。C.文章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借花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D.文章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是为了突显自己崇尚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等。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出了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B.“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题目“爱莲说”的意思可理解为: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C.作者描写莲的美好形象,赋予莲高洁的品格,其目的是以莲自况委婉地批评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D.作者以莲自况婉曲流露出郁郁不得志的哀愁。【知识点】1.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很多时候都是作者或诗人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如《墨梅》、《竹石》、《白杨礼赞》等。2.阅读时候要注意:(1)认真阅读全文,找准所托之物。一般来说,这类散文的标题会提示象征物。(2)分析外形特征,展示内在品质。作者对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有所感触必须要借助于描写所托之物的外形特征来抒发,这类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较鲜明,只要找准对形象的描写,就可分析出它的内在品质。(3)品读课文,提示所言之志。一般说来,作者所描绘的事物并非最终所赞美的对象,真正赞美的对象常常隐含其中,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品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作者的情感脉搏,找出所托之物与所赞美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如《白杨礼赞》(4)抓住线索,把握思路。----抓住各段的内容。(5)阅读此类文章,记得做好标记,有助于更快找到答案。【例题2】(一)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由于仰角太大,我的帽子都顺着肩膀滑落了。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走得人大汗淋漓,衬衣全湿透了,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能看见爬在枣子上的几只大蚂蚁,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令人惋惜,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想起了一首陕北现代民歌:羊肚子手巾哟三道道蓝,咱们见面面容易说话话难。一个在山上哟一个在沟,拉不上话话哟咱招一招手。瞭见了个村村哟瞭不见个人,泪蛋蛋抛在沙蒿蒿林。这些不朽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专题】1.“枣树”生长的环境有怎样的特点?这方面的描写有何作用?(4分)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1)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2)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3.文中引用了陕北现代民歌,有什么作用?(3分)4.通读全文,你认为“悬崖上的枣树”带给作者怎样的感悟?(4分)【知识点】1.赏析句子:手法+具体分析+作用+中心(情感、品质)(1)要看清楚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来分析;(2)有手法先答手法,没有手法,可以从含义入手(3)个别句子会有多种修辞手法,要结合一起分析。如,比喻、拟人、排比,很多时候会融合到一起使用。2.引用诗句的好处:引用是指在说话或写作中引用现成的话,如诗句、格言、成语等,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运用引用辞格,既可使文章言简意赅,更有说服力,也有助于说理抒情;又可增加文采,增强表现力。分析作用时,也常常从这三个角度入手:(1)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修辞分析作用情感比喻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样子...)表达了作者对xx的……的感情。(如:喜爱、赞美、敬佩之情等。)拟人把xx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物)…的特点对比xx和xx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物)…的特点夸张突出了…(物)…的特点排比增强气势,强化效果反问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感情设问自问自答,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2)使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需要结合文章,具体分析作者的情感】(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例题3】江南陶公柳①早春二月,乍暖还寒,江南陶公柳率先从严冬中苏醒过来,最早报送春的信息。②江南陶公柳,生长在鄂州城区环洋澜湖畔,宛如一条柔媚的绸带缠绕在几千米的长堤。早春时节,柳芽初萌,星星点点散落在大小树枝上,嫩芽在蒙蒙细雨里舒展,弥漫着别样的柔情;初生的柳叶,色泽嫩黄,渐变渐浓,变成翠绿色;柳叶细长,犹如美人的秀美;柳条轻拂,表达出绵绵的情意。③漫步在陶公柳林间,沉醉在圣洁的山水中,我仿佛看到晋武昌(今鄂州)太守陶侃正向我们款步走来。他虽身居高位,但却不居功自傲,养尊处优,始终克勤克俭,以爱民和清廉流芳后世。他在征战生涯的41年中,有30年是在鄂州度过的。在鄂州期间,他曾带领官吏和百姓植树造林,在武昌城四周广植柳树。“陶公柳”、“武昌柳”之名由此而来。唐代诗人钱起在《晚泊武昌》中云:“晚泊武昌岸,津亭疏柳风。数植曾手植,好事忆陶公。”孟浩然在《溯江至武昌》中云:“残冻因风解,新正度腊开,行看武昌柳,仿佛映楼台。”千百年来,陶公柳经南北隋唐之风,沐宋元明清之雨,绿染千年古城,焕发人文光芒。④陶公柳,是坚韧的树木。它适应力强,是坚韧的树木不怕严寒酷热,不畏水涝干旱,即使被害虫咬光叶子,被烈焰烧焦树冠,甚至被雷电拦腰劈断,只要春风一吹,那深埋于地下的根须,便破土发芽。初春之际,冰冻刚解,春寒料峭,它顽强地吐露出牙苞,率先向人们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⑤陶公柳,是宽容的树木。在一棵棵、一排排陶公柳下,有草坪、月季、小黄杨等,它们和睦相处、团结友爱,共同抗击严寒酷暑。⑥陶公柳,是质朴的树木。它没有松柏之风、翠竹之节,也不像腊梅暗香浮动,牡丹婀娜娇艳。它质朴无华,恬静淡泊,不事张扬,默默奉献。它浑身是宝:枝条可制成柳篮、柳筐和柳箱等,树干可加工成桌、椅、床、柜等家具,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叶、茎、皮、根皆可入药,具有很高的医学价值;它可以净化空气,绿化环境,使青山常在、碧水长流,具有很好的环保价值。⑦陶公柳,本是一种很普通的大众树木,但它早已融合到中华历史文化之中,历尽千年沧桑却依然美丽。⑧陶公柳是鄂州的象征,我爱江南的陶公柳。1.简述“陶公柳”这个名称的来历。(3分)2.“陶公柳”具有怎样的品格?请简要概括。(3分)3.文章第③段引用古人吟咏“陶公柳”的诗句有什么作用?(3分)4.请你从语言方面对文章第②段进行简要
本文标题: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托物言志类阅读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2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