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七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简案
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第七单元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能正确认读本课“琵、琶”等生字,规范书写本课“赛、秦”等生字,借助注释了解古诗的意思。(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出塞》《夏日绝句》。2.过程与方法(1)以朗读、背诵的方式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2)学生能够通过交流、研讨,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与价值通过学习,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我们伟大祖国的灿烂文化,为我国的悠久历史而骄傲自豪及热爱和平、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养成主动诵读课外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读懂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教学准备】学生:按照预习单的要求预习,并且完成预习单。教师:1.制作教学课件。2.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边塞,用一句古诗说一说边塞。(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战况惨烈。)4.引出《出塞》诗句,齐读。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1.纠正读音:“教”应读四声。《现代汉语词典》中“教”的意思是“使,令,让”,“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里的“教”应读jiào。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声,跟我读,再读。2.古人吟诵诗歌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得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得短一些。学生试读。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谁来试一试?4.师范读。5.师做手势,学生读。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一)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二)展开想象,读出情感。1.第一、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完这两句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3)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4)“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5)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6)再来看第三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哪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7)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8)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9)引读: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0)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11)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两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2.第三、四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两句的理解。(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4)阴山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都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再读读这两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设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5)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6)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4.你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念亲人?)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第二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导入新课,出示并理解课题(课件出示沙漠图片,伴随风声。)西域沙漠,人烟稀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出示“凉州”)。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都喜欢为它填写新词咏唱。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老师边说边写课题。)二、初读古诗,读准诗句,读出节奏感1.学生自由朗读,然后与同桌对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葡萄和琵琶的读音。2.读后检查朗读效果。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4.学生自由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感,借助注释说说你读懂了什么。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5.小组交流你读懂了什么。三、品读感悟1.第一、二句。师:有人说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画,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指名答。(出示:葡萄酒、夜光杯、琵琶声、战马、将士。)——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这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指名描述(端起盛满葡萄酒的夜光杯刚要喝,耳边就想起了琵琶声,催促将士们举杯痛饮。)——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气氛?(板书:热烈。)——把这种气氛读出来(指名读第一、二句。)——你们听,琵琶声传来了,此刻,军旗烈烈,战马嘶鸣,出征在即,谁再来试试?琵琶声越来越急促了,战士们举杯痛饮,准备上马出征……2.第三、四句。师:这样难得的盛宴,这样难得的气氛,将士们开怀畅饮,似醉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引读后两句(板书:醉。)——在说什么呢?指名答。(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是啊,在你的想象中,战场是什么样的?(战鼓隆隆、呐喊声、战马嘶鸣,尸横遍野。)——带着你的想象让我们一起去边关战场看一看。(课件展示边关战斗场面。)——这战场怎样?明确:残酷、惨烈。(板书:残酷。)——这次酒宴之后,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等待他们的也许会是什么?(死亡。)——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地喝酒,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引出:举杯消愁、视死如归、将生死置之度外等,带着自己的体会练读后两句。——此刻,在战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豪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齐读后两句。——引读后两句:是啊,这一醉,醉在这热烈的气氛,还有什么不能看开呢?这一醉,醉在这残酷的现实,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煌;这一醉,醉在这豪迈的气概,“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四、拓展延伸1.师:千百年来,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他们就这样壮怀激烈,共赴国难,精忠报国,魂归关外。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曾亲历边关,为戍边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却又对战士们残酷、悲凉的军旅生活感到无可奈何!于是,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课时教案[教师专用]四年级语文上·新课标(人教)2.师:此时此刻,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一位即将出征的将士,出征前你会对朝廷、自己的父母、妻儿或自己说些什么呢?生自由谈。师:让我们把这殷殷的期盼,把所有的豪情壮志再次诵进古诗中,全体起立,齐诵全诗。五、作业课后,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请同学们细读品味,进一步体会边塞战士们在大漠风沙中磨炼的坚定的报国之志。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第三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多媒体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1.播放歌曲《月满西楼》,学生谈感受。2.导入:刚才我们欣赏的《月满西楼》柔美、清幽,这首词的作者就是堪称“婉约词宗”的李清照。你对她有哪些了解?你能介绍给大家吗?指名交流,根据学生回答适时出示资料。李清照的词成就最高,多是离愁别绪,婉约缠绵。今天,我们共同赏析她的一首诗《夏日绝句》。(板书课题。)它是否也是这种风格呢?二、初读,感知古诗1.出示古诗朗读音频,生谈与《月满西楼》的区别。2.生自由朗读古诗,出示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注意诗句的朗读节奏和停顿。3.指名朗读,纠正错误读音。三、再读,了解诗意要求:结合注释进行自学,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大意,有问题的可以标出。1.小组讨论,教师巡视。2.全班交流、出示: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了也要做鬼中英雄。到第7单元课时教案[教师专用]现在人们还在思念项羽,就是因为他不肯回到江东。3.学生质疑,可能会问“项羽是谁?他为什么不肯过江东……”(出示项羽的资料。)四、品读,悟情入境1.师:现在你已经了解了诗的大意,能不能告诉老师你最喜欢哪一句?生自由谈感受并说明理由。2.小结:都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仅一河之遥,却是生死两界;仅一念之间,却是存亡之别。项羽这位叱咤风云的西楚霸王,放弃了生的希望,“不肯”不是“不能”,不是“不行”,这就是“士可杀而不可辱”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死不惧而辱不受”的壮志豪情!所以李清照赞颂他“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生读。)这两句诗千百年来吸引着我们,激励着我们,让我们共同赏析,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吧!3.从修辞手法入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思考:从字面上看,你有什么发现?(1)生:“生”与“死”是一组反义词。(2)小结:“生”与“死”、“人杰”与“鬼雄”,构成了对偶,让我们感受到诗句工整,富有音乐感。在我们学过的诗句中,有很多这样的句子,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3)生再读这两句诗,体会其语言美。4.从思想入手,理解诗人的感情。过渡:楚汉战争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李清照,一个柔弱的女子为什么要去思念一位历史上失败的英雄呢?这和她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当时的情景?(1)生自由谈,师补充“靖康之耻”资料。(2)国破家亡,风雨飘摇,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宋统治者却整日饮酒作乐,歌舞升平,不思恢复中原。面对这样的统治者,李清照,再也忍不住了,她大声呼喊:“南宋的统治者啊,你们面对金兵,为什么不能像项羽那样……”“祖国的大好河山已失,百姓的美好家园已毁,你们什
本文标题:第七单元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课时教案简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3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