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信息化管理 > 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国内经济持续转型升级,“产融结合、脱虚向实”推进之下,供应链金融有望成为金融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本文将主要以平安银行以及中、农、工、建四大行为例,对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开展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一、供应链金融发展的背景当前国内经济持续转型升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经济升级的突破口和着力点的背景下,金融端已成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特别是我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乃至“创造”强国迈进,“产融结合、脱虚向实”推进之下,更需要加强金融支持和服务。供应链金融作为应“产业发展需求”而生的金融服务形式,不管对于国际发展战略与进程,还是国内转型战略与进程,供应链金融都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供应链金融不仅仅是一种融资服务,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生态圈的建立和繁荣也是供应链金融的非常重要的使命。因此,供应链金融有望成为金融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从企业需求角度来看,根据社科院的估计,中国非金融企业应收账款余额规模早于2012年便已超过16万亿元,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已于今年8月底达到13万亿元的规模。而对于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需求者的中小型工业企业,总应收账款规模已超过6万亿元。应收账款融资作为供应链金融重要的融资模式,其规模的不断增长为我国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供应链金融的兴起来源于企业对供应链上资金流管理重要性的再认识。最近几年来,利润最大化使核心企业经营战略做出调整:1.实施成本领先战略,利用自身话语权优势,降低自身成本转而增加上游供应商成本压力,减少自身库存转而由下游客户承担高库存压力;2.加强财务竞争优势,延迟对上游客户结算,同时压缩下游客户付款时间,规定现金提货甚至预付款方式,导致上下游客户资金周转困难。这导致整个供应链融资成本被拉高,矛盾与问题频频出现,例如分销商延期付款、供货商延迟交货等等,致使供应链整体效率低下,供应链链条出现断点,不再保持持续、稳定,整个流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影响。这使得供应链中原本协调、合作的上下游企业变成了一种对立关系,与供应链管理的利益共同体原则相悖。企业逐渐意识到作为供应链内在组成部分的资金流管理的重要性,对资金流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运作效率。通过协调供应链中上下游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中每一个环节企业的资金筹集与现金流的统筹安排,有效控制和协调供应链上各个节点的现金流动性,最大化降低供应链财务成本,提升供应链整体效率。二、商业银行是国内供应链金融主要参与者供应链是一个整体链条和流程总和,包括原始端的原材料供应商到中间的产品生产商到最终端的产品销售商,通过链条上各环节企业密切合作,信息共享,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进而带动供应链所有成员企业增值化发展。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的主流是把供应商、核心客户、零售商及与其它组织看作一个整体,密切参与方合作关系从而达到创造竞争优势的目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包含产品设计、生产到流通的全过程,涵盖了物流、信息流及资金流等各方面。那么哪些公司正在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当前国内供应链金融服务的主要参与主体囊括了银行、行业龙头、供应链公司或外贸综合服务平台、B2B平台、物流公司、金融信息服务平台、金融科技公司等各类企业。其中,供应链公司或是外贸综合服务平台、B2B平台类企业占据数量上的优势,根据万联供应链金融研究院的调研显示其比例约在45%左右,而商业银行在其他各类市场主体正在不断抢食供应链金融的蛋糕之下,显得有点“内忧外患”,数量仅占4%,但我们认为银行仍然是供应链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主力。银行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有天然优势,如资金成本低、获客容易、管控资金等,尽管银行存在体制、风控、技术等方面的制约,但其他企业要想获得更高的杠杆,还得与银行合作;而银行要想实现真正基于供应链/产业链运营的金融服务,也必须依托其他企业深入产业内部。核心企业作为财务供应链管理的实施者,选择商业银行作为战略合作伙伴,供应链成员企业直接受益,实现银企多方共赢。另一方面,成本领先战略使得当今企业采购逐步全球化,同时业务发展的全球化趋势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更新传统供应链管理模式,改变流动资金管理方式。而向银行寻求财务供应链的解决方案变成为诸多企业的选择,包括新的技术手段,新的应付、应收融资解决方案和面向赊销的金融服务工具。商业银行新的服务机会由供应链管理的财务需求提供,银行为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整个供应链链条提供涵盖结算、融资、应收账款管理和风险规避等多种产品的一揽子服务方案。一方面,将资金有效地注入融资困难的上下游中小企业,满足其融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将银行信用纳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活动中,使资金从供应链某一节点进入整个链条中,实现资金流在企业供应链体内的循环,解决各成员企业需求。银行为客户挖掘供应链价值,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嵌入供应链各环节,提供对客户有利的供应链金融融资解决方案,做到了供应链管理和金融业务的有机结合。供应链金融相较于传统的贸易融资等以解决单个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主的业务形式有着较为,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在供应链模式项下,银行向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不再以单一主体为评价范畴,转而对整个供应链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严格规范评估流程,评估指标更具灵活性,多角度考虑对企业的资金和信用支持,不但要评估企业的自身资质如行业地位、财位状况等,还要衡量在其整个供应链地位及作用、重要性,通过该企业与核心企业交易历史评估核心企业对其掌控能力,也就是说,不单纯考虑融资成员企业的自身资信状况,把其纳入整个供应链中作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来对待。●其次,银行业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目的是改善和解决核心企业对上下游企业的资金占压问题,银行综合评估企业资质、与核心企业间的贸易历史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对融资资金加强管理和控制;并且通过对核心企业的考察评估将核心企业的资信纳入融资全流程管理,是银行防范授信风险、控制风险的重要辅助手段。●最后,供应链金融加强贸易背景真实性审查,以上下游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交易过程中产生的应收、应付账款和存货等作为质押,来强调授信还款来源的自偿性,保障融资的风险可控。三、国内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开展状况从风险控制体系的差别及解决方案的问题导向维度,国内商业银行为企业提供的具体供应链金融产品和服务包括存货融资,应付/预付款融资和应收账款融资等类型,在此基础产品上派生出其他中间业务类产品。在实践中,国内典型供应链融资产品大致可以为:存货融资包括融通仓、仓单质押和现货/未来货质押等;应付/预付款类主要包括先票后货融资、国内信用证、保兑仓、厂商一票通、订单融资和附保贴函的商业承兑汇票等;应收账款类主要包括出货后的应收账款质押、国内保理、商业发票贴现和信用保险项下的应收账款融资。1.平安银行供应链金融开展状况作为国内首家倡导供应链金融的商业银行,平安银行(原深发展)致力于成为中国本土最专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的银行,其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期:1)贸易融资的专业化发展阶段。2000年4月,原深发展广州分行成立了票据业务专营部门,标志着贸易融资业务探索阶段的开始。广州分行以广石化为突破口,为从原油进口商到炼厂再到销售公司整条供应链提供贴现融资,当年贴现额达到60亿元,净赚2400万元。由于这项业务的回报非常可观,平安银行的其他分行也相继开展了票据业务。这不仅变革了传统的贸易结算和融资方式,而且促进了平安银行对客户上下游的业务开发;2)特色融资规范化经营阶段。随着票据业务的展开,深发展的业务量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平安银行不断地推出新的金融产品。2002年,深发展总行创建了货押业务并将其并入银行八大创新产品之内,宣告了贸易融资业务系统规划和经营的开始。2003年,深发展推出了可以称为银行一大特色的“1+N”供应链融资服务,为后来的自偿性贸易融资授信体系的建立打下了基础。所谓“1+N”是指:基于“1”的核心企业与供应链上下游中存在的“N的客户企业的合作生产关系的特点,银行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贸易融资业务扩展到整条供应链,形成“1+N”供应链贸易融资模式。这种融资方式从整条供应链的角度考虑,不仅仅解决单个企业的融资问题,还在一定程度上为该企业的上下游客户提供融资支持,有利于整条供应链上贸易业务的展开;3)品牌塑造阶段。2006年,深发展开展的贸易融资业务不断发展,并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一是产品创新,深发展首创了出口应收账款池融资业务,并较早推出了国内信用证等供应链金融产品20余项,成为国内首家拥有齐全贸易融资体系的银行;二是品牌塑造,为了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深发展积极参与深圳市第二届金融创新奖的选拔、出席一些经济论坛等,使得其“供应链金融”被人熟悉,同时加快了在产品服务、业务流程上的创新。在组织结构上,在总行建立了保理中心,加入了FCI(国际保理商协会),突破了国内应收账款融资一直处于瓶颈期的局面,形成了自身“池融资”产品的品牌特色;4)电子供应链金融,从“1+N”到“N+N”供应链金融进入3.0时代。2007年开始,深发展开始全面启动供应链金融的线上化工程,其目的有三:一是构建实时联动的产品作业流程管理系统,即银行内部系统和外联系统(包括第三方物流、B2B平台、海关等)的对接;二是产品作业流程管理系统与客户系统的对接;三是建立与业务系统关联的产品定价和考核系统。2009年,深发展线上供应链金融系统正式投产,成为国内首家提供在线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通过与物流企业、电商的协同合作,实现银行金融平台、电商的交易平台、第三方仓储企业的物流管理平台的融合,将供应链上的企业在贸易中产生的资金流、信息流、物流进行整合并放置在一个参与主体多方共享的电子平台上,在这个开放而又封闭的平台上,参与主体可以获得各自想要的信息,了解各方的动态,实现供应链管理和银行金融业务的电子化。2014年7月9日,平安银行正式推出“橙e”平台,其基本定位是“搭建线上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并与与海尔、东方电子支付、维天运通、金蝶软件等十二家企业集团组成战略合作伙伴。至此平安银行实现了供应链金融业务由“线到面”的拓展。推出的7大产品涵盖预付线上融资、存货线上融资、线上反向保理、电子仓单质押线上融资、核心企业协同、增值信息、公司金卫士等领域。平安银行借助“橙e网”,通过全新构建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实现与产业链核心企业ERP、第三方信息平台及电商等第三方交易平台合作,与其交换订单、运单、发票、收款、商铺信用评级等有效信息,集成银行对小微企业授信所需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关键性“价值信息”。此时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更多的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虑,而不再是一项单纯的银行信贷业务,银行承担了本应该属于供应链上企业的责任,注重提高供应链的优化与管理,呈现出较强的咨询业务特性。截至2012年,己有150多家大企业采用线上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3400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获得融资需求。2.中国银行供应链金融开展状况全球经济危机自2007年爆发以来,借助持久以来贸易金融的发展优势,中国银行在原有的国际国内信用证、保函、国内国际保理、出口押汇、福费廷、打包贷款、提货担保等基础贸易融资产品上,供应链金融产品得到逐步发展。中国银行在2007年7月份推出了融易达这一供应链金融产品,利用“核心企业”买方比较充裕的授信资源为上游中小企业供应商提供授信支持,提升供应链整体实力,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同时,优化了企业财务报表。中国银行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最初在各个二级分行层面开始,各分行根据客户融资需求和授信额度特征,并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和同业业务开展经验,以核心企业为枢纽,在传统贸易融资的基础上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提供差异化的供应链金融服务,并延伸到其上下游,各银行间供应链金融业务得到迅速推广。2009年6月,中国银行总行专门成立了供应链团队,从全局角度对供应链金融业务进行管理,制定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方针、政策和战略,指导全辖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发展,同时将行内原有的主要供应链金融产品如保理产品、订单融资及“达”字系列产品包括“融易达”、“融信达”、“融货达”、“
本文标题:银行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现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83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