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人民大会堂建筑的论述
人民大会堂建筑的论述摘要:人民大会堂是我国近现代优秀建筑的代表,它的意义不仅在政治上重要,而且就本身建筑背景、历史意义及建筑特点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究人民大会堂。重点讲述它的建筑背景和特点。人民大会堂作为开国十周年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即使到了今天这个高速发展的21世纪,它也毫不逊色,而且它还担当起承办国家重要会议的任务。因此,我们有必要详细地解它的每一个方面。背景早在1965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建设一批包括万人礼堂在内的重大工程。万人大礼堂的地点,选定在天安门前,其建筑设计方案同改建天安门广场一起考虑。据当时担任人民大会堂总建筑师的张钟先生回忆,当时搞设计,曾提出要按共产主义大协作的精神来参加评比竞赛,为了不束缚参赛者的聪明才智和独特见地,对工程建设只列名称、项目、规模,不提具体的功能要求。只提出是在广场西侧,面向东方。9月8日外地专家到北京后,设计工作正式拉开序幕。设计师们多次研讨,交流各自的创作体会。不分昼夜地连续争分夺秒,连续工作,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各自的最佳创作方案。在短短的一个多月时间里,设计师们提出84个平面方案189份立体方案,并选择其中较有特点的8个方案向全国27个省和12个市征求意见,然后再综合成3个方案,最后经周恩来总理审定,并经中央书记处和中央政治局讨论同意为现在建成的方案。这个方案是由当时任北京市规划局总建筑师赵冬日和沈博等同志创作完成的。对此赵冬日设计大师曾在1960年2期《建筑学报》以《从人民大会堂的设计方案评选谈新建筑风格的成长》为题发表文章,他认为,“方案多种多样,各不相同。有略加装饰的、大玻璃窗形式,有重檐翘举、彩画琉璃的形式,有均衡对称,庄严整齐的形式,也有破格奇巧的形式。在评比展览会上真是琳琅满目、色彩缤纷。这许多各具特点、独树风格的建筑方案,相互提供了取之不竭的素材资源,为设计方案的成熟优化提供了广阔肥沃的田野。”当时提出的国庆工程总规划建筑面积为50万平方米左右,大会堂7万平方米。最初规划只是一个万人大礼堂,后周恩来总理亲自提出要增加一个5000座位的宴会厅和若干中型会议厅。彭真同志时任人大常委会秘书长,他托张苏等人提出,要为人大常委会开会和日常办公提供场所。这样,7万平方米是绝对打不住的。如何解决好这个问题成为当时的关键。当时任北京市委副书记的刘仁同志起了重要作用。他对大会堂的性质和要求了如指掌并敢于突破,他选定赵冬日等人重新进行方案设计。赵冬日率领他的工作班子,结合天安门广场改造的需要,在用地规模、建设规模等方面,做了很大的变化。用地面积由原来的37800平方米放大到7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由原来限定,70000平方米,扩大,171800平方米,新方案的设计比原限定的指标要高出许多。新方案的出台,也引起了不少专家、设计师们的争论。但此时的大会堂工地,已是人声鼎沸。为能够确保工程的按时完成,超过万人的建筑施工队伍开进工地,千军万马齐上阵的劳动场面已经展现在人们面前。为了能够统一思想和认识,周总理召集了扩大的专家会议。会上,周总理充分听取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谈了自己看法和观点。周总理的谈话,深人浅出,动人肺腑,与会者心服、口服。对于从事工程设计的人来说,可说是指明了方向,更显亲切、深刻。1958年10月16日,张镈大师被告知,市委和市政府决定,大会堂的全部设计由北京任总建筑师,统管全部设计工作。工程主持人,明确了以阮志大和姚丽生二位为主;电气以王时煦为主。并要求在5天内完成正式的初市建筑设计院来完成,院里任命主任总工朱兆雪同志负责结构,张镈步设计,确定柱网层高,做好内部三个组成部分的功能分区及平、立、面设计图。人民大会堂是制定国家大政方针及政策、法律的场所,同时也是全国各民族大团结的象征,是人民当家作主的象征。所以说,人民大会堂的建筑艺术,在形象要求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民的伟大气魄和国家美好的前景。既要庄重,又要活泼;既要朴素,又要壮观。设计师们为此可谓倾尽全力,统尽脑汁。在建筑周围饰以柱廊,是古今中外设计纪念性建筑所常用的手段。大会堂在建设中,遇到了许多的问题和困难,最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紧,是规模大,三是难度高。时间紧。大会堂于1958年8月确定,9月征集设计方案,10月开工,1959年9月完成。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此举前无古人。曾参加过大会堂设计的李国胜先生回忆:加班加点属正常工作,白天晚上连轴转一点儿也不新鲜。因工期紧张,在设计方案没有完成时,施工人员已开进了施工现场,设计人员也只好到现场去搞设计。有时施工图纸只画一半儿,就先拿去晒完给施工单位,让其照图施工,设计师则接着将没画完的图纸继续画完。那时,设计有“三结合”的提法,即设计人员,施工单位和业主单位三方共同研究、协商,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共同想办法解决。当时人员多,任务重,而组织好各个环节的协调工作是非常重要的。负责结构设计的郁彦、张浩二人密切配合,一个技术好就从设计上多加指导,一个组织能力强就多搞一些组织协调工作,由于二人的互相帮助,提高了工作效率。规模大。大会堂包括万人大礼堂、宴会厅、人大常委办公楼三大部分,建筑总面积达171800平方米。人民大会堂经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众多施工建设者的努力,经过10个多月的时间胜利建成。周恩来在《伟大的十年》一文中说“北京的民大会堂这样大的建筑,只用了10个多月的时间就建成了,它的精美程度,不仅远远超过我国原有同类建筑水平,在世界上也是属于第一流的。”人民大会堂也受到了当时来访的各国友人及贵宾的盛赞,他们对如此巨大的建筑,在短短的10个多月的时间内,以高速度、高质量、高效率地建成表示惊讶、赞赏和佩服。在1959年年底,前苏联曾专门派出一个代表团,来了解大会堂的设计和建设情况,并向我们索要一些技术方面的资料。建筑特点我来到人民大会堂面前,发现人民大会堂四周围采用高大挺拔的圆柱,在保留了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在比例、柱头与柱基处理方面有所发展。通过资料,了解到所有的柱高均为柱径的12.5倍。这比西方古典建筑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比例都高,在柱头与柱基的处理上,则采用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卷草花纹,给人以古朴、大方的感觉。总体外观:人们大会堂为了与天安门广场和周围建筑相呼应,采用了简洁、明确的手法。在澹头的处理上,设计师采用了平顶琉璃檐头,保留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并加以适当发展。在台基部分为了突出建筑的雄伟,设计师将5米高的台基分成上下两段。这样既可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经济上的需要,同时也更接近人们的活动习惯。这种多台级、宽台阶的处理手法,使最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大会堂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宫殿,而是供集会与娱乐的场所。色彩搭配:在色调处理上设计师更费思量。屋槽部分选用黄、绿两种颜色,较好地突出了屋澹的立体感。外墙及一般廊柱选用了明朗的淡黄色,以摆脱传统古建中暗红或灰色的压抑感。东、北两面的人口,使用了灰色大理石廊柱,在色彩和用料上使主要大门更加出。组成结构特点:大会堂的三个组成部分,即大会礼堂,国宴大厅和人大常务委员会办公楼,在设计时力求三者各有其独立的机能,又是互相联系、能共同使用的整体。根据现在使用的情况来看,这样考虑是合理的。如正门面向广场,正门采用大理石廊柱以异于一般廊柱,并加大了门廊正中的开间,以丰富正门枪头的装饰,力求力求气势雄伟、开阔壮丽。穿过门廊,入东大门,有风门厅和服务过厅,再向西,安排了休息谈话和活动的中央大厅,周围是双层的休息廊。大厅选用桃红色的大理石地面,汉白玉石的柱子和栏杆,希望能给人一种新鲜、愉快、温暖的感觉,过中央大厅便是万人大礼堂。这里不仅是举行大会的地方,也可以作为群众集会、歌舞庆祝的地方。西面设主席台,可容300—500人的主席团。东面便是万人的扇形会场,共三层。在浑然一体的“水天一色”的天棚上镶嵌着发出耀人光芒的红星和金色葵花。主席团的会议室和工作室在主席台的后面,供主席团和外宾出人的大门设在建筑的最西面,也采用了柱廊的形式,并着重赋予朴实严肃的特色。内部优秀景点:人民大会堂内部有一些小景点,但却成为会堂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例如,人民大会堂一层的北段有一处高18米,设有62级台阶的大楼梯。楼梯为汉白玉制作,上面铺有大红道毯。楼梯的顶端有一前厅,是国家领导人宴请外宾时主宾合影的地方,我们叫它迎宴厅。该厅迎面墙上装饰着一幅大会堂里最大的国画,此画高5.6米,宽9米,由我国著名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共同创作,画的内容是以毛主席诗词宏大壮丽景观。人由楼梯下来到迎宴厅,一路上感觉周围充满一种高贵、和谐的气息,这就是由汉白玉楼梯和巨幅画挂在正墙上放在造成的。还有一个典型例子,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东西长100余米,南北宽70余米,高15米,面积达7000余平方米,可举办5000人的大型宴会和10000人的酒会。宴会厅的建筑装饰主要用沥粉贴金工艺,其装饰效果给人以富丽堂皇、豪华典雅的感受。我们的宴会布景设计,既不能画蛇添足,又要与大礼堂幕景我考虑大礼堂是开大会的场所,会场布置应展示出一种庄严、隆重、严肃的气氛。宴会厅是吃饭的地方,与会人员在此可以推杯换盏、谈笑风生。宴会中还要有乐队伴奏和文艺团体的演出。这样的场所布置应尽可能地体现出一种轻松、祥和、喜气洋洋的气氛。为此,起初的构思设计重点放在宴会厅四周的布置上。主席台上仍旧以泥金金丝绒为衬幕,这与宴会厅整体沥粉贴金装饰融为一体。宴会厅四周高大的廊柱间摆放大棵盛开的白色玉兰花。玉兰是我国的名花之一,它的摆放可以增添华贵、高雅、幽香的气氛,给参加宴会的人以崇高的荣誉感和尊贵的自豪感。宴会厅摆放500张圆桌,白台布中央放一篮色泽艳丽的鲜花,组成500个白色花台。500个鲜花盛开的花篮展放,给人以满堂花海、喜气洋溢热情气氛。总结人民大会堂的建筑风格:①中西合璧,吸取了古今中外建筑之精华。大会堂的建造总体是基于学院派西洋古典的意象,但在建筑装饰上吸取了许多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建筑立面的构图、比例和配置是西式的,周围的柱廊借鉴了西洋古典建筑,建筑平面强调严谨的轴线、序列和对称手法;但在些细节的处理上,体现我国传统建筑精神。如建筑屋檐采用了我国传统的仰莲瓣琉璃制品,“挑檐以上的女儿墙到阳角转弯处不是平直生硬的90“角,使端头微微翘起,而在挑檐的翼角处也做了轻微的外摆出飞。”产生类似木构造角梁的“翼角翘飞”的韵味建筑的底部采用我国传统的须弥座平台,赋予了建筑振人心魄的巨大体量,衬托出其高大磅礴的气势。挺拔有力的圆柱廊和平直浑厚的檐口、三段划分手法符合中西方的建筑传统。②大会堂的建筑形式体现了“以人为主,物为人用”的建筑思想。建筑是为谁服务的?是以人民群众的使用要求、喜闻乐见为之,还是反之?最后建筑师和建造者们从内部功能使用要求出发,采用习惯的比例尺度总体放大,近人处选择宜人的尺度,尽量满足使用的要求,在精神上平易近人,使人身心舒畅。为避免巨大的尺度易造成的压抑感,在接近人的地方进行了划分和装饰处理。例如,柱础部分,设计者把它分为二段处理:一段是低矮的方盘,二段是传统母题覆莲,这两段又宽又矮,处于人的腰部以下;三段与柱径相齐,上下线脚之间嵌以花饰,使战士与它并列时仍感觉到人高而物矮,不致产生压抑之感。如大会堂的台阶设计采用加宽、多设台级的方法,是考虑到了建筑物的“平易近人”,使人们在感到建筑物雄伟庄严的同时,又感到它的亲切平和;又如大会堂的外墙选用明朗的淡黄色,也是为摆脱古老建筑暗红色的压抑感。③大会堂的建筑内容一与形式相统一,功能分区合理,布局紧凑、大小适宜,实现了与天安门广场的协调。虽然大会堂最高处万人大礼堂屋顶46.5米,东门部位40米高,比天安门邸吻的高度33.7米高,但是大会堂绝大多数高度在31.2米,比天安门低。四门门头虽稍高,但整体扁平,整个天际线高低变化平缓,不似天安的轮廓紧揍而丰富,虽有高度的突破,并不影响天安门的尺度。同时与广场上22米的旗杆、38.96米的人民英雄纪念碑、42米的正阳门的尺度相统一。在建筑造型上,人民大会堂采用了平顶、围廊、琉璃屋檐的形式,与古老的城楼之间有内在的联系,从而取得新
本文标题:人民大会堂建筑的论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895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