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课题实施方案[2008-10-1121:12:00|By:白雪皑皑]一、课题的提出1、研究意义创新能力,是人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索、创造有价值的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一定民族和作为一定民族成员的个体的创新能力,总是在本民族文化的背景和根基上,特别是在掌握运用本民族语言的过程中形成和提高的。因此,我们的语文教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语言的教育,或母语教育,与培养中华民族新一代成员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深刻的联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教学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小学语文教育为什么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怎样深化改革,实现自身的创新,这是本课题的意义所在。2、发展现状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存在一些问题,语文教学中明显出现“四多四少”:老师讲解多,学生活动少;学生一味接受老师观点多,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的现象少;书面习题,机械抄写练习多,独立创造性作业少;读教科书多,阅读课外书籍少。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牵着学生满堂问,淹没了教学的重点,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潜能,这样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学生的学习能力难以提升。3、要解决的问题要让以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在课堂这一主渠道上得以落实,就得实现一个根本转变:要由重串讲串问、重知识结论的传授灌输给予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结合语言训练的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积极参与,主动求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二、研究目标1、教师目标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树立课堂教学应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新观念。探索出一套新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为全体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奠定基础。教师通过课程内容,运用启发创造思维的方法,鼓励、激发学生运用自身在某一领域的特殊才能进行自主创造性的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合作探究,从而使知识更具有完整性、丰富性、深层性的教学模式。其基本环节为:创设情境;自读自悟——各施所长;自主研究——质疑问难;合作探讨——联系生活;积累运用。加深教师对创造教育意义的认识,提高坚持研究的自觉性,以确实提高教师教学效益,实验研究的能力。2、学生目标(1)使学生认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对于自身发展的重要性,愿意主动创新实践。(2)在学习过程中乐于探究,发现问题并通过学生的探索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三、研究内容(1)如何正确认识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2)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新能力。(3)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4)如何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四、研究对象及方法本课题的研究对象为小学六年级学生,根据本课题的研究性质和类型,主要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和课堂教学模式组织案例分析,开展课题研究和撰写研究论文为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五、实施原则1、民主性原则:理解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学生创造能力得以实施的根本前提,教师要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让学生能够自由的想象创造。2、参与性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参与程度直接影响到研究效果如何,所以,必须把学生推到整个研究活动的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得到提高。3、全体性原则:以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全体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为目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研究工作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不能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以达到整体提高的目的。4、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因,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的任务。在创新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创新意识和情感的功能,“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旦学生的情感参与认知活动,教学就成为他们情感驱动的主动发展的过程,使他们敢创新、能创新。在教学中,教师是情感的驱动者,要善于用自己的创新情感去感染学生,并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创新过程,体味创新乐趣。5、实践性原则。学好语文,最主要的是靠学习者自身的实践。同样,创新教育也主要依赖学生对创新过程的主动参与。因此,教学要提供充足的时空,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形象感知、自主感悟、合作讨论、相互评价、自由表达、分析归纳、抽象概括、思维发散、创造想象等探索性活动中,体验创新的情感,领悟创新的策略,健全创新性人格,培养创新的能力。6、开放性原则。首先是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要营造一个群体交流的良好氛围,变信息交流的单向性为信息交流的多向性,在合作讨论中引发学生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再是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从而拓宽创新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渠道,给学生创新思维提供更广阔的空间,使他们得到更充分的发展。六、研究期限2004年12月-----2005年12月七、研究程序1、研究准备阶段(2004、12-----2005、1确定课题制定课题研究方案。)2、研究实施阶段(2005、2------2005、11根据研究目标进行具体操作,实施研究方案,写好阶段研究成果及积累相关资料。)3、研究总结阶段(2005、11-------2005、12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鉴定研究成果。)八、成果形式科研论文及课题结题报告“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结题报告[2008-10-1121:14:00|By:白雪皑皑]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995年曾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话中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展的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的创新能力正是要靠创造教育来培养。21世纪,人类进入了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信息日新月异。时代使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选择。作为“民族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更不容质疑地摆在教育的重要位置,它要求我们渗透到各项活动中、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正不断地深入。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耗时多,效果低”的问题。小学生学习语文主要靠教师传授,学生缺乏自己的习得和体验,思维的习得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均受压抑。而在当前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研究,有利于改变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传统的教学行为,纠正种种不良倾向,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为此,“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一课题的研究,可用新的理念来指导语文课堂教学,来优化课堂,使语文课堂成为整体推动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二、概念的界定:创新:从本质上看,创新就是发现事物的“新关系”,并按照新关系形成作品(精神的与物质的)。创新精神:指与发现新关系相关的动机因素、情意因素和智慧因素。通俗地说,就是指人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以及贯穿活动始终的强烈的创造动机、积极的创造情感和顽强的创造意志等心理品质。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着重研究和解决的是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问题。三、理论依据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美国当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他非常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已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发现学习,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原则。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探究,从而掌握知识,提高能力。2、皮亚杰的“认知学习”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对外界的认识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教育的目的是造就能创造的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所做的事的人,这种人能有创造、发明和发现。”针对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实现创新。3、苏霍姆林斯基的“成功教育”理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四、课题研究的操作要点和实施策略(一)操作要点:1、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的教学真正顾及到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顾及到学生的多方面成长。2、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多留一些个性张扬的空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3、开拓课堂教学空间的结构,为丰富师生的合作,互动方式提供环境。(二)实施策略1、学习创造教育理论,搜集典型经验材料,学习优秀教师实践经验。(1)阅读有关创造教育资讯的杂志期刊,重点内容作摘录。(2)充分利用杂志、期刊以及网络资源搜集创造教育典型案例,学习经验,取长补短。2、将理论研究付诸于实践,在实践中注意以下几点:(1)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创新热情,营造适宜学生创新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心理环境。①营造自由的环境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所谓安全,就是不对学生独特的想法进行干涉,使其消除对批评的顾虑。所谓自由,就是不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进行限制,使其有自由表现的机会。为此,作为教师,应坚决摒弃传统课堂对学生的新异思想、特殊行为给予讽刺、挖苦、孤立或否定的做法。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建设性的态度对教师的讲解、同学的回答、教材的编写作出质疑、批评乃至争辩,即使学生是错的,教师也要给予鼓励性评价,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师生间的平等、民主与合作。②创设轻松的教学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愉悦性的心理环境中,学习者情绪愉快、精神放松,有利于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在平时教学中,要利用各种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媒体激趣。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片、实物、录音机、投影仪、多媒体教学设备等教学媒体形成的直观、形象、动感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巧设疑问激趣。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大为重要。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期待感,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2)引导创新学习、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核心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表现在创造性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新与活,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创新性学习,鼓励学生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在表达中有自己的观察、自己的想象。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挖掘孩子身上的创新潜能。①培养创新情感。培养学生为国家做贡献、为人类造福、为提高人类的价值而创新的高尚情操以及为优化个体创新功能和素质结构而创新的热情。②引导学生创新想象。善于想象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多方提供孩子们自由想象的情境和条件,鼓励他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想像。③训练学生求异思维。教会孩子多方思考,发展孩子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设计一些情境,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④培养学生掌握创造性学习方法。创造性的学习方法在于教师长久地一点一滴地注意和培养。从每一节课着手,从每一个问题着手,教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5892361 .html