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解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一、单元教学的意义通过三、四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们已经对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是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们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时候,他们会发现:各种生物依赖于有生命和没有生命的环境,它们的行为与所处的环境有关,所有的生物也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环境的变化。学生们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他们对生物的已有认识,形成对生物的积极态度,并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过程与方法技能,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在本单元中,他们将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掌握对比实验的探究技能,加强运用数据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解释的能力。在本单元中,他们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时间的观察,这些都将促进学生们过程与方法技能的形成。本单元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3课):通过对种子发芽和种子生长的观察研究,认识植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植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第二部分(第4课):通过对蚯蚓与环境的研究,认识动物与无生命环境的关系,了解动物是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第三部分(第5课):通过认识和研究食物链与食物网,将植物和动物联系起来,认识到生物之间是互为生长环境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第四部分(第6-8课):通过建造生态瓶和模拟实验,认识在一定区域内生活的生物需要一个和谐、平衡的环境,平衡的改变会对生物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生态平衡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单元学生们将通过研究植物对环境的需要、动物对环境的需要,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研究,建立起初步的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认识。二、单元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植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阳光、养分、空间等。●动物对环境有基本的需要。如空气、水、空间和食物等。●植物和动物都会对它们需要的环境进行选择。不同的生物对环境有着自己特有的需要。●所有的生物都会引起它们所生存的环境的变化。●植物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在一定范围内的生物必须和谐共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威胁。过程与方法●进行种子发芽的对比实验,并收集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发芽种子的数据。●观察绿豆芽的生长,并记录下它们的生长情况。●进行蚯蚓选择环境条件的实验,并收集相关数据。●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对所观察到的内容进行记录、整理与分析。●通过文字、图画和讨论表达自己的看法,并与同学进行交流。●运用所了解的生物与环境的知识来理解保护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资料来增加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在人工环境中培育和养殖动、植物。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植物和动物对环境需要进行研究的兴趣。●能够敏感地意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需求。●获得生物生存需要一定环境条件的认识。●形成积极的对待生物的态度。●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三、活动分析与建议第1课种子发芽实验(一)这一课研究绿豆发芽所需条件。学生要学习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这几个过程。学生将第一次接触对比实验,改变条件和控制条件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要引导学生交流实验设计,这样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不足,完善、调整自己的实验计划。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听取别人的发言,比较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之处,找到自己计划的缺陷。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同时要记录种子的发芽情况,通过文字记录他们的发现。这个过程需要学生每天去观察,看一看种子从种下去,到长出叶这段时间要经历哪些阶段。教科书共3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提出实验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是:“种子发芽需要哪些条件?”卡通图中三个学生的对话,表达的是由问题引出的讨论:“需要合适的温度。”“需要种到土里吗?”“需要浇水。”“需要阳光吗?”提示种子发芽可能需要的条件。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然后激发学生用实验来验证他们的猜测,过程与方法活动就开始了。第二部分: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首先要选择一个研究的问题。”“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哟!”接下来列举了改变水条件实验的例子。“实验计划”中列的五条是设计实验、制订实验计划内容的五个方面。教科书说明,在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中,光、温度、水这三个条件适合进行实验研究,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设计实验。如果有学生提出想对空气的条件进行研究,也应充分给予鼓励。对话框中提出为什么要用三粒种子,在于提示学生科学实验的严谨性。此外还要强调科学实验的可重复性。一个结论的得出必须有多个重复性的证据支撑才行。第三部分:种子的发芽实验。首先要请学生观察种子发芽前的状况,并把它们画下来,用词汇描述它们。然后配备实验装置,教科书上的图表达了配备实验装置的过程。教科书通过卡通人物对话提示:“别忘了与对照组比较。”“别忘了给种子编号。”目的是提示实验的科学性,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的方法步骤后,再开始动手做实验。实验做好后就是一个观察的问题了,教科书中出示了一张实验记录表,目的是提示学生要坚持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同时也是指导学生如何观察记录。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花点时间请各小组选出一个他们最想研究的条件,而且小组的四人要研究同一个条件。教师要了解学生所选的条件,要注意最好是每个条件都要有小组研究。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去观察种子,及时做记录,这是很重要的。第2课种子发芽实验(二)这一课,学生们将要经历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过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是完整的过程与方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阶段。另外,学生在整理自己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还要与做同一类实验的其他同学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发现不是所有的种子都会发芽,有些种子不发芽可能是由于外界条件不具备,也有可能是由于种子本身的原因。由于每个学生只研究了一个问题,还有一些问题是别人研究的,所以对于自己没有研究的问题就需要倾听别人的汇报了。另外,学生还将经历种植绿豆芽、照料绿豆芽的过程。这个活动的设计将引发学生去发现新的问题,经历提出问题、根据所要研究的问题控制实验条件、设计实验、动手做实验、观察记录、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用实验数据说明问题的科学研究过程。第3课观察绿豆芽的生长这一课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观察我们种下的绿豆芽生长得怎么样了。怎样才能让绿豆芽生长得更好一些?”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以前面的研究结果——绿豆种子发芽不需要阳光作为导线,提出“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围绕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教科书中的对话再次提醒我们在设计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个实验需要学生在课外去进行,所以老师要鼓励学生持续地进行观察并记录。教科书中的记录表是对学生如何去观察以及观察什么的指导。第二部分:绿豆芽生长对水的需求。这个活动建议由老师来做,让学生来观察实验的结果。所以在上课前老师要提前几天把这个实验准备好。这个实验的现象是绿豆芽的根都向纸潮湿的一端生长,体现了植物适应环境的能力。第三部分:讨论不同的植物需要不同的环境。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希望学生明白,形形色色的植物生长在各种不同的环境里,环境会影响植物,植物能够适应环境。第4课蚯蚓的选择在这节课中,学生通将过对比实验,了解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学生将经历两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干土和湿土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只有土的干湿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通过以上两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蚯蚓需要黑暗、潮湿的环境。第5课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课将侧重研究生物体与生物体之间的关系,初步涉及动植物及微生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对动植物间的食物关系进行重点研究。学生将从观察熟悉的“蔷薇花丛”开始,研究“花丛”中动植物间的关系,认识生态系统;研究它们之间的食物联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这一课共两页,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谁被谁吃。教科书的图中有蔷薇、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鸟等动植物。要求学生按照谁被谁吃的关系在图中的圆圈中填入动植物的名称。它们的基本关系是:蔷薇或草→蚜虫→瓢虫→鸟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产者是蔷薇和草,直接或间接地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消费者是蚜虫、瓢虫和鸟。蔷薇花丛这个生态系统中还可以找出的食物链是:落叶→蚯蚓→鸟。教科书中的卡通图暗示了大多数食物链应该从植物开始,希望学生能记住这个规律。第二部分:水田的食物网。教科书图画中水田里的生物有:水稻、稻螟虫、蝗虫、蜘蛛、螳螂、蜻蜓、小鸟、蛇、老鹰、青蛙、白鹭、鱼、虾、田鼠、黄鼠狼、猫头鹰,等等。显然,这里面存在着多条食物链。教科书中卡通人的讨论暗示学生,像这种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食物网。通过图文,学生们可以直观地认识了解水田中复杂的食物联系。第6课做一个生态瓶本课是前一课的继续,进一步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在这一课中,学生将通过简单的方案设计来研究生态群落。教材共两页,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第二部分: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建造生态瓶就是建造一个生态群落。要建造一个生态瓶,第一个考虑的问题就是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这个问题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实验效果,与当地自然状况、学生经济条件、教育成本等多方面的问题有关。由于是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建议不作硬性规定,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来决定这一问题。教科书中卡通图里几个人的讨论,已经对学生们进行了暗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充分利用这些暗示材料来启发学生的讨论,如哪些生物能在这种有限的空间里生存;先放植物,是因为植物是生产者,它可以为动物提供氧气和食物等。第三部分:做一个生态瓶。教师要向学生出示制作生态瓶的步骤。生态瓶制作好了,让学生观察他们的生态瓶,然后让他们讨论,生态瓶放置在何处?如何去观察、观察些什么?还要告诉学生,要每天注意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把自己的发现记录在记录单上。第7课改变生态瓶学生做了生态瓶,生态瓶中各种生物生活得好坏,现在已经可以观察到了。在这个时候,可能每个小组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这个小组的生态瓶中,生物都生活得好。由于各小组的情况不一样,生态瓶不可能都做得很好,在这里提出如何让我们生态瓶中的生物生活得更好,可以说是恰逢其时的。这一课也是学生初次研究生态平衡的活动。学生通过前面的研究,可能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已经有了一些理解,但还缺乏实际的感受。比如生物和生物之间,生物和非生物之间恰当的数量比例等。本课将让学生来研究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活动学生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在本课中学生的观察和讨论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影响生态瓶中动植物生长的原因进行分析,还要注意教科书上的卡通图给出的一些方向性的暗示。第8课维护生态平衡到这课为止,学生已经建立了食物链、食物网、生态群落的概念,初步感受了生态平衡的意义。这一课学生将把研究的视角推广到真实的大自然中,具体分析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推测草原上某种动植物增减或某种环境改变后生态平衡状态的变化,进而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本文标题: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教材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136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