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国学与修身之道•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国学与国学的范畴•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国学与修身之道•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且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的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从广义上说,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取向、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情操等多层次的内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1.它的延续性、凝聚力和包容性非常明显五千年文明史的延续,在文明史上罕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的包容,造就了封建时代最辉煌的王朝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2.以人为本,重人伦、重道德、尊君重民君要仁、臣要忠、父要慈、子要孝、兄友弟悌、朋友义信“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李世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3.主张自强不息,勤劳刻苦,刚健有为,鞠躬尽瘁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4.强调人格,提倡节烈,主张为国尽忠,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孔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成仁”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5.崇尚统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共同利益诗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韩非子(后秦统一了)(郡县制自秦朝后一直沿用,三公九卿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6.持中贵和,崇尚中庸,追求和谐(突出特征)《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人和”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尚书·尧典》:克明峻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7.儒道互补,外儒内法,儒道佛三教合流(重要特征)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原因在于①政治主张——“仁”“仁政”为核心;②以贵和持中为核心的思想方法;③以重人伦、重个人修养为核心的修身养性之道,这三者和礼治徳教的统治思想相一致。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8.务实事,轻玄想,重实用,戒空谈;看实效,重实绩,主张经世致用。孟子:知者无不知,当务之为急孔子: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他对玄妙难知的世界不感兴趣)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评价•评价:1.它淡化了中国人的宗教情结,使无神论思想源远流长,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2.它对自然科学、哲学、逻辑学等思辨学问的研究又起到了阻碍作用3.由传统文化走向现代化,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一)什么叫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它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它包括医学、书画、戏剧、星相、数术、文学等多方面。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国学的分类:以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章太炎《国学讲演录》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国学(中华国学)的宗旨: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话最能表出儒者的襟怀,也最能开显儒者的器识与宏愿,因而也可说是人类教育最高的向往三.国学与国学的范畴•国学的经典著作:经——周易、尚书、论语、礼记、孟子、诗经史——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子——老子、庄子、山海经、孙子、金刚经集——楚辞、李太白集、全唐诗、全宋词国学集大成者是《二十二子》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1.重振国学,唤起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2.提高国人的道德水准,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提高民众的精神生活水平,对建设和谐社会意义十分重要。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3.对治国理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有重要的借鉴作用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4.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四.学国学(国学进万家)在当代的重要价值5.对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有重要作用五.国学与修身之道无论《大学》、《中庸》、《论语》还是《孟子》,即便后来的陆九渊与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可以说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有人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目的: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孔子成为君子的条件:(1)必须注重“仁”“义”“礼”“信”诸方面的综合修养。“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信以成之”。(2)在言行举止上,要做到“九思”、“五美”和“三戒”。五.国学与修身之道•成为君子的条件: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五美: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五.国学与修身之道•“圣人”是人格品德的最高典范何谓圣人?“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孔子只有尧、舜、禹、文王这些古代帝王,才叫圣人,他们不仅都具有崇高的道德,是道德极致、完善的人格典范,且他们成就了丰功伟业。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内容:1.以“孝”为基础;孝、悌是修身的立足点“孝”主要体现在孝思、孝丧和继志三个方面“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竭其身。”——孔子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内容:2.以“礼”为准则:“礼”是当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是“君子”的仁德行为准则。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人要有自我约束的精神,还要恪守自己的名分,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内容:3.以“仁”为最高追求:“仁”的本质就是要“爱人”“爱人”始于“爱亲”而达于“泛爱众”。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内容:4.以“安百姓”为政治目的:“修己以安百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做到这些才可实现“圣王之治”)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方法:1.忠恕之道——修养仁德的原则方法“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立身修德也要让别人立身修德;自己通达事理,也要让别人通达事理。还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忠恕之道的精神核心。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方法:2.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理想境界。“克己”——用一定的道德规范来克制自己的欲望,把“礼”内化为道德的自觉性,将他律变成自律。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方法:3.改过迁善——指人们不论做什么事都避免不了犯错误,所以要允许人们犯错误,更重要的是允许人们改正错误。故孔子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其次,要有正确的态度对待别人指出的错误。“子路,人告知以有过则喜”。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方法:4.宽容不愠——能够做到宽容,包容别人,不怨恨。孔子曾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事情刚刚完成不要多加指责;事情正在进行中不要谏正;事情已经过去不要追究。这实质上是三种不同情况下的宽容态度。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方法:5.立志有恒——体现在志向的坚守和学习的持之以恒上“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子五.国学与修身之道•修身的方法:6.慎言力行——就是少说多干,努力将道德行为准则付诸实践•“力行近乎仁”“听其言而观其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五.国学与修身之道•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宋代著名思想家朱熹归纳为“三纲八目”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五.国学与修身之道•品德修养的主要内容:明德——即通过人心内在的自觉,启发善端,发现人自身天赋的道德。亲民——意思是使人弃旧图新,弃恶从善。止于至善——是一种以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上升到人性层面来说就是大真,大爱,大诚,大智的体现,是从自我到无我境界的一种升华。五.国学与修身之道可见,《大学》、《论语》所呈现给我们的儒家道德修养理论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以明德为前提,以格物致知,慎独自省为修身的根本方法,通过“合外内之道”来实现成己成物以至治国平天下,以达到“止于至善”的境地。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籍,活动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中。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1.由浅入深:①可以从《弟子规》《三字经》《增广贤文》《千家诗》中选2至3种读物,这些读物大多浅显易懂;②进一步学习国学,唐诗宋词可背100到200首,《诗经》《论语》《老子》《庄子》则不可不读,读《诗经》可让我们得到文化源头的滋润,而《论语》是我们文化的本根之一;③有志国学探究者,《易经》《礼记》《春秋》不可不细品了。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2.分门别类:党政部门——《论语》《素书》《资治通鉴》《中庸》社区、家庭——《弟子规》《礼记》六.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如何学国学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要学更要有实践,努力清修,才能真正领会国学的好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国学进万家,仁爱满天下国学是人和之学谢谢各位贺州学院吴继寿2012.03
本文标题:国学及修身之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73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